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丁宝桢智杀安德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丁宝桢是贵州人,系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曾长期在山东当官,先后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清同治八年(1869年),他因在济南杀死慈禧太后的贴身太监安德海,一度轰动朝野。
  安德海是河北南皮人,进宫当太监后,因其乖巧,深得慈禧宠爱。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热河,6岁的载淳继位,由8大臣辅政。后来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联合发动了“祺祥政变”,实现了两宫“垂帘听政”。在“祺祥政变”中,18岁的安德海作为慈禧“身边人”,不仅参与密谋,还多次奔走于热河与北京之间,秘密传书,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备受宠信,很快被提拔为太监总管。安德海之受慈禧宠信,还有传说是因他“自宫未净”,是个“假太监”,与26岁即守寡的慈禧有私情。此说非出自正史,不足为信。
  安德海依仗慈禧权势,弄权纳贿,排除异己,甚至不断干预朝政,为所欲为。连小皇帝同治对他也十分不满,满朝大臣对他更是恨之入骨。同治八年(1869年),载淳已14岁,按照清廷惯例,该为他准备婚事了。安德海就向慈禧自荐,去苏杭为同治帝采办大婚时穿用的龙衣等物。按照清皇室祖制,太监是不能单独出京的,但是慈禧却破例同意了,只是嘱他“沿途勿肆张扬,速去速回。”六月,安德海在军机处没有通报各地官员的情况下便动身了。
  安德海之所以主动揽下这个营生,除了为取宠于慈禧之外,还为了仗势到地方上纳贿敛财,耀武扬威。他带了两只大船,船头高悬“奉旨钦差”、“采办龙衣”两面大旗,沿大运河南下。一路上,地方官员高接远迎,宴请献纳,安德海自是得意忘形。德州知州赵新在得到安德海的船将到达山东的消息后,因没有接到军机处通知,心生疑虑,便急忙赶往济南,向山东巡抚丁宝桢报告。丁宝桢对安德海侍宠横行早就恨之入骨,得知安德海违制出京,心中暗喜,觉得诛灭权阉的机会到了。丁宝桢立即向军机大臣奕訢密报了奏折,奕訢转奏慈安太后和同治帝。慈安太后和同治帝对慈禧的专横跋扈本来就不满,便同意了奕訢借机除掉安德海的意见。于是奕訢拟定御旨,命丁宝桢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丁宝桢先后命令德州知州、东昌府知府逮捕安德海。但他们没等到合适机会,不敢轻易下手。后来,丁宝桢又命令总兵王正起于泰安将安德海拿住,然后解往济南。安德海根本没有把山东巡抚丁宝桢放在眼里,当丁宝桢审问他时,依然极为蛮横。
  消息很快传到了慈禧太后那里,她急忙传旨,命山东方面将安德海押回北京处置。传说丁宝桢在听说新旨来到后,便大声宣布:“前门接旨,后门正法。”就这样,26岁的安德海死在了丁宝桢的刀下。
  也有另一种说法,说是慈禧闻报后,虽然大吃一惊,但祖制不可违,只好与慈安召集军机处、内务府大臣商议。大臣们都坚持祖制,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慈禧没有胆量承担违背祖制的责任,只得同意了大臣们的意见,向山东巡抚发去了处决安德海的圣旨。只是丁宝桢在圣旨到达前先行一步,提前斩下了安德海的首级而已。
  据说,丁宝桢杀了安德海后,还把他在街上曝尸三天,供人唾骂。
  丁宝桢杀安德海,这在当时无疑是轰动全国的“壮举”,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大官僚也都交口称赞。其实,若不是他得了同治皇帝的密令,他也未必有此胆量的。
  丁宝桢于光绪二年(1876年)调任四川巡抚,10年后死在成都。为与前妻合葬,归葬于济南华山。朝廷加封为太子太保,并立祠祭祀。
  (摘自济南出版社《泉城掌故》 作者:荣斌 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186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