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财经中文网站 “人气基因”与竞争力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珍

  2006年,股市涨势如潮,获得收益的不仅是资本市场,还有与其紧密相关的财经信息市场。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经网站(包括综合网站中的财经频道)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而自2007年10月股市见顶至今,大盘股指跌幅已近51%。2008年6月中旬以来,中国股市更遭遇一场罕见的“地震”,灾情之重创下12年最大,周跌幅13.8%。股市的持续动荡将对财经网站产生怎样的影响?现阶段财经网站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决定其未来的要素有哪些?我们不妨来盘点一下正在经历这个特殊历史阶段的财经网站们,也许答案自在其中。
  ――编者
  
  金融界收购证券之星、新崛起的财经网站――东方财富网酝酿上市、汤姆森路透收购和讯网40%股权、中金在线改版、新浪财经改版、所有的门户网站都开始或者重设财经频道⋯⋯2006年初兴起的一拨牛市行情,使得中国资本市场获得了空前发展。2007年8月1日,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1.1亿户的历史高位。伴随着中国投资者队伍的壮大,财经信息市场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其中财经网站(包括综合网站中的财经频道)的表现尤为抢眼。
  2008年开年以来,在国内外众多因素影响下,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的6036点跌到2008年7月22日的2846点,狂飙突进的牛市进入了漫长的盘整期。牛市催热了财经网络的信息市场,这股热度是否会重演历史,随着市场遇冷而凉?或者根基会更稳,有着其内在更深沉的发展轨迹?笔者试图梳理中文财经网站的历史发展脉络,在对其“人气基因”与发展趋势的分析中找寻答案。
  与股市节奏共进退的中文财经网站财经网站数量明显增加。艾瑞公司提供的IUT(I USER TRACKER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显示,财经网站在本轮牛市确立的初期(2006年7月~2007年5月)新增了6家,达到32家;而在高峰期的2007年数量增幅最大,5月~11月的半年间增加了12家,达到44家之多。
  财经信息网络服务的用户覆盖数和访问量节节攀升。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6年6月~2007年6月,以“季度总访问次数”指标衡量的top10网民使用的网络服务中,博客和财经信息访问次数增长异常显著,而同一时期网页搜索、电子邮箱和新闻信息等传统主流互联网应用服务访问次数基本保持稳定。据艾瑞公司调查数据显示,财经信息服务覆盖人数与增长率在牛市的中心阶段达到了三个高峰:2006年的12月(2.4%)、2007年的3月(10.7%)、2007年6月(8.8%)。财经网站的人气指数与阶段性的牛市节奏保持了高度一致。而自2007年6月之后,财经网站的用户覆盖数已经超过了其它所有网站用户覆盖数总和的一半以上。但是,由于市场从10月份开始出现大幅调整,10月份访问量创下历史高点之后,11月和12月的覆盖比重呈下滑趋势(从57.9滑落到54.8),这表明财经网站信息流量受金融市场的影响较大。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以1996年和讯(www.hexun.com)、证券之星(www.stockstar.com)的创立为标志,中国财经网站是在1996年中国股市的第一波牛市浪潮中催生的(1996年,上海股市从年初的500多点,一直冲到1250点;深圳股市从年初的900多点冲到了4200点)。1999年全球股市热浪澎湃,主要股市大多数创出历史新高,证券界称为“好景年”。1999年5月19日,沪深股市爆发了著名的“5 19”行情。行情前后持续了32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由1057.48点涨至1739.2点,涨幅达到63.57%。当年,金融界网站(www.jrj.com)创立。
  2001~2005年的漫漫熊市,财经中文网站开始进入漫长的成长期,艰难生存。期间金融界网站于2004年10月15日在美国NASDAQ挂牌上市,但是股价当即跌破发行价。“金融界”目前仍旧是中国唯一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财经类互联网公司。
  2006年、2007年,随着历史性大牛市的出现,以东方财富网为代表的新一代财经网站崛起。领先财经网站分析艾瑞公司提供的2008年3、4、5月中文财经网站三月排名情况表明,财经网站竞争激烈,排名变化非常大,如和讯在三个月中的用户覆盖数上升幅度达到81%,而同期有多家财经网站无论是用户覆盖数还是访问量指数的下降幅度均达到30%以上。财经网站市场上暂时还没有一个绝对稳固的NO.1,财经受众在这些网站之间的流动性相当大。但是前十名的财经网站相对固定。
  
