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符号学角度探究元青花瓷器的时代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方芳

  [摘要]作为古代中西文明交汇的介质,瓷器具有显而易见的符号学研究价值。元代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的奇葩,在当今鉴藏界受到热烈追捧。本文借助符号学理论分析元青花瓷器背后的时代特征,意图了解其艺术价值之规律所在,除却可以对艺术品本身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价值有更确切理性的解读,亦希冀能对过热的收藏市场规律走向产生积极的指导或影响。
  [关键词]符号学;元代青花瓷;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13-02
  众所周知,中国的英语是“China”,若将第一个字母小写,词意就是陶瓷。由此可见,西方世界对于中国这一概念的认识和感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陶瓷。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其本身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的制造技术也影响着全世界陶瓷技术的发展,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相结合的产物,是无数古代中国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作为古代中西文明交汇的介质,瓷器具有显而易见的符号学研究价值。当代符号学对于符号的定义是“被认为携带者意义的感知”,陶瓷这一符号就携带着关于东方文明的意义进入到西方视野中,瓷器的器型、色彩、纹饰等风格特征无不带给西半球关于中国神秘、高贵、典雅的想象和记忆。
  一、元青花瓷器概述
  青花瓷是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制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因此称为青花。中国的青花瓷开创于唐代,成熟于元代,繁盛于明、清之际。元代(1271~1368)虽立国时间不长,但是它是中国经过长期分裂后又一次出现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北方落后的游牧文化和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之间发生碰撞,文化上的交流不断加强,民族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这种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使得元代瓷器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元代瓷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论是瓷器的创新还是生产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明、清两代瓷器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青花瓷是元代的一个创新品种,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倍受世人关注。元代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出产的青花瓷器大量出口海外,主要销售到今天的菲律宾、非洲东海岸以及阿拉伯波斯湾地区,再通过不同的海陆途径深入欧洲、亚非。
  二、 元青花瓷器的符号性特征
  (一) 器型
  元青花瓷器器型硕大、胎质厚重、浑圆饱满,其风格粗犷、气势磅礴。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元青花的主产地景德镇,其产出瓷器的用途大多用于出口,目标消费者更多的是海外受众,除日常使用外更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价值,所以器型并不类似适用于中原地区百姓实际生活中的用器,大盘、大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等大件器型都颇为常见,但是也用很多针对南洋市场的小件生活用器;另一方面,源于元朝统治阶层尚武并且好饮酒的时代特征,所以很多针对达官贵族的定制瓷器都遵循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例如高足大碗、执壶、扁壶等,或适于席地而坐、共盛肉分享,或适于行军打仗、随身携带、盛酒助兴。
  (二) 色彩
  青花瓷器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古人在较早的时候就意识到借助融入钴元素烧制的蓝色完美地进行艺术创作,但这种蓝花白底的瓷器的盛产高潮还是在元朝时期的景德镇。元青花较之明、清瓷器的青花色彩具有比较明显的鉴定特征。元青花色彩比较艳丽,但不失洒脱清丽,不同于后来者康熙青花瓷的清秀雅致或宣德青花瓷的浓丽凝重,是青花瓷器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元朝创作者为何偏爱青花,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外部需求,青花色彩简洁大方,气质高贵典雅,这种色彩符号对于西方人而言,是神秘东方文化的最佳代言者,故在海外市场广受欢迎;其二是元朝统治者具有崇青尚白的审美偏好,这一说法至今还在学界具有权威地位;其三是在实际烧制过程中,天然钴矿的产量丰富,原料易得。但对于钴矿的具体产地目前学界还未给出确切的答案,值得科学和艺术研究者们继续了解。
  (三) 纹饰
  元青花的纹饰以画面层次丰富、纹饰精美古朴、题材巧妙多变,与器型浑然一体而著称。主要的类型包括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以及几何纹饰。不同的纹饰根据器型形状排列有序、层次分明、主次相宜,构成了整合效果清丽洒脱、装饰效果很强的流畅画风。常见的具体图形包括代表着花开富贵的牡丹、具有佛教意涵的莲花纹、象征如意吉祥的云纹、暗喻年年有余的鱼藻纹、甚至内容明确的书法纹饰等。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元青花的人物题材纹饰,不同于动植物纹饰作为器型边角的辅纹,此类纹饰往往占据器型的主画面,传递着故事内涵,大多取材于元剧杂曲的人物故事内容,使得此类元青花题材的表现生动形象,近来也在拍卖市场上一路走高,广受收藏界欢迎。
