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古铸今守独悟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思寒 1963年6月出生,江苏无锡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国书协《中国书法》杂志社。
  
  书法对于徐思寒先生来说虽然是一份工作,但更像是一种寄托。过去他写过文章也画画,然随着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不断深化,他越来越意识到书法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的,作为一种东方式的表现情感与生命体验的艺术形式,书法由于表现手段单一,显得更难,也更具挑战性。而且在现代化进程中,书法是一种越来越奢侈的艺术。因为它比西方的抽象画更抽象,也更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凡是艺术都有一定的程式,理论上称之为“范式”,在书法上称之为“法度”,指的就是规矩、方法、程序和法式,这是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徐思寒崇尚古人,重视汲取经典书法的艺术精华,深入探索传统文化的底蕴。他认为中国书法是讲究“法”的,其中“用笔”就饱含学问。显然,他的书法就是以用笔丰富为基调的,他的隶书融合了篆隶楷的因子,灵动处还有行书的意蕴。观其书法,雅逸相融,动静结合,力足骨劲,气韵生动,这是由于他能够透彻理解书法艺术内在规律,精确表达书法艺术内涵的结果。
  如果中国书法只是简单的一个“法”字作为技巧的话,那它的内涵未免显得肤浅了。技法的掌握,只要熟能生巧便可,但技进乎道,则要求更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中国书法的“道”统摄着书法艺术,成为书法艺术形而上的追求,它与人生追求紧密相连。儒家文化中有一个概念叫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中庸之道体现在书法实践中就是中和。书法其实质就是写美的汉字,它讲究对称、均衡、稳定,以中和为美。理解了这点,徐先生不为时风所动,津津乐道浸淫在书法艺术的本真探索中。他的草书,在《书谱》的笔意上又把于右任的草书加以融合,显得简约自然,朴实恬静,不激不厉,体现了他儒雅的内涵和文人修养。徐先生8岁起就学书写楷书,他从柳公权、颜真卿开始,心摹手追,孜孜不倦。而他真正走上专业的书法道路是在1984年,那时徐先生在文学创作上已有了一定的建树,调入无锡文联后,文联领导看他写得一手好书法,就让他做了书法协会的驻会干部,现在叫驻会秘书长。无锡是个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之地,培育出了很多杰出的书画家。古代的不说,就如当代的沈鹏先生、吴冠中先生、钱绍武先生等都是无锡人。徐先生作为驻会干部,有幸经常和无锡的书法前辈、名家交流,像写草书的史克方老先生、写楷书的庄瑞安先生、中青年书法家刘铁平等,也经常和他们一起策划、交流艺术活动,在艺术上徐先生深受熏染。2000年,徐先生为艺术追求来到了北京,随后一直在中国书协《中国书法》杂志社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从本质上讲,书法的延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的一种方式。书法的延续是通过一代代的传授与学习得以实现的。徐先生在《中国书法》杂志多年的书法教育实践中培养了众多学生,也结交了许多朋友。教学相长,他也从中受益匪浅。
  书法的意象是通过笔墨字形的面目呈现于平面的虚幻空间,不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是难以欣赏和把握的。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在《书议》里说“夫翰墨与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则了然”。落实到书法上,一件好的书法作品一看就知道作者的艺术追求在哪里。徐先生常说,学书法要提高“眼力”,就是说不管是书法家还是欣赏者都要不断充实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眼界。文化修养对书法家的审美判断、审美理想等都有很大影响,很多人跟着书法时风走,其实就是修养欠缺的一种表现形式。
  哲学上说运动是绝对的。书法的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书法没有参照系,它的发展创新应该遵循我们民族的文化背景,照顾到大众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克莱夫・贝尔说“艺术就是导致一种美好的精神状态的最直接的媒介”。书法是汉字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文字书写艺术,现在有些书法作品牺牲了汉字的优美造型,肆意张扬,刻意追求与众不同,未免有些本末倒置。很多人对“丑书”的不满,恰恰是由于这些作品没有给人“带来美好的精神状态”。同时,实用文字的制约对于书法而言也是一个绝对不可漠视的本质特性。徐先生认为书法创新应该尊重“范式”,不能打乱汉字的基本结体规律,在汉字的结字法则基础上发挥个性,酿造自我。他把书法中的形神、刚柔、虚实、动静等对立统一因素完美结合,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可以想见,凭着徐先生的坚定与韧性,他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和博大胸臆的畅快抒发,将在书法道路上不断创造出辉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598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