  另外,三家国外财经媒体的中文财经网站(华尔街日报中文网、FT中文网、路透财经中文网),虽然排在10名之外,但是其影响力,尤其在真正高端财经人群中的渗透力与影响力非常大。从内容、产品与服务提供来看。(1)本土财经网站与国外财经媒体中文网分别占据财经资讯市场的两端。类似于消费品领域,本土财经网站占据了财经资讯市场的中低端。这批财经信息垂直网站从中国早期金融证券信息服务中脱胎而来,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浓厚的证券、股票色彩,而非大财经格局。积聚了大量人气,散户特征明显,所以并不稳定。而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和FT中文网为代表的国外财经媒体中文网定位于中国商务人士中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内容涵盖商务、金融以及经济、科技等;其新闻、分析以及评论以权威性取胜,他们获得的是媒体内容生产的最高境界:高端影响力,高用户黏度以及其附着的广告与其他更广阔的商业前景。
  (2)本土财经网站陷入创新与跟风瓶颈,比拼信息量,竞争陷于同质与低质。从证券、基金到理财;从论坛到股吧、基金吧;做专题、推博客,做数据⋯⋯一旦有原创效果,其他网站马上跟风而上,本土财经网站内容日趋相同。尤其是在同一类型的财经网站之间,大家都在抢占有限的公共资源,拼的就是谁更舍得花时间与气力,更快、更多取代了更强、更精,“智力活儿”变成了“力气活儿”。
  从盈利模式来看。国内各家财经网站所采用的营销模式无外乎三种:广告销售、信息与资讯销售、股票软件与理财工具销售。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财经网站,如何将自身所拥有的巨大的、高收入人群的流量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收入?这里仍旧要提到FT中文网的营销模式――多样化经营会员信息中心。FT中文网牢牢把握住“中国高级管理人员必读的商业信息网站”的定位,除了一般性的广告销售以外,建立了有效的会员信息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其价值,开发出一个FT会员专属的高管职位频道;同时为目标客户提供商业调查服务(如FT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调查、中国中产阶级调查、理财方式调查等)、演讲与论坛(中国震撼世界商学院演讲)、与相关商户开展合作(如FT携程商旅卡申请等)以及与读者黏性互动(FT形象代言人活动)等⋯⋯FT中文网已经将其影响力转化成多样化的营销模式,一环套一环,将“中国高级管理人员”的聚集人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盈利,会员中心不再是基于不可知未来而邮发免费资讯的商业诱饵。
  
  从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来看。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个技术问题,尤其是财经信息,和数据行情交易等密切相关。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从PC时代走向互联网时代,产业也将从PC时代的以应用为中心走向以资料为中心,谁拥有最多、最智能、最结构化、最相关的数据,谁就拥有优势。Web1.0、Web2.0、Web3.0绝对不是时髦的技术新名词那么简单,它们背后代表的技术升级与网站最宝贵的竞争因素――用户体验紧密相连。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剖析一下这些领先网站,会有比较有趣的发现(见表4)。中文财经网站的“第一代”证券门户网、传统媒体的网站都是基于传受关系建立的单向信息传播系统,这对于信息相对匮乏、财经领域相对高深的早期中国网民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阶段。WEB2.0时代则经历了三重嬗变:博客(个人对着未知的无限在说话)、股吧(个人找到相应的“组织” ―― “ 吧” 说话) 、个人门户(个人在自家开设沙龙,邀请同道者来说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7940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