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桃源意在深处 涧水浮来落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试莺

  As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of China, Qing Dynasty was the most distinguishing one in Chinese 2000 years of history, especially the prosperous time of Kang,Yong and Qian period. The calligraphy art of a dynasty was the reflection of its national power and politics. Tang was such a country with abundant national strength that derived various genres. However, the emperors of Qing couldn’t find way out of the narrowed situation as a result of practicing seclusion politics.
  清朝作为我国封建大一统王朝的末路,康雍乾盛世无疑是其以及两千年来最独具意味的一抹余晖。
  铁骑踏破明代残气,下了“留发不留头”的死令,却终究在纸上方寸间失了固守。皇帝爱以自身汉学渊博来显示明德亲民,康熙便“自五龄受书,诵读恒至夜分,乐此不为疲也”,其读四书“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
  而纵观中国古代,帝王在政务之余往往沉醉于琴棋书画的世外洒脱中,或吟啸或抚琴或挥毫。书法绘画以其最能体现出人的气质与艺术修养,尤为帝王雅好。
  单就康熙帝而言,“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便有对唐太宗、黄山谷、米南宫、赵松雪等几位大家的临摹,而在此中对董其昌字情有独钟,这与当时的书法家沈荃亦有关系。作为康熙代笔人之一,沈荃“学行醇洁,书法尤推独步”。他将董书的技法和风格忠实地传入朝廷,征服了需要汉文化滋养的统治者,使董书成为上行下效被奉为圭臬的另一条终南捷径,对书法的保护留存有着重要的价值。
  此外,康熙在长时间的学习临摹后,满怀自信地颁赐诗文、碑文、匾、榜、扇等。除了节庆和游览名胜的应景之作,他在《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中说道:“朕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万余,赏赐人者不下数千。天下有名庙宇禅林,无一处无朕御书匾额,约计其数,亦有千余。”可见其临池之勤赐书之丰,而其中大部分都带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和意图。
  其中鲜明地体现崇儒重教思想的有《清慎勤》、《存诚忠孝》、《万世师表》等。同时,他通过赐予手卷等方式,表彰忠臣廉吏。康熙南下时,赐给江宁知府于成龙手书:“朕于京师,即闻知府于成龙居官廉洁。今临幸此地咨访,与前所闻无异,是用赐尔朕亲书手卷一轴。”
  康熙任用官员也要看书法水平。他亲政后便下令翰林院官员练字,对经常和他交流书法的沈荃多有称赞,并传谕:“朕素好翰墨,以尔善于书法,故时令书写各体,备朕摹仿玩味。”多年后他巡视江南,遇到沈荃之子还赐书怀念。对字迹潦草的寒门学士则落榜对待,因康熙认同科举入门需看楷法是否圆润,认为一个人字的好坏是其思想格调的重要参考,因此他要求爱孙弘历每年要写上几十个扇面的习字。
  康熙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御览、御批、钦定多部传世藏帖,“海内真迹,搜访殆尽”,集我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独学庐二稿》说:“明华亭董尚书(其昌)真迹绝少,盖由圣祖最爱董笔。当时海内佳品,玉碟金题,汇登秘阁,惟题‘玄宰’(董其昌字),以上一字犯御名,臣下不敢进览,故尚有流落世间者。”影响所及,他在位年间,社会上都纷纷学起董其昌的字来,以致书法界一时成了董字的天下。
  而俗话说:“康雍之世,专访香光(董其昌);乾隆之代,竟讲子昂(赵孟頫)。”对董其昌的推崇到了乾隆时代为赵书所替代,并以科举时所书楷体为尊,要求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对书法中个性发挥的部分并不提倡,使得书法的创新受到了抑制。
  但排除成就客观而言,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乃至书法绘画无一不精。大学士梁诗正赞曰:“皇上性契义爻,学贯仓史……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复品鉴精严,研究周悉,于诸家工拙真赝,如明镜之照,纤毫莫遁其形。”乾隆的书法从学习赵孟頫入手,心慕手追,身体力行。而从存世的书迹看,他的字字体稍长,楷书中多有行书的笔意,行书中又往往夹杂着草书的韵味,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缺少变化和韵味,甜俗柔媚,虽学王、赵,却并没有继承赵孟頫字中的文骨。这或许体现出一代天子的气度。近人马宗霍论乾隆书云:“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绕承平之家,终少雄武之风。”(《霎岳楼笔谈》),并未继承他的祖辈与父辈那样的书法成就。
  一般书法界认为,三帝中雍正帝水平最高。日本学者稻叶君山的《清朝全史》中评论康雍乾三帝书法时说:“乾隆书法虽妙,但少气魄;康熙帝则骨力有余,丰润不足;而雍正之书法,有才有气,不类王者笔迹。”雍正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汉文化教育,书法追随其父,走的是董其昌流畅和美一路。但他的书法力道遒劲、气势宏伟、文雅格高、调和自然,不似康熙帝的字骨偏无肌、硬朗无度,带着清军铁骑的戾气,又不似乾隆帝微骨丰肌、流于俗媚,浸润出江南小民的闲态。
  若说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书法差强人意的话,那随后的嘉庆、咸丰、道光等帝的书法更是江河日下。这是因为,一个朝代的书法与其国力政治是直接挂钩的。试看唐代万国衣冠拜冕旒,则笔端流派纷纭为后世标榜,清代穷途末路固步自封,即便君心向明要做出一番功业来亦是杯水车薪。
  标题所用“桃源意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一句,乃是监察御史傅作楫告老还乡时康熙赐书赠之。傅作楫在任河北良乡县令时,听说宫廷内监骑马践踏青苗,便处以杖刑。康熙闻知此事,不怒反称之,说他有“御史风骨”,并连升三级提为监察御史。但即便如此褒嘉贬污仍旧无法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于水火,一如康熙有心学习音乐以及先进的西方数学思想,却在一片称好歌功颂德的声音中无法取得应有的成绩,亦如他一生推崇董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有笔锋偏软、秀丽有余却缺乏骨力、重心不稳的问题,未得董书之飘逸博美。
  “桃源意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上句所言乃不断进取则无限风光在险峰可寻,下句蕴意为随遇而安遵循客观亦有奇景。总体而言,两句意为张弛有道,这对宦海沉浮多年的傅作楫有纪念意义,对指上手书亦是一句精辟的总结。追古见新,一张一弛,肌骨匀恰,康雍乾盛世这抹余晖已然携着封建王朝堙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983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