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再回首:90式主战坦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志伟 唐电波

  90式主战坦克装备日军,已经整整12个春秋。12年来,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仍然保持了许多鲜明的特点。它是除苏联/俄罗斯外,最早实现3人乘员组的主战坦克;是世界上采购价格最贵的主战坦克;也是第三代主战坦克中(新研制的坦克除外),唯一没有改进型车的主战坦克。首先,让我们扼要地回顾一下90式主战坦克的主要性能特点吧!
  
  东西合璧话90
  
  在"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1994年和1997年,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荣登榜首。在1998年~2001年的排行榜上,德国的"豹"2A5/A6夺魁,美国的M1A2/M1A2SEP紧随其后,而90式主战坦克始终名列三甲。看来,90式主战坦克的确"身手不凡"。
  90式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为50t,乘员3人,车体长7.5m,全宽3.43m,全高2.335m,比起"豹"2、M1、"挑战者"系列坦克要紧凑些,战斗全重要轻5t~10t,这些都具有苏联/俄罗斯坦克的特点;外观和火力性能又和"豹"2等西方主流主战坦克十分相近,显示出"东西合璧"的突出特点。
  关于90式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至今外界仍然所知甚少,其装甲结构、厚度和抗弹性能,外界一概不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90式主战坦克上的复合装甲,不是英国的"乔巴姆"装甲,而是地地道道的"东洋货"。日本军方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研制过被称为"G装甲"的重型复合装甲。90式主战坦克上的复合装甲,为G装甲的改进型。据信,车体正面和炮塔正面为轧制钢装甲和蜂窝状陶瓷装甲构成的多层复合装甲,其余部位为间隙装甲。侧裙板为薄钢板,是一个薄弱环节。
  主炮为120mm滑膛炮,为"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标准火炮",由日本制钢所特许生产。但它为44倍口径的120mm滑膛炮,而"豹"2A6坦克上已经采用了55倍口径的120mm滑膛炮,在火力性能上,二者已经拉开了一点差距。在采用自动装弹机上,90式坦克走在前头。这首先是日本军方人士认为,从日本人的体格、体能上看,不如欧美人种,装120mm弹药显得吃力,这是他们研制自动装弹机的初衷。由于装上了自动装弹机,理论射速达到了15发/min,是当代主战坦克中的佼佼者。其弹种为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弹药基数约40发。自动装弹机的弹舱位于炮塔尾舱的安全部位,内装16发炮弹。乘员可以从炮塔顶部打开舱盖,向自动装弹机的弹舱补充弹药。多年来的实测数据表明,其自动装弹机的故障率在5%左右。也就是说,每打20发弹就可能出现一次故障。部队使用方的人士说:5%的故障率太高,而研制方的人士则认为"5%的故障率在允许范围内"。这一争论至今仍然时有发生。
  90式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比较先进,为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具有"猎-歼"控制方式和对目标自动跟踪的能力。日本人称,"它可以在3000m外首发命中一个汽油桶"。果真如此,那可真是"弹无虚发,指哪打哪"了。火炮及炮塔驱动装置为全电式,安全性好。
  90式主战坦克的动力装置为二冲程、水冷、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1100kW。采用二冲程柴油机,也是日本坦克的一个特点。其传动装置为带液力变矩器和静液转向机构的综合变速箱,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可实现自动变速、无级转向和原地转向。发动机和变速箱可以整体吊装,维修性好。其悬挂装置为混合式,第1、2、5、6负重轮处采用液气悬挂装置,中间的第3、4负重轮处采用扭杆弹簧悬挂装置,其车体距地高在200mm~600mm的范围内可调,前后俯仰的调节范围为±5°,但不能左右调倾斜。履带板为双销式,有端部连接器和橡胶垫块。坦克的最大速度为70km/h,最大行程300km。
  
