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缅怀昆曲家李楚池先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楚池先生和另一位李沥青先生,被昆曲界誉为“湘昆二李”。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先后担任过湘昆剧团的领导,更重要的是他们使行将消亡,几成绝响的湘昆艺术起死回生了!
  建国初期,湘昆这一剧种在总体上已经消亡,只有少数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到嘉禾县祁剧团搭班演出。时为县文教科长不久又任文教副县长的沥青先生,偶然从老艺人何民翠那里,得知他们还会昆曲,他的学识使他认识到昆曲的艺术价值,他的睿智使他敏感到在新中国,湘昆艺术必将重新崛起。他慧眼识英才,将小学音乐教员楚池先生,调到祁剧团,向萧剑昆、匡升平、彭升兰、李升豪、萧云峰、何民翠等昆曲老艺人发掘湘昆艺术,这是一个开创性的起点。
  楚池先生从这个开创性的起点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他心目中向往的昆曲艺术殿堂。五十多年来,不论生活如何清苦,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他矢志不移,以执着、坚韧、奋发、好学的精神,一词一曲地记录着老艺人的口述并加以整理;在“嘉禾县昆曲演员训练班”里,他既是领导,又是严师,更是慈父,还继续肩负着发掘昆曲传统的重任;从郴州地区昆剧团到省昆剧团,他既是作曲家又是剧作家,同时还扮演着领导和教师的角色;直到他年近八旬,缠绵病榻之际,还在为《荆钗记》参加全国第七届戏剧节而呕心沥血。可以这样说,楚池先生为了湖南昆曲的开掘、复苏、发展,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湘昆的作为,不是一般的成绩,而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昆曲艺术海洋里,楚池先生也铸造了自己,他从一个学历不高的小学教员,成长为知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吹、拉、弹、唱,无所不能,还广泛涉猎剧作、剧史、书法、绘画诸多方面,多才多艺,诚为难能可贵。说他是昆曲不可多得之材,绝不为过。因此,他的不幸病逝,实在是我们湘昆事业无可挽回的损失。
  楚池先生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除了他的曲作、剧作之外,他高尚的思想品德,更值得我们重视。
  在昆曲事业上,楚池先生坚持以人为本。虽然他并没明确说过这句话,然他的行为却始终贯穿、体现着这一思想。在起步之初,有文化的他对文化水平不高的昆曲老艺人,尊之为师。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老艺人,就是复苏湘昆的火种,不依靠他们,自己的工作将毫无意义。为了使传统湘昆老树发新枝,就必须有新一代接班人,他毅然挑起了“昆曲演员训练班”的重任,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在训练班转化为剧团之后,他始终没放松对青年演员的继续培养。他发现张富光具有尖子演员的潜能时,便奔波于京、沪、江、浙各地,为其延聘名师,两三年功夫,张富光便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知名小生、戏剧“梅花奖”得主。他的学生演奏员肖寿康坐上主笛位置后,楚池先生及时提醒他:“演奏员不能只当音符的搬运工,要有相当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才能领略昆曲唱腔中的词曲含义,演奏起来才有情感。”这话使肖寿康深受启迪,加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后在全省会演中获得“青年乐手”的奖项。值得告慰楚池先生的是,省昆剧团继承了他的这一优良传统,下大力气,培养出一批成材率很高的湘昆艺术接班人,且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所谓人兴而艺旺,这是一切艺术门类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艺术上,楚池先生一向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昆曲也是这样。”他在《浅谈昆腔与高腔渊源关系》一文中,论证了高腔之所以流传至今而昆腔在建国前夕几近消亡,就是因为高腔创造了“滚唱”的演唱形式,突破了原有曲牌的束缚,大大有利于塑造人物和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他主张昆曲应“广取博收,兼容并蓄,唯美是取,择善而从。”但是具体进行改革时,他又取审慎态度,坚持“适度”的美学原则。我们检验他50年来近千首配曲、作曲,既有不同程度的改革,却都还是姓“昆”的。楚池先生在处理昆曲艺术继承与革新这对矛盾时,比较好地掌握了艺术的辩证法,防止了片面性。
  在为人处世上,楚池先生的无私、大度、宽容,可说是有口皆碑。这种高尚的思想品德,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是极为重要的,包括省昆剧团在内的所有剧团,多么需要楚池先生这种无私、大度、宽容的精神啊!这方面,他的挚友余茂盛先生和学生张富光、雷子文、肖寿康、周洛夫诸君的文章,均有生动、感人的描绘,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楚池先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值得我们湘昆同仁倍加珍惜和继承发扬,因为,这才是最好的纪念。
  我和楚池先生相识较久,并曾一度合作,他的道德文章,我一向是崇敬的,他的去世,使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在楚池先生纪念文集即将付梓之际,写了上述文字,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责任编辑:文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589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