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变则通、通则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生荣

  [摘要]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期望能够给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全面推进提供一些参考或帮助。
  [关键词]学校教育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47-01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而课程的实施又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它在课程改革中仍然处于核心地位。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无疑是抓住了根本,但是,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改革工作,课程改革就是片面的、肤浅的,课堂教学改革也不会深入彻底进行。为全面深入地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课程改革需做好哪些工作?本文旧话重提,期望能够给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全面推进提供一些参考或帮助。
  一、教与学两个方式的转变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教的方式的改革主要强调民主平等、交往互动、组织参与、启发引导,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教学重结论,但更要重过程,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学生学的方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
  二、校本课程开发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也就是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部分构成学校完整的教材体系。安排学校课程,主要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统一化、格式化的不足,使课程能够更加符合地方的实际,这是国家扩大学校自主办学权的一个方面的表现。没有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是残缺的课程体系,没有校本课程的教育也是残缺的教育。
  学校课程通常称之为校本课程,这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一门课程,需要学校自主研发。这几年,各地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工作,出现了“一本教材+无教材体系的兴趣小组”的教材补充形式,这只能算是最初级的校本课程。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的学校没有明显的特色,这是为什么?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开发出符合我们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我以为,校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应该是特色性、选择性和自主性,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考虑学校的传统、教师的优势、地方的特点等因素,要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形成一个体系,给不同的学生提供多项选修的余地,这样,学校的特色才会充分彰显出来。
  三、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教育。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学科的综合性,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尽管各个学科都要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具有综合性,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各学科不足的有效补充。
  就各地的整体情况而言,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就已经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一直以来还是比较规范的。但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教育依然问题多多,不少学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研究性学习这一块讲,一是大部分学校无专职研究性学习教师,教师驾驭本门特殊课程的能力较差,二是把它当做一门学科课程来教,没有突出这门课的特点,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出于“安全”考虑,不能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其实施效果可想而知。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教育缺乏一个统筹的安排与计划,随意性比较强。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管理机制,这可能是导致不能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校长、老师对其主观上不重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评价制度的改革
  评价制度的改革,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改革评价制度是学校管理制度重建的核心内容之一,没有对评价制度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是无从谈起的。改革的内容包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它主要强调的是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既注重量化的评价,更注重质性的评价,既注重终结性的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再是甄别,而是要促进发展,“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条件下制造自卑者评价的可悲状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5880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