  横向比较看90
  
  当今世界上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个个是"武林高手,武艺高强"。将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和它们作一个横向比较,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
  在当今最优秀的主战坦克中,首先要提到的是德国的"豹"2主战坦克。它是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元老",从1979年至1992年,共生产了2125辆装备德国陆军,加上荷兰的445辆和瑞士的380辆,瑞典的120辆,共有3070辆。时至今日,已有欧洲的7个国家装备了"豹"2主战坦克。不久的将来,土耳其、希腊、挪威也可能加入"豹"2俱乐部,真正做到了从德国"豹"到欧洲"豹"的转变。到了"豹"2A5/A6,战斗全重已经增加到60t级,比90式重了10t,再加上A6型换上了55倍口径的滑膛炮。应当说,90式和"豹"2A6坦克相比,在防护力和火力上,已经略逊一筹。
  美国的M1系列坦克,因海湾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而声誉鹊起。从1980年到1997年,共生产了8322辆M1系列主战坦克。其中的大部分装备美军,沙特、科威特、埃及军队各装备几百辆。最近,有消息说,台湾军队可能购买M1A2主战坦克,令人关注。装有贫铀装甲的M1A1HA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已经达到62t,再加上采用贫铀装甲,其正面装甲的防护力为"原来M1坦克的2倍"。由此看来,90式主战坦克和M1A1HA相比,在防护力上"已经拉开了相当的差距"。M1坦克的火控系统"很一般",不过,到了M1A2主战坦克时,由于采用了数字化的车际信息系统,指挥控制能力大大增强。日本的一些专家认为,90式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相当先进,如90式和M1A2"一对一"地对抗,二者之间相差不多。但是,如果是坦克群之间的对抗,则90式明显处于下风。
  "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和90式主战坦克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实现了3人乘员组。从图4中可以看出,"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车体比90式还短,但稍宽些,二者的外形均比较紧凑,战斗全重相差不多,但"勒克莱尔"主战坦克采用了模块式装甲,升级潜力大。尽管"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防护力可能更强些,但总的说来,"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和90式主战坦克在性能上"不分伯仲"。
  
  服役过后评90
  
  迄今为止,有关90式主战坦克技术评价的文章很多,但是,从使用角度进行评论的文章却极少见,这可能是由于保密的缘故吧。
  虽然90式主战坦克是一款世界级的先进坦克,但服役12年来,在使用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⒈设计上的问题
  90式主战坦克采用3人乘员组总体布置方案。3人乘员组总体布置方案虽然有种种优点,但也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在多数场合或战场上忽略了人体工程学方面的问题,3人乘员组的工作负担要比4人~5人乘员组大不少。在战场上,主战坦克往往需要步兵战车与其协同作战,这样很不经济。如果坦克乘员为5名,近距离作战时自身的防护能力会得到增强,这样就有效地运用了士兵,从而也可以节约大量用于伴随坦克的步兵战车。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的设计就体现了这种思想。其实,步兵与坦克的协同问题,在3名乘员的90式主战坦克中几乎没有得到解决。
  90式主战坦克的研制费用很高,而且价格也很贵,在战场上毁伤1辆坦克损失会很惨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特别重视生存力的提高。90式主战坦克的维修性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得并不充分,这是非常不利的。例如,在第3次中东战争的11次战斗中,坦克的平均毁伤率,失败一方约为46%,获胜一方约为20%。平均每日的战斗中,胜方在战场上对损伤坦克的抢修、修好率约为35%,败方则几乎为零。
  在激烈的作战中,坦克乘员的补充很重要,且不说提供训练有素的预备乘员,当急需时,就算能提供接受过短期训练的乘员也是很不错的。所以,坦克操作系统设计必须掌握"受训3日,即可上战场"的尺度。
  
