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艳红

  摘要: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几种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并阐述了每种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最后总结了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式;课程置换;项目实训
  当前全国高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高职教育理论和高职教育的体制以及形式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办学形式和促进就业的主要手段。本文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几种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校企合作的模式
  1.专业共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共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后,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订单的方式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共建的校企合作双方需要共同制订和组织实施合作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日常管理,双方共同建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实训基地。需要企业带真实项目入校,“以项目定技能、以技能定课程”,与学校合作培育企业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应深入市场进行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构建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1)面向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与企业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现有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和整合。本着“以项目定技能、以技能定课程”的方针,将企业的项目工作过程转化为职业能力构成,并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转化为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根据项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公共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根据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领域课程学习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2)以“项目”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在校企合作的课程设计中,课程项目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课程项目是以实际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而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项目的开展应当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的方式。学生对项目要有内在兴趣,尽可能全程参与,在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学生应有尽可能大的决策空间和创新空间。项目所承载的能力和知识不仅是专业能力和技术知识,还应有关于企业运行和管理的能力和知识,关于经济、法律、竞争合作等与企业有关的所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在教学中采用“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做到“做中学、学中做”,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3)项目实训教材的编写。项目实训教材应根据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而进行编写,项目教材应体现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程序。编写实用的实训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校企合作,可以借鉴企业的文化理念,在实训基地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项目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磨合期。
  (5)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企业可派遣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到校进行授课,特别是对项目实践课程进行指导,共同编写实训教材。
  2.课程置换模式。课程置换校企合作模式是将高校教育机构现有专业的专业课程全部或部分地置换为企业方成熟的教学体系,充分运用企业方先进的教学体系和科学、系统、实用的课程内容,对现有的高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采用企业方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地弥补原来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从而紧扣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率。同时,课程置换可以将学历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与职业实践经验相结合,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能获得相应的行业证书和一线实践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求职成功指数”。
  课程置换的授课模式采用全日制脱产学习,全程情境式教学模式。整个授课过程由企业方的行业专家或讲师带领学生系统学习专业必要操作,模拟工作环境中的实际案例操作,掌握团队协作技巧,并在教师的指引下担任不同职务,拟定职业方向。
  课程置换的授课教师选用企业方的在职资深讲师,并紧密依托企业方雄厚的实战技术资源及项目案例进行项目教学。企业方派遣讲师均需具备丰富的项目实战操作经验,以及产品开发经验和来自教育一线的教学经验。
  课程置换所选用的教材可以是企业方的内部教材,教材由企业方根据项目实战,结合必要的理论进行编著。教材应该凝聚着企业方的技术精髓,反映着当前行业最前沿技术和发展。教材也可以根据学校的现行教学大纲设计补充授课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既能符合市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又能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切实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
  为适应全球化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市场竞争力,高校日益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置换模式符合市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高校人才培养需求。课程置换可以紧密依托企业方雄厚的实战技术资源、丰富产品开发经验,从市场需求出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置换模式可以将企业方成熟的教育课程引入高等院校。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借助企业方强大的品牌优势,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和教学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可以将高校教育扎实全面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提升高校教育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3.项目实训模式。项目实训模式就是以企业方的精品课程为核心,致力于解决学生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并积极填补当前行业领域的人才缺口。使学生在踏入社会前便接受到国际型跨国公司的强化式“魔鬼”训练,通过项目实训,情境教学的学习方式来提升就业高度,并迅速成为国际型标准化专业人才。项目实训全程参照企业方职业化的制作规范与管理模式,模拟企业方的商业案例项目的制作流程,通过全程应用操作、情境式教学、案例分析、限时制作、专家指导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项目管理流程、项目制作流程及项目开发流程,迅速积累项目实战经验,加速在校生向职业人才的转变。   项目实训的学习方式采用全程应用操作、情境式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公司真实项目的实训。学生在实训中接触到的案例均选用来自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以项目实例的讲解给学生灌输目前行业的主流技术及发展趋势。实训中,在企业方资深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会担任项目团队中的不同角色和职务,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完成项目协作,并完全模拟真实办公环境工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会结合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对其进行职业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及企业文化的灌输,让学生了解企业、适应企业,迅速胜任日后的工作岗位。
  项目实训的授课教师选用企业方在职资深讲师或公司项目经理,紧密依托企业方的雄厚实战技术资源及项目案例。派遣讲师均需具备丰富的项目实战操作经验,以及教育产品开发经验和来自教育一线的教学经验。
  项目实训期间模拟公司实际工作环境,并按公司的用人标准及制作规范严格要求学生。以“老员工”带动“新员工”的学习方式在项目制作的实践中担任不同职务,按公司的用人标准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大型公司的就职技能,并适应高强度的工作环境。
  二、校企合作的师资培训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希望拥有稳定的高质量实践教师团队,使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学科建设,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开拓视野,建设专业技能化的高校。培养专业特色突出的高等院校骨干教师队伍,使参加培训的教师通过培训获得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够全面掌握软件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实践技能,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及能力。定期的师资培训不仅能增强院校教师对于所从事行业的认知度,同时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激发教师的创意,增加工作效率,还可以不断促进他们提高教学成果和管理技巧,帮助学校提升学生就业率,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校争得更多的荣誉。
  师资培训的每一项培训内容都经过企业方精心的系统设计,使参加培训课程的院校教师能够通过接触行业信息,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国际最新的行业应用方法和技能。课程密切贴近院校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尤其侧重于互动式教学法,使课程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课堂教学、讲座、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性自学以及教学实践观摩和考核。通过对目前任课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把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及高端软件的应用带给院校,使院校教师也能深入了解行业公司的项目运作及发展趋势。
  三、校企合作的深远意义
  校企合作双方根据各自优势承担不同义务,在6个方面实现了优势互补:
  1.专业建设条件互补。学院提供进行专业建设的基础设施,实现了校企资源融通和专业教学条件互补。
  2.教师队伍互补。学院负责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聘用,用人单位负责专业技术课教师的聘用,并负责为学院培训专业技术课教师。
  3.教学和生产互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照企业岗位设置和生产流程,直接顶岗参与企业实际生产项目的制作,成为用人单位“一线员工”;用人单位将实际生产项目引入教学,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支持专业教学和实训。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使学校、企业、学生在校企结合中找到了共同点,实现了“三赢”:对企业来说,由于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选拔优秀人才,解决企业的人才需求问题,同时,学校给企业提供项目实训场所,在校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对学校而言,由于企业把自身的开发项目带入到学校,学校师生也一起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增强了学校的发展动力,有利于品牌专业的建设;对学生而言,在生产线上学习能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与市场需求更贴近,从而大大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就业能力,毕业后不用企业培训马上就能独立顶岗工作,这样的毕业生当然受到企业欢迎。
  4.招生就业互补。根据合作协议有关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的条款规定,学院负责按计划实施招生工作,等于为用人单位招聘预备员工;用人单位负责录用和推荐毕业生就业,直接解决了这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出路。
  5.全日制教育和岗位培训互补。学院对在校学生进行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重点组织实施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的教学和培养;用人单位将企业主流技术的培训纳入教学计划,重点组织实施职业技术教学、实训、实习等教育培养任务。
  6.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互补。学院负责为毕业生颁发国家学历教育的专科毕业证书;企业负责对合作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课程的培训,帮助毕业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 龚双江.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合力提高育人质量[J].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092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