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记河北唐山发现的刀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7年下半年,河北唐山市郊发现了一批尖首刀币。经了解,是修建公路施工过程中挖土机在距地表1.5米处挖出的,罐装;当时陶罐破碎,刀币随即流失,部分进入钱币市场。现将这批材料作简要报道,以便学术界研究、参考。
  经在市场查访,共见到刀币391枚,人为折断96枚。刀柄背面多为两条竖线,有8枚为一条竖线。生坑绿锈,质地精良。一般通长在145―164mm左右;重量在10―16g左右,个别重至18g。刀面多有文字或数字,分别见有上(8)、工(16)、行(52)、刀(57)、非(28枚)、口(4)、甘(2)、辛(2)、鱼(3)、多(3)、大(16)、壬(12)、己(1)、Ψ(2)、Ψ(2)、uJ(8)、万(7)、六(119)、八(1)、九(17)、千(23)等,约有20来种。
  这批刀币尽管大小有些差别,但总体特征比较一致:刀背弧度不大,刀刃刀背有郭线,刀背郭线止于与刀柄相交处,柄部上下宽度相差不大,部分首刃与刀刃相交处开始向弧形演变,个别刀首郭线不很明显,首刃内凹弧度不大,刀面多有文字。
  
  为了对其深入研究,我们收集到19枚(封二、插一),其中柄背一条线者6枚。刀币之间略有差别的原因,可能是因铸造时间有先有后,批次不同,或者不同文字的范具有别。6枚柄背一条线者个体相对略小,但整体风格类似,估计时间相差不大。柄背一条竖线可能是受到狄式风格的影响。其中真正的原因还值得深究。19枚有关数据见附表。
  根据各种刀币的不同特点,我们曾将这类刀币划归为尖首刀丙型I式,属于石永士、王素芳所分甲型尖首刀Ⅳ式,圆张弛所分燕尖首刀Ⅲ式。关于这类刀的国别,过去多主张为燕刀。也有主张是燕国境内(波及邻国)地方民族铸行的货币。我们根据尖首刀的演变与分布,以及学术界的不同意见,曾主张这个问题还可再行研究。但明确指出“燕国的类明刀或者早期刀币,当是受到这一类刀的影响。”同时也说明“这一类刀比较复杂,还需要专门细分与研究,不排除包含有早期燕刀”。
  
  所谓类明刀,即与“燕”明刀形制大致类同的刀币,为石永士、王素芳所分尖首刀甲型五式,我们参照早于方足布者称为“类方足布”的命名,称之为“类明刀”,推断是燕国铸行“明”刀前的一种刀币。目前所见,这种刀出土量不大,河北易县燕下都有出土。与尖首刀相比,“类明刀:”形制较小,弧背较直,刀刃内凹但弧度不大,刀首略短,刀尖较钝,首刃外廓与刀刃外廓交角呈圆角状,刀柄较宽且上下宽度基本一致,铸作精细。燕国早于“明刀”的刀币,应该与类明刀类同或者相似。换言之,确定燕国的早期刀币,应该由类明刀向前追溯,这些年我们一直关注这个问题。
  与类明刀特点有些相似的刀,过去有所发现。如1978年北京延庆县香营公社辛庄堡村出土有30公斤,1980年天津宝坻牛道口M9随葬有25枚。1999年在延庆县城西北发现有15枚,我们曾予以报道,并指出,这类刀“对于认识‘类明刀’的来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肯定“‘类明刀’就是受到这种刀的影响制作的。”“不排除这种刀就是制作类明刀前燕国另外的一种刀,也是燕国的早期刀币,是燕都易以前的货币,我们暂且称之为早期类明刀。这一问题,目前我们还不敢轻易下结论,还需要更多出土材料的证明。但是,这些发现为追索燕国刀币的来源及有关问题,无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这次唐山发现刀币的特点,与上述延庆发现的刀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文字的这一枚,个体较大,分量要重,很可能就是早期类明刀的早期形制,这就为进一步追溯燕国早期刀币提供了重要依据或线索。
  我们划分的尖首刀丙型I式情况比较复杂,包含的内容及所属国别或地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丙型I式尖首刀的年代,我们推定为战国早期中段,相当于公元前450年前后。
  回顾我们注意的燕国尖首刀的演变,以及对其的认识与研究,目前可以确定由晚向早逆推的顺序是:
  “明”刀→类明刀→早期类明刀一早期类明刀之前刀
  
  
  (责任编辑 高聪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00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