  ⒉观察系统的问题
  进攻作战时,车长需要把脑袋伸出车长门外,以观察了解敌情、地形、友邻坦克的状况及战场的态势等。其实,我们不能将这个过程简单地概写为"观察",因为除了用眼看,用耳听,还要用肌肤去感受外界。
  优秀的车长会摘下一侧耳机,收集周围的原声。如果是4名乘员,装填手一般负责左路的观察任务。在车长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地点的时候,装填手全神贯注地观察。他们的视界与坦克的机动速度成反比。当坦克处在高速行驶状态时,乘员数不同,发生的情形也会不一样。如果是4名乘员,则会有"装填手,看看去!"的指示声。而如果是3名乘员,那就没辙了。
  90式主战坦克炮长瞄准镜向外凸起,车长所处位置的左前方成了一片观察盲区。而且,12.7mm重机枪的枢轴是固定的,也妨碍了观察。因为乘员只有3名,炮长就得用1倍的潜望镜观察,观察范围至时针10时所指的方向。坦克前进时,为了使车长和炮长获得左右均等的视界,必须使火炮朝向时针10时至11时所指的方向。当坦克处于左梯队阵形的时候,为了使向左前方行进的僚车能在视界里,坦克前进时火炮朝向正前方。
  90式坦克的样车因车长指挥塔位置较高,炮长观察所用的瞄准镜不会妨碍车长的观察。
  车长舱门打开时呈45°倾斜,这种设计吸取了中东战争的教训,以便车长在开窗观察时具有一定的防护。
  1993年在伦敦召开的世界装甲兵年会上,在海湾战争中从最左翼突进的英军第7装甲旅旅长说:"进攻一旦开始,英军坦克驾驶员们就关闭舱口,完全依靠夜视装置操纵。因为阵地上尘土飞扬,仅靠肉眼是无法驾驶坦克的。第1天,没有坦克陷落进地沟、弹坑里;到了第2天,总有坦克不小心掉进弹坑里;第3天,这种情况越来越多;战争结束前的第4天,驾驶员几乎丧失了驾驶能力。研究发现,因为夜视装置靠单色的浓淡来显示场景,长时间观看,会使人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进而使人的判断失误。对坦克设计人员来说,人体工程学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的话,可能发生自家人互相攻击的惨剧。"
  美/英主战坦克的热像仪以绿底白画面来显示。日本的则为黑底白画面,长时间观察,人眼同样感到疲劳。90式坦克的驾驶员用的是微光夜视装置,虽然是绿底白画面,但白天也不能使用。即使在白天的尘土中,也需要穿透能力强的观察仪器。
  
  ⒊机动系统的问题
  在现代战场上,机动作战是坦克部队的最大优势,因此,对坦克机动性的要求也会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坦克来说,单位压力非常关键。90式主战坦克的机动能力不佳是其致命弱点。其单位压力为0.89kg/cm2,使90式坦克可能机动的地域变窄。不用说驾驶员,车长在选择前进路线时就要分散掉一些精力,从而妨碍对敌情、对自己状况的把握。坦克的单位压力至少应该降至0.75kg/cm2。为此,有必要围绕将炮塔防护从现在的"乔巴姆"装甲模式改为附加装甲模式。
  不降低车速,面对小土包地形时,车辆可一边左右小角度转向,一边继续快速向前行驶,这种性能在越野行驶时是特别重要的。90式主战坦克的第3、4个负重轮间隔小,又是扭杆弹簧悬挂,因此,刚度很高,这样在越野行驶中对提高车速是极为有效的。
  在敌阵地间隙穿插和在敌阵地翼侧迂回时,需要坦克有高度的"克服森林障碍的能力"。粗大的树木如果出现在坦克的正面时,坦克能够将它们撞倒。但如果碰上有弹性的中等粗细的树木,同样的方法却不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只能使其弯曲,在坦克通过后,还会妨碍后继坦克前进。因此,对这样的树木,必须用坦克负重轮对其猛撞,碾压。
  履带方面,越野行驶时用钢质履带行驶;公路行驶时,应加上橡胶衬垫,以防止破坏路面。但这时履带很容易打滑,特别是容易横向滑移。这一点,74式坦克的钢质履带要好一些。
  90式坦克的驾驶、操作性一点也不简单。特别是夜间,驾驶员眼睛紧盯住微光夜视仪驾驶坦克,需要经过相当的训练才能完成。
  
