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族的礼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湘瑜 钟祥瑜

  土楼之中的五凤楼,富丽堂皇,是府第式四合院建筑的一种变体,永定县最多。最典型“三堂两横”式如永定大角塘村大夫第,中轴线上有前、中、后三堂,中堂为祭祀和会客用,后堂高昂,为族中长辈所居,辈分较低者分住两侧横屋。从外面看去,屋顶歇山向前,前低后高,层层跌落,左右对称,主次分明,体现出严谨的空间伦理秩序。
  现存土楼中,方楼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方楼具有明确的方位感,围绕着一条从大门延伸的纵轴线,以厅堂为中心,组织起整个建筑空间。南靖和贵楼的屋顶前低后高,四周24间房对称排列,围合起一个内院,院中设祖堂。方楼的空间关系比较简单,没有五凤楼那么强烈精致的等级秩序。
  圆楼是中国建筑里的另类,因为它缺乏方位感,等级淡薄,几百个大小相同的房间,很难表达复杂的家族礼制。想一想圆桌会议,我们就知道,圆形体现了民主与平等的精神,这也是专制社会里圆形建筑物罕见的原因。所以圆形土楼起源虽早,并不普及,真正流行要等到封建礼教声名狼藉的民国以后。据黄汉民先生调查,南靖县梅林、奎洋、船场三镇128座圆楼中,95%是二十世纪所建,其中63幢圆楼是上世纪60年代所建。
  河坑土楼群是明显的例子,村里有十几座方楼和圆楼,其中方楼的建筑年代均早于圆楼,多数圆楼建于上世纪60年代。当地村民说,圆楼空间大,采光好,住着舒服。这是今天的观念。在古代,建筑礼制高于居住舒适。
  那么,古代的圆楼是如何解决建筑礼制问题呢?每座圆楼都有一个众望所归的圆心,正好起造一座天厅,成为家族的信仰中心和议事中心。通常,一座圆楼只有一个大门,大门的方向就是天厅的朝向,有些土楼圆心没有建造天厅,神龛于是设在正对大门的开间里。传统中国的建筑,人神杂居,神灵和祖灵总是最重要的,占据最显赫的位置。圆楼难以区别家族成员的尊卑,但强化了人神(鬼)之别。整个家族住在相似的屋子里,围绕着至高无上的祖堂,将日常生活演绎为一种永恒的祭祀仪式。(萧春雷、张力智,原文见于《海峡旅游》2011年2月刊)
  家族,源于闽南最初的那一栋栋红砖瓦厝里,厝的格局框制了一个个家庭单位的规矩,一栋栋相呼应的同宗大厝又结成了坚厚的联盟,支持并限制着这一整个家族。
  传统的闽南古厝,正大门适当退后,与两连形成一个凹形,俗称门斗。门斗左右,设置两个相对的偏门。通常只有遇到婚丧喜庆或家族大事,方才开启。门楣通常刻有表明宗族渊源的匾额,如“九牧传芳”、“陇西衍派”等。
  跨过门槛,是下厅,也称下照厅;两侧是左右下房,又称下照房;两间下房一左一右,共有两个角间,又称尾间――这些组成下落。下厅和下房前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天井,俗称“深井”,具有采光通风和排泄雨水的作用;天井两旁称为庑,如砌墙设门,则为榉头,榉头前有走廊,是雨天从下厅到大厅的过道。在两侧榉头和下房、上房之间,都分别设有角门,也叫巷门,作防火疏散之用。
  过了天井,登上台阶,是正厅。它分开敞式和斗敞式,有两部分,前厅排高长案桌和八仙桌,是整座住宅的中心,供奉先人、祭祖、成婚、治丧、接待和宴饮;正厅两侧是大房,空中用木板分隔出阁楼;大房如果一分为二,后者则叫后房;门口称屏步,靠近大厅斜前方,各有一根屏步柱;两间大房一左一右,共有两间落规。
  住房按面积和质量分排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大房、落规、榉头、下房、尾间。它突出厅堂,重心稳定,主次分明,两边对称,和谐统一,舒展闲适。
  闽南古厝中,以泉州官桥的蔡资深故居最为有名。一片十三栋的古厝保存相当完好,每栋都还有一个两个家族后人居住,规模大,宛如一个社区。社区内的设计也很好,房子的工艺很讲究,百年前的建造技术令人印象深刻。
  大部分古厝日渐冷清,生活其间的最后一代人,都已年迈。然而宗族、家族的观念却没有完全消失,随入住高楼的子孙,家族的联系也适应了时代的转变。(刘小累,原文见于《海峡旅游》2011年2月刊)
  斯文教养
  耕读的精神,像是客家人的血脉。在福建客家民居代表培田古村的建筑中,文字是地位尤为突出的装饰元素。每一栋宅子的门楼或前厅大门上都题有楹联和横批,比如官厅门楼上的对联是“积德润身如积玉,遗书教子胜遗金”,横批为“业绩治平”,表达主人修身育人,希望后人继承治国平天下之业的愿望。双灼堂门楼上的对联是“屋润小康迎瑞气,黄金广厦庇欢颜”,横批是“华屋万年”。“华年”是建屋者吴华年的名字,对联既表达了主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又将自己的个性隐藏其中。横批都被以格外大个而且刚劲的字体题刻在门楣之上,成为一栋大宅的门脸最具区分度的标志,好似一栋房屋的“招牌”。官厅前厅大门上是气派的“斗山并峙”,指官厅位处在背后的卧虎山和前方的笔架山的连线上,而继述堂(大夫第)门楼上是“三台拱瑞”,“三台”是指屋子对面的三座山峰,两者都是对房屋所处上好风水的赞美。大门和正厅中的楹联通常表达高尚的情怀,而一些角落里的,则体现闲情和雅趣,比如继述堂内宇坪一侧横屋前的花厅照壁上的对联是“自来自去庭外蝶,不迎不送庭中花”,真是好雅兴。(蒋亦凡,原文见于2013年《海峡旅游》7月刊)
  雕刻艺术
  闽北现存的古民居大都为清代建筑,艺术性的石雕、砖雕、木雕工艺是其建筑特色。砖雕主要用于大型住宅或家祠入口的分隔庭院空间的岩壁上面,有回文、卷草、鸟兽、花卉或镌刻雀替、垂花等,有的还用磨砖拼成斗拱、镂花砖窗和各种线脚。木雕工艺广泛运用于祠堂、庙宇、民居中。石雕主要呈现在民居柱础、门础、门当抱鼓石,摆设与厅堂上的石雕小品古鼓,构筑天井情趣的石水缸、石花架、墙角的石头等。邵武和平古镇“李氏大夫第”,是清晚期拥有“一门九大夫”的经典宅第,其门棂、窗棂、雀替等构件均雕饰花草图案和人物故事。门楼砖雕、八字面墙上的四幅“斩颜良”、“华容道”、“长坂坡”、“博望坡”典故,采用了浮雕和镂空透雕的技法。雕刻精美的松、竹、梅、鹤、鹿、麒麟等组合的画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巨大的门楼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6528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