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警惕精神上的“高消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最近一二十年,全球发展方式转变进入新时期,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对中国都造成了巨大冲击。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多发的特殊历史时期,怎么样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这是中国社会和企业面临的最大的课题。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次转型都是全球产业布局的“洗牌”过程:落后产业被淘汰,新型产业脱颖而出,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国内许多地区科学发展的实践也告诉我们,竞相利用自身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大连的软件产业产值已连续五年增幅超过50%,成了名副其实的“硅谷”;云南凭借优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把鲜花产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其鲜花产量已占到全国市场的一半以上;杭州把转型的重点瞄准了文化创意产业,“人间天堂”孕育出“动漫之都”……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的加速期时,将会面临许多的问题,社会矛盾交集、贫困差距加大、城乡二元体制对人的桎梏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整等等。因而,社会面临转型期,常会遭遇到所谓的“自杀潮”―――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杀率全球第一。法国电信局从2007年迄今,自杀人员已达35人,且死者均为主管。眼下,深圳富士康又出现了员工接连跳楼事件……
  社会因素固然是造成自杀的原因之一,但绝非唯一的原因。深圳富士康员工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深圳其他企业一样,为什么其他企业不自杀,而富士康的员工却自杀不断呢?这恰恰说明大环境是外因,小环境才是自杀的内因。法国电信局自杀的主管们在事业高峰期碰到瓶颈,富士康年轻的冤魂则在就业的第一步踩空了阶梯,两者虽然基本结构不同,生产内容各异,但就产业和经营的整体发展来看,悲剧的原因却有共同点,就是人际关系疏离,个人价值得不到承认,工作没有成就感,精神透支过度,造成“高消耗”,使人走上了绝路。拿法国电信局事件来说,管理电话和通讯的法国电信过去一枝独秀,网络的兴起和开放、民营化,使得每天只管报到和上下班的公职人员遇到新的挑战,有的无法解套,在上层强烈要求下,拿不出业绩来,抑郁终日,最后撒手人寰;他们多数都是在家中上吊自尽。
  富士康同样如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需求。在富士康员工手册的郭语录中,速度已经成为“富士康卖什么”这个问题排在首位的关键词。正是基于速度,郭台铭曾自豪地说,一个模具别人一周出成品,我24小时就可以搞定。由此,速度造成的加班让生产取代了生活。从表面上看,富士康硬件不错,员工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包吃包住,与其它一些企业相比,待遇上还算是比较好的。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加班费,员工每月只能拿到900元左右的当地最低标准工资。为了多拿工资,员工们不得不签署加班自愿书,长时间、无休止地加班。
  问题是,一个人不可能只生活在物质里,而没有精神文化追求。每天高负荷的劳动、长时间的加班剥夺了富士康职工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机会和权利,给员工带来心情上的焦虑,造成体力、精神上的高消耗。富士康一位马姓员工告诉记者:“每天十来个小时的工作是很枯燥、很单调的,而且工作纪律很严格,上厕所都要找代班,如果随便和同事说话就会被上司批评,严重的可能还会被记过,所以我们心里有事情只能闷在心里,一般也不会去找上级主管谈。”这种片面的机械式管理,很容易让职工特别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工人,心理出现问题。另外,再加上不少员工,几乎都肩负着家庭的重担―――不是他们自己的小家庭,而是父母的大家庭,其精神压力可想而知有多大。人没压力轻飘飘,但压力过重,长期得不到解脱,就演变为心理疾病。分析富士康每一个案例,大多数都有心理问题,要么是精神状态差,要么是抑郁症。
  古人云:“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科学实验也证实,有时候“精神消耗比身体消耗要大得多”,当人的情绪有所波动、产生消极悲伤情感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时,1小时造成的体力与精神的消耗,相当于加班6小时以上的消耗。富士康员工被物化,造成体力、精神双消耗,如此就等于形神皆离。对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理想的破灭,不愿辞职辜负家人期望的心结,成了他未能跨过去的难关。工作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非生活的全部。若将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当人变成了一个机器零件,劳动内容空洞,价值不明,生活(生命)的意义也跟着消失了。
  由此可见,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企业管理不能滞后。企业一方面要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管理也要跟着转变,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各方面的和谐。其实,管理的目的是出效益。出效益可以有不同的管理思路,那就应当优选一些更好的方法,多一些人性化。要避免体力、精神上的高消耗,克服那种只考虑企业的利益,而不顾员工“心理需求”的现象,要建立真正的整体企业伦理,研究出一套增进人际关系、制止超时加班等情况的方法来,让员工有点空闲,有点时间,参与娱乐,减压释负,放松心情,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只有这样,过激的行为才不容易发生,社会才能保持安定团结,企业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19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