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眼中的房产报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国内楼市目前正处在理性调整时期,一度曾对房市“高烧”推波助澜的大众媒体,也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过去在房产报道方面的利弊得失。
  楼盘是商品,商品要卖出去总是需要广告宣传的,看看各大报纸房产广告在媒体经济指标中所占的比例,就知道为什么房产总是媒体最大的热点。房产老总成了媒体明星,开发商则利用媒体掌控了房市的风向。一次同行开会,碰到某大报房产版主持人,有人调侃说,“日子一定很好过吧?”―――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时只要是房子,图纸出来就排队,一上市就抢光。他却一声叹息:“现在房子太好卖,开发商不来做广告了,日子大不如前”。尽管不做硬广告,但开发商们与媒体记者的“私人”关系却颇深,因为只要记者们发几篇稿子,可能比广告还管用。
  前三四年,有一阵子说房产市场撑不住了,媒体上一片消极悲观的论调,正在此时,据说很多主流媒体记者的信箱里都收到了著名开发商的一封邮件,说楼价不会跌,相反还会迅速向上涨。“小记”们可是逮着“大鱼”了,这种来自名人的又有轰动效应的消息岂能错过,于是多家媒体不约而同发出了相同的言论。不知道是这开发商真有预知未来的本事,还是媒体被无意中利用了一把,为其做了代言人,楼市果然旺了起来。
  开发商一般是很“尊重”专家的,经常会开些产品研讨会,邀请专业人士对楼盘定位、设计等提些意见。专家们一般对大的开发商的活动也都会尽量赏光,在会上会说一些好话,但也有专家对问题直言不讳。不过最后见诸报端的,总是“专家们认为,该楼盘如何如何好”。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最以直言而出名,很受记者欢迎。一次见到他,他非常气愤地说,“有些报纸的记者职业素质太差了,我明明不是这样说的,到了报纸上意思全给歪曲了。昨天讨论的一个楼盘是错层房,我说我不提倡错层房,并讲了理由,结果记者报出来却说我认为错层房很好,很有创意等等。我真是有理没处讲!”类似的抱怨在业界专家们那里听到不少,想必这其中很多时候是记者不懂专家们的意思而误写的,也可能更多时候是为了迎合开发商而故意歪曲的。想当年全国盛行的“欧陆风”,多少建筑行业专家在各种场合都提出反对意见,可是多数媒体却置如罔闻,一再鼓吹,使它“泛滥”多年。直到后来开发商们自己看了也“反胃”,才主动住了手。
  在楼价飞快飙升的这几年里,见诸报端的总是某某楼盘开盘当日销售多少、排长队抢购等。有关建筑的品质、楼盘的设计质量、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建筑节能、新技术使用等有涉内在品质的问题,被一片热闹的表面景象所淹没。一次去大连参观建筑,朋友很激动地指着一个海景楼盘说,他以很高的价格买的,可是住进去才发现地面泛水,墙面泛碱,物品长毛,潮得没法住。他后悔莫及,急着要出手。类似这种问题和现象,并不是没人发现,只是没有人说。有些天天跑在楼市第一线的记者对开发商和楼盘说起来如数家珍,但只要你深入问一下这楼盘有什么缺点的时候,他无言以对,因为他了解到的可能就是开发商告诉他的那么多。他的知识水平不足以认识到其他更多的问题,他也缺乏积极性去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写出较为客观的报道。
  因此,一些媒体对于房产建筑本身的评价,还基本停留在外在形式,至于建筑与环境是否协调,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甚至居住功能和使用效率等基本问题常被忽视,更不要侈谈是否节能、是否环保。前一段时间某大报邀请沪上建筑、文化方面的五六位知名专家谈香港世贸集团开发的一栋商业建筑,用很大的篇幅作了报道。不知道是专家们仓促上阵准备不足,还是主持人避实就虚,总之谈到的多是造型方面的内容,诸如“建筑的三角形与方形比有什么好处”、“加了裙房是否影响主体形象的挺拔”之类的问题。有专家说,“这幢楼简洁,造型更刺激。只要好看,是盗版也无妨”;还有专家说,“这楼的高度和样式,就是新上海的新派头,是一个命令句、一个号召式,在叫我们起床,叫我们前进,叫上海和中国挺起胸膛”。这样的评论如果用它来代表我们的广大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对建筑的认识,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恐怕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当然媒体的出发点是好的,评论地标性的建筑,让普通百姓增长一些对建筑的审美知识,算是做了一件好事。但如此的评论与报道多少有损自身的形象。
  大家还应该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黄宏演的小品,拿到房子先砸墙,小品一点也没有夸张。虽说住宅的房型就那么几种,好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实际上呢?就那么百十个平方,很多房子在布局和尺寸上都难以做到恰到好处。排除每个家庭在功能和使用习惯上的差异,有些房子总是让人气恼地发现要么卧室不好放床,卫生间放不下浴缸,厨房里开不了门,水表、插座、电线、管道的布局,每一个细部好像都差那么几厘米,只好挪墙,改线。很多人家在敲墙时连承重墙都敲掉或随意在承重墙上开洞,给本就令人担忧的房屋质量雪上加霜。这些虽然都是细节问题,却能体现建筑专业水准,可惜在媒体上好像没有看到多少有关的批评。
  类似这种媒体有责任呼吁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房产市场很好的时候,房子在图纸上就已经有主了。有不少人提出让使用者参与设计,却没有推行开来,原因也容易理解,签了售房合同,钱就到手了,开发商还有心思听你住户的意见?如果这时媒体能推广几个居民参与设计的样板,没准就会被更多开发商采纳效仿。那么老百姓自己设计自己的房子也就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
  《建筑时报》曾就楼盘中采用节能、生态技术等问题向设计师和开发商做过调查,设计师们的回答是做了无数项目,难得碰到主动提这方面要求的开发商,而几个最知名品牌的开发商(包括外资大公司),都表示在他们的产品中很少甚至从来没有主动使用过节能型材料。开发商宣扬自己楼盘的高品质,举的例子是“浴缸装的水龙头,一个都要上万元”。建筑节能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可是却没有被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在排队“抢”房的时代,开发商普遍缺乏追求品质的内在动力,质量好坏取决于他们的良心,节能与环保就更不用提了。开发商追求利润天经地义,但如果媒体能出于社会责任感,对楼盘的科技含量给予充分的报道,一定会引导广大消费者加强环保和节能意识,从而促使开发商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中国目前还没有多少人能不断地换更好的房子,所以在住房选择方面,老百姓没有很多的机会积累经验。作为人们依赖的大众媒体,更多地提供对百姓具有实用价值的房产信息,提供对房地产业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报道,这应该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建筑时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0793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