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访牧野古战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震宇

  距今3000多年前,西方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周在首领姬发的带领下,率军突袭商朝,直捣商都朝歌。决战在朝歌附近的牧野展开,这是一次闪电式的决战,直接导致了当时还很强大的商王朝的灭亡,并从而开始了周朝近800年的统治。
  
  战牧野,周兴商亡
  
  朝歌,商王朝的都城,在今河南淇县境内,商朝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四代殷王在此建都。周灭商后,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建都于此达403年。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因有“北方漓江”之称的淇河流经于此而闻名)。
  牧野,在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殷商时,王城四周都有天险,殷以南还设有别都牧邑,牧邑建有大城,设有宗庙,商王常到此对臣下进行赏赐。“牧”与“妹”双声通用,牧邑就是《尚书・康诰》中的“妹邦”和《尚书・酒浩》中的“妹土”。《水经・清水注》:“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今卫河上游),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矣。”所谓“牧野”,是指牧邑郊外的广大地区,即“牧之野”。牧邑是殷都防守的军事重镇,武王要克商,就必须进军牧邑。
  公元前105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或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趁纣王派大军远征东夷之际,东进伐商。周军抵达孟津时,与庸、卢、彭、濮、蜀、羌、微等反商方国部落的部队会合。随后,周军由孟津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进入中原,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而往东行。武王统帅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浩浩荡荡杀向朝歌。《尚书・牧誓》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文章内容: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无奈之中仓促部署防御。虽商军主力东征未归,但是纣王还有一张不小的底牌,即朝歌城内的大量奴隶和战俘。如果把他们武装起来,许以利害,在数量上仍然可以占有绝对优势,足以抵消周军素质和装备上的优势。于是,纣王迅速武装了一批奴隶和战俘,并亲率少量禁卫部队押送,奔赴前方战场,使商军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但是纣王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眼见周军来伐、情势紧迫,奢靡成性的他却在战事前夕仍“大劳军”,终日与诸军痛饮,军队上上下下无不酩酊大醉。
  这年二月初五,周联军庄严“牧誓”。《尚书・牧誓》中提到:“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责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牧誓》是周武王的伐纣檄文和灭商宣言。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令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
  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让姜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之后,武王针对商纣军中下属兵士对商纣的怨恨情绪,鼓动他们倒戈起义。于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出现了:商军奴隶和战俘在经过一阵毫无章法的抵挡之后,再也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做救星,倒转矛头,引导周军杀人朝歌。
  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于当天晚上仓皇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周军乘胜追击,攻占朝歌。而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
  商军以优势兵力而迅速崩溃,根本原因当然在于商军士气低落、商朝已失去民心,周朝才是众望所归。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就是,商军不但大都是临时拉来的奴隶和战俘,没有受过相应的军事训练,即便杂凑在一起,也没什么战斗力;而且,周联军在武器上有重大优势,他们有300多乘当时最先进的重型武器――战车,而商军没有任何使用战车的记载――多半都在东南战场上难以及时调回。商军主要的战斗力是步兵,牧野又没有防御工事,只能靠步兵的阵列组成人墙抵挡快马重车的冲击,其结果可想而知。
  
  牧野古战场分析
  
  在牧野之战前,牧野并不是什么出名的地方。牧野地势平坦,在冷兵器时代,与一些兵家必争之地相比,其战略地位并不突出。然而,两个原因使这里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爆发地:
  1 政治原因。牧野临近朝歌,武王伐商的战斗必然要在牧野附近的某一地点打响。
  2 地形原因。牧野地势平坦,在当时流行步兵配合战车的作战方式前提下,这里正好适合战车的展开。
  关于牧野之战的战斗详情,史籍中没有正面记载,但由各种相关记录佐照,也有一些踪迹可循。史称武王拥有战车300乘,而殷商并没有任何战车兵力的记载。想来,应是殷商承平日久,戒备不足,缺乏这种武器,或者纵然有却重视不够之故。周的军队在当时大规模使用战车,依靠武器装备的优势,在战略战术上均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因此,此战当为战车突破战。《史记》记载,自作战开始,武王使尚父与百夫致师,既而“以大卒驰帝纣师”。所谓大卒,系指戎车、虎贲和甲土。又有“武王驰之,纣兵皆崩叛”,“驰”字形象地描述了战车冲锋的情形。战车速度快,不仅可以中央突破,还有迅速迂回突击的作用。
  由夏经商至西周灭亡的1400年,是中国古代战争缓慢发展的时期。商中期后,军队已装备青铜兵器,战车增多,发展为车、步两兵种,分别编组,协同作战,并出现了密集方阵战术,以发挥整体功能。通常步兵列阵于前,战车列阵于后,组成正面之大方阵。指挥官以金、鼓、旗帜等视听信号指挥战斗,强调队形严整。这种战法在平原中才能发挥出最大效果。牧野地处朝歌以南,平旷开阔,极利于战车的运用和车、步两兵种的配合。周师“昧爽”(即清晨)抵达,随即“陈师牧野”以待,以此看来,牧野是武王一方事先选择好的最佳战场。
  在这样有利的地形、装备等条件下,周具有很大的优势。《尚书・武成》记载:“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描绘了在平坦的平原中,战车猛烈突击时所造成的伤亡景象。牧野之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周以弱势兵力,运用正确的战术一击制胜。商全军大乱,纣王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于是战争迅速结束。
  由此可见,牧野之战是在牧野古战场中,军车对步兵的突破战役,是一次因武器装备先进而奠定胜局的战役。由甲骨文中“王作三师左右中”的记载,以及西周与春秋初期作战,三军并列而王居于中军的部署来看,则此次作战商周双方的主力应皆位于中央。故而,这次突破作战,当为中央突破的战法。
  周灭商牧野之战,战车机动性、冲击力得到发挥。此后,战车兵成为军中主力,步兵成为战车附属。经商代、西周、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作战装备,驾乘战车作战即成为这一时期战争的主要特征。一直到公元前6世纪以后,由于铁兵器的使用,士兵成分的改变,军队数量增多,步兵、骑兵兴起,营寨壁垒出现,战场才从平原旷野向险阻地区发展。
  牧野之战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结束了殷商王朝600年的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但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而且其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它首次使用较多的战车,并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为后来大规模的车战提供了范例。正如《太公兵法》中所言:“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车骁骑,驰阵选锋。”此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侯也莫不重视战车的应用。
  
  (摘编自《决战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49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