  ⒋射击系统的问题
  90式坦克炮长瞄准作业非常难。因为没有装填手,没人分担他的工作。在对这个问题的考虑上,不像传统型坦克乘员配置考虑得那样周到。
  大多数人习惯以右手为主工作。以往,炮弹依靠人工装填时,因为要用右手将炮弹推入药室,装填手必然要占炮塔左侧的位置。这样,为了创造装填手的活动空间,车长席就只能在炮塔的右侧了。

  战斗激烈时,炮弹的爆炸声常常会干扰甚至掩盖车内通话声。在这种情况下,车长要通过火控系统向炮长显示射击目标的命令。假若发生故障,如潜望镜不能用了,车长就得踩着炮长的肩膀下达命令。90式主战坦克虽说乘员变成3名,但没有找到变更炮长位置的合理方案。车长和炮长的配置,也许以一前一后好。
  90式坦克自动装弹机正在改进中,在此不作评论。
  自动装弹机处于完全工作状态时大概没有问题。但一旦发生故障,怎样想办法才能不使发射速度降低、继续战斗,有关这一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90式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是非常先进的,但使用上有些不太方便。炮长如果不按顺序操作各种开关就不能射击,眼睛不离瞄准镜,边观察目标边按顺序摸索开关进行操作难度不小。要达到这种操作水平,需要接受相当长时间的训练。
  长期以来,操作人员希望按操作顺序排列开关,可能的话最好并排设置。90式坦克开关的排序和操作顺序没有明显的规律,新手如果不看着,就难以操作。
  90式坦克的火控系统有了飞跃性进步,但有关基本射击的想法依然如旧。坦克的战斗射击原则仍然是依据单个坦克作战中"次弹命中"的思想形成的,而现在必须像以2机1组战斗为原则的战机一样,研究出2辆1组为原则的"首发命中"的射击法。如果考虑到坦克具有坚强的防护能力,能相互救援的2辆坦克1组的模式比较适合现代战争。这种方式使保持或迅速恢复战斗力的手段有了增强。
  90式主战坦克有许多优点,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从运用方面提出了一些不足。
  
  升级改造跨越90
  
  首先应当说明的是,这里阐述的是一位日本军事专家的观点,并不代表日本防卫厅军方的看法。这位军事专家认为,90式主战坦克的最大问题是"防护力不足"。由于90式主战坦克未采用模块式装甲,只好采用附加装甲来弥补防护力上的不足。具体做法是,车体正面和炮塔正面及两侧加装附加装甲,车体两侧的前部也加装箱形结构的附加装甲,和"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侧裙板差不多。由于90式主战坦克的单位功率"留有余地",暂时不必更换发动机和变速箱。但是,最好能将履带更换为迪尔公司制造的履带。
  关于主炮,目前似乎还没有进一步强化的必要。但是,如能换装为"豹"2A6主战坦克的55倍口径120mm滑膛炮则更好些,而且,最终换装为140mm滑膛炮,也是早晚的事。90式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相当先进,目前"已经够用",但是,对应于21世纪初的数字化战场,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数字化改造。
  总之,90式主战坦克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它是"具有世界水准的优秀战车",如能进一步加以改造,它将在日本军队中继续服役相当长的时间。
  
  90式主战坦克主要性能
  战斗全重(t)       50
  乘员(人)      3
  车长(m)     9.755
  车体长(m)       7.5
  车宽(m)    3.43
  车高(m)     2.335
  车底距地高(m)      0.45
  履带着地长(m)      4.55
  履带宽(mm)    600
  单位压力(kg /cm2)  0.89
  发动机型式 三菱10ZG32
  V型10缸
  输出功率(hp)     1 500
  单位功率(hp / t)     30
  火炮口径(mm)    120
  辅助武器 M2型12.7mm×1
  74式7.62mm×1
  4联装烟幕发射器×2
  最大速度(km / h)   前进时70
  倒车时42
  爬 坡 度        32°
  越 壕 宽(m)     2.7
  过垂直墙高(m)     1
  涉 水 深(m)       2.0
  最大行程(km)    300~340
  (徐志伟  唐电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47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