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坠子各流派的艺术特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河南坠于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之一。最初形成并主要流行于河南、安徽西北与山东西南的部分地区。由于地区不同,流传年代、师承关系不同,受当地民俗、方言的影响,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便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特色。这些流派的艺术特色,对河南坠子的发展和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河南坠子 流派 艺术特色
  
  河南坠子流传各地后,由于地域和方言的差别以及吸收其它艺术形式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特色。
  
  一、西路坠子、东路坠子、北路坠子的艺术特色
  
  西路坠子也叫中路坠子和上路坠子,是指主要活动以在开封、郑州为中心,包括许昌、洛阳、信阳等地的河南坠子。它多系三弦书艺人改唱坠子后吸收了河南梆子、曲子、越调、二夹弦等剧种的唱腔而形成。按旧时艺人们的说法,西路坠子和东路坠子就是“一硬一软”,即西路坠子硬,东路坠子软。西路坠子最初就是由三弦书演变而来,后在发展中也是众多的三弦书艺人首先加入。所以,它除了用坠子弦伴奏外,还把原来的腿板也带了过来,后演化为脚蹬梆。早先的“独角坠子”,即1人的演唱,就是右腿上绑着节子板,边拉边唱边击节,而不用简板。以后由道情艺人加入带进了简板,而仍有些艺人使用三弦书中的小铰子(也叫小铙钹)击节,或简板、小铰子兼用,铰子上系着一条红绫子,击节时一上一下的抖动,声音一亮一沉,既好听又美观。西路坠子除继承三弦书的唱腔之外,有的还把三弦书中的“三腔四送”原封不动地搬进坠子中来唱。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豫剧、越调、曲剧、道情以及一些民歌时调的腔调。
  西路坠子讲究硬弓大调(就是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腔亮嗓),字清梆稳(就是一字一句都清晰爽口,一梆一节均要妥贴稳当),一仰一合、一上一下是它的基本唱腔,其旋律多为平行式,大都板上起板上落,有起子眼上的也仍落于板上;一般没有拖腔,目l便有也多为随字走音,不拐小腔弯;唱腔中还多用小顿句,往往把一句唱腔(或上句或下句)切为三段或截为两个小句,此外,还有不少垛子句是节节相扣,字字搭板,伴以“嗒嗒”有声的脚梆、简板的击节,便形成了它那高亢明朗、朴实雄伟、节奏鲜明的艺术特色。从下面2例谱中我们可以看出西路坠子的典型艺术特征。
  西路坠子地面分布较广,其总体特点虽大致相同,但各个地区之间又有些小的差异。如:开封一带讲究腔与调,而郑州地区则重视字与音。此外,新密一带还有一种靠山吼调,这是新密男坠子演员吸收河南梆子里的靠山吼调而创造的。
  东路坠子也叫下路坠子,其活动地区主要以商丘为中心。东路坠子最初虽也由三弦书演变而来,但首先加入的是大批的道情艺人,而且,后来又逐渐吸收了琴书、大鼓书和三弦等姊妹艺术的声腔,艺人中的多数也不用脚梆,只用简板。所以,东路坠子的唱腔更加持重、自由灵活,曲调也多是下行式,旋律悠扬、尖团讲究、擅长夺字抢板,形成了它那细腻、柔美,善于抒情的艺术特色。
  除此,艺人中还有“东路书西路段儿”之说。也就是说,当时的东路坠子由于多系道情艺人加入,顺便就把他们常演的中长篇大书带进了坠子中来,并以此成为他们艺术上的一个主要标志。而西路坠子则多是三弦书、莺歌柳等艺人加入坠子后带进来的中短篇曲书目,因此,这也就成为他们演唱方面的一个主要特点。东西两路坠子虽然有着一硬一软、一平一曲和曲书目上的一长一短等基本艺术特色,但它们的唱腔板式、伴奏乐器和演唱形式都基本相同,而且,又无其他的严格限制和不可逾越的楚河汉界。所以,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就经常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及曲书目上的相互吸收借鉴的状况,河南坠子也就在这种相互借鉴吸收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着。
  北路坠子是在西路、东路坠子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鼓的曲调而形成的,它主要活动在新乡、安阳两地。其唱腔多用小碎口和花腔,音阶跳跃幅度大,曲调上行式较多,而且旋律性较强,这样就形成它那俊俏、妩媚纤巧而又健壮的艺术特色。
  北路坠子最能体现坠子说唱的高度技巧,衬字比较多,嘴头比较利,音节跳跃比较大,节奏流畅,吐字俏丽,音质甜润,旋律悠扬。
  