  三、 元青花瓷器的符号学解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符号学大国,自赵元任确认“符号学”一词以来,中外学者们就针对周易、孔孟、老庄、汉字等中国哲学和文本元素进行符号学研究,但是总体还是停留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模式内,陶瓷作为中国文明的典型代表,不应该在中国符号学的研究范围内缺席。
  下文将根据皮尔斯符号学,从理据性角度出发探讨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将符号学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分别在像似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三种关系下探讨元青花瓷器。
  (一) 像似性
  一个符号代替另一个东西,称之为像似。在像似关系下,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呈现的非常直观而自然。从共时性的观察角度看待元青花瓷器就会发现,在元青花于景德镇大放异彩名扬海外的同时,当时元朝的统治中心,即今天我国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占据贵族和百姓餐桌的生活主流用器其实是白釉、青釉瓷器。青花瓷器的绘制工艺较为复杂精细,注定这种昂贵的消费品不能走入寻常百姓家。而元朝的统治阶层尚武轻文,元青花所表现出的瑰丽别致的艺术风格并未被贵族广泛推崇,故只能选择远走海外,作为体现国力的礼品或者宣扬文明价值的文化符号。从历时性角度再看元青花就会发现,事实上较之前朝的瓷器,元青花已经倾向元朝统治者的审美意识,例如元青花中的典型器型梅瓶。梅瓶在宋朝时已经出现,但是元青花的梅瓶形状更粗壮,胎质更厚实,肩部更丰满,图案线条的风格更大气恣意,这点在景德镇窑产的龙纹梅瓶等形制上都有所体现。   (二) 指示性
  按照皮尔斯的说法,“指示符号是在物理上与对象联系,构成有机的一对,但是解释者的心智无须关心这种联系,只是在这种联系形成之后注意到它”。指示符号的最根本性质,是把解释者的注意引向符号对象。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陈健毛、肖绚在《基于符号学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纹饰研究》一文中重点关注了纹饰题材这一符号背后的意涵,认为救世英才的题材表达了汉民族对于元朝统治者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满,借青花瓷这一能指符号期待救世英雄的出现。这一层关系是比较明确的指示性关系。走出创作者心态,从收藏者心态来讲,近年来,元青花人物题材的瓷器在海内外收藏市场上受到热捧,例如以2.7亿元人民币落锤的稀世珍品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其价值至此,不仅是因为元青花人物题材的瓷器存世量珍稀,同样也有其背后的隐喻符号价值受到收藏者认可,收藏者理解到的意义亦是元青花瓷器符号指示关系达成的内容。
  (三) 归约性
  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如果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话,我们称之为一种归约性关系。这在元青花瓷器中也有所体现。元青花瓷器中大量出现的莲瓣纹、串珠纹、垂云纹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被学界一致认为是受元朝藏传佛教的影响;又例如青花以蓝、白二色为全部表现色彩,受到统治者推崇,元朝统治者崇青尚白的审美情结也可以说是规约关系的作用,蒙古族信奉的萨满教也视蓝色、白色为神圣的颜色,至今还体现在哈达上。元青花淡雅大气的艺术风格好比草原上蓝天白云的景致,被认为是具有典型美感的色彩组合。
  四、从符号学角度看元青花瓷器的艺术价值
  元青花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扶摇直上,令人惊诧,成为收藏界近年瞩目的焦点之一。据笔者初步统计,超过1000万的已知藏品就超过八件,在这种现象背后,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元青花身上是否有文化艺术价值需要得到我们再度审视。
  元朝是多元文化急剧融合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精品势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将元青花瓷器视为符号,运用符号学理论从多角度观察其背后的意义,定能得到答案。目前,瓷器符号学还停留在注重文本表意本身的解读,忽略了意义规律的分析和归纳,若通过陶瓷符号学研究了解艺术品的时代特征,掌握其文化艺术价值的规律所在,可以对艺术品本身的艺术收藏价值有更确切理性的解读,亦能对当今过热的收藏市场的规律走向产生积极的指导或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幼蒸. 理论符号学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赵毅衡.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方李莉.中国陶瓷研究[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4]张浦生.青花瓷器鉴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
  [5]杨俊艳.青花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谢本贵.浅谈元代青花瓷兴起的文化背景[J].陶瓷研究,2006,(2).
  [7]陈健毛,肖绚. 基于符号学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纹饰研究[J]. 中国陶瓷,2013,(4).
  [8]施茜,王一伟. 元青花装饰纹饰风格及其形成背景[J]. 中国陶瓷,2010,(2).
  [9]汪冲云,董亮.挥洒写意、清丽工细――元代青花瓷:岁寒三友图赏析[J].陶瓷研究,200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5557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