  二、乔派坠子
  
  乔派坠子是以乔清秀为代表的坠子流派,是在北路坠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乔派坠子以清新、优美、俏丽的艺术特色而著称。作品节奏鲜明,旋律生动、优美,既保持了乡间自然风貌的传统美,又富有都市华丽、新颖的现代美,这些独具的艺术风格,使原来比较粗俗、原始的乡村小调,一跃而蜚声曲坛,成为三十年代雅俗共赏的一个河南坠子流派。乔清秀擅长演唱小段曲目。她大胆地从梨花大鼓、京韵大鼓、天津快板以及其它戏曲、民歌等姊妹艺术的音调中吸取养分,在传统坠子唱腔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清新优美,别具一格的坠子唱腔――乔派坠子唱腔,也为自己赢得了“坠子皇后”的桂冠。
  乔派坠子最初的风格,即所说的带“大鼓味”的坠子,是因为乔利元吸收山东梨花大鼓中适合男艺人唱的平句唱腔曲调而来的。乔清秀在乔利元的唱腔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梨花大鼓老北口的“花腔”和高音区的唱腔,按照传统坠子唱腔的基本程式,加以溶化和发展,创造了一个以起腔曲调为特色的新腔。由此可见,乔派坠子是在梨花大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下列曲谱中可以看出乔清秀的起腔曲调的基本材料是来自梨花大鼓著名艺人郝老风的花腔曲调。
  这是乔派坠子唱腔中最有代表性的基本板式。这个基本曲调,也就是乔派坠子唱腔的典型主题音乐,它是在北路坠子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唱实践提炼、发展出来的。从她的老师乔利元的唱腔中可以看出这种师承关系。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乔清秀和乔利元的基本板式、曲式结构、调式以及句尾的落音都是一样的。然而,乔清秀运用引申、变化的润腔方式,从原有的唱腔素材中,以欢快、跳跃的节奏处理和加花、装饰的旋法,提炼出一系列生动、活泼的主体音型,通过反复、交替和发展、变化,形成一个新的坠子唱腔。
  乔派坠子有别于传统坠子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她的平腔部分的唱句,不但在传统坠子中找不到,就是梨花大鼓中也没有,这是乔清秀从京韵大鼓中吸收演化而来的。它不仅使乔派坠子得以丰富,还改变了传统坠子只重叙事的倾向,使河南坠子更具有广泛性和时代性,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突破。乔清秀就是在这种突破中完成了她对河南坠子唱腔艺术的卓越贡献。
  乔派坠子的艺术特色和演唱技艺,对河南坠子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赵派坠子
  
  赵派坠子,即赵铮演唱的河南坠子,是在传统河南坠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从民歌、民间器乐、民族戏曲、各地区曲艺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以小段著称。半个多世纪的深厚积淀,铸成了赵派坠子鲜明的艺术个 性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典雅大气,婉转曲折,动静有致,跌宕多姿。她兼融古典美与现代美,把粗俗唱成风雅,由平庸唱出智慧,在超凡脱俗的旋律美中跳跃着清新的意趣和情志,蕴含着的浓郁深厚的书卷气,达到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
  赵派坠子的表演不拘俗套,因人而异又因情而转。赵铮的演唱既豪放又婉约,雅而不板,俗而不媚,既可状写屈原的高古、苏轼的忠贞、孔明的潇洒,岳飞的悲壮,陆绩的清正,彭总的苍凉,“双抢”的豪侠,雷锋的热忱,也能描绘黛玉的幽怨,晴雯的娇嗔,苏三的悲苦,春妞的泼辣:既能展现《悲剧汨罗悲歌》、《风波亭》那豪迈、刚烈的气概,又能捕捉喜剧《摘棉花》、《姑嫂观灯》那欢快、俏皮的神韵。
  赵派坠子的音乐,个性鲜明,决不雷同。赵铮的音乐创作,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从感情出发,寻找与唱词相适应的音乐表现形式,寻找能揭示唱段内涵的音乐语言。赵派前奏、赵派起腔、赵派腔弯、赵派垛句、赵派甩腔、赵派结腔都是赵派坠子区别于原来坠子各派唱法的新腔。
  这是一篇气派宏大的作品,也是最能体现赵铮晚年创作风格和创新能力的豪放派杰作。这部作品展示出来的是一种腾、挪、跌闪、大开大阖的节奏美。当[满江红]的音乐主题揭开了壮怀激烈的时代背景,一曲稳健苍凉的“唱南京落叶纷飞秋风吹”的“赵派起腔”一下子把听众引入到忠良遭困,风雨如磐的戏剧情势中。
  《晴雯撕扇》是赵派坠子婉约类作品的代表作。这段起腔,赵铮不仅在曲调旋律上吸取了童年时代熟悉的民歌音调,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坠子的音乐旋律、板式技巧,在曲调的节奏律动中更是婉转多姿、变换丰富,细腻地表现了皎洁月夜、风送花香的怡红院中晴雯那心境紊乱、花影婆娑般的少女情怀。唱腔由一段恬静自由的曲调开始,旋律朴实伸展,暗透凄凉,映衬出晴雯坎坷悲凉的遭遇。“一轮明月照池塘,风送花儿香小院凉,”“风送花儿香”,每字断开来唱,颤中夹跳,“小院凉”拖了个尾韵柔跌下来,淡淡地飘溢出一丝雅中带俏的韵味。
  所以,从“赵派坠子”中流出来的旋律,其“乐”的波动中不仅意趣、意境、风格超凡脱俗,而且也往往独具一格;她所表演的众多人物也更加灵动鲜活,惟妙惟肖,体现出了那种“淡香浓粉皆春意,写出名芳更醉人”的高端境界。
  赵派坠子艺术的蕴涵极为丰富,赵铮在河南坠子发展史上竖起的这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丰碑,必将随着岁月的推移,愈来愈显示出其巨大的实践价值和历史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15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