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静静的杀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宏良

  自从有了水面航行,人类就开始寻求阻断敌人水道的武器,水雷很早就进入了战争舞台。
  
  水雷发展简史
  
  自从热兵器被用于水战,战争残酷性直线上升,而随着船舶制造技术的发展,沿岸需要防御的范围逐渐增多,这一切都对水军/海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水上作战的物资和人员需求天然性地高于陆战,任何国家都不能保证组织起面面俱到设防的水军/海军。于是,轨条砦等无需人值守的水战防御武器应时而生,水雷也就成为该类武器在热兵器时代的演变。
  有一定的共同工作方式――依靠某种形式的刺激(机械碰撞、声波、磁性等)作用在电子或者机械引信上,当接收的刺激超过设定限度,引信工作,引爆炸药。之后的传统水雷原理大致如此,但引信接收刺激的性质不断演变。
  据确实考证,公元1549年的明朝嘉靖年间,中国出现了水雷的鼻祖――水底雷,需要绳索系留水中,用铁、木等原始材料碰撞引爆。
  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民间自制的小木桶水雷被用于攻击英国战舰,开创了现代水雷战史。
  1862年,德国人将电液引信用于水雷,一旦舰船碰撞引信外表铅罩,电路自动接通引爆,堪称水雷发展史的里程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共布设水雷达31万枚。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水雷布设规模空前扩大,而且出现了非触发引信水雷,不仅杀伤效率更高,而且可以用潜艇等更隐蔽的平台布设,大大提高了打击突然性。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火箭助推上浮水雷、自导水雷、自航水雷等新型特种水雷涌现,水雷武器进入蓬勃发展新时期。
  
  典型水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锚雷
  顾名思义,就是用雷锚抓持固定物,将水雷基本固定在水中。上端往往是空的,保证有漂浮能力。下半部装有炸药,通过缓冲器与起爆装置相连。雷索是连接雷体和雷锚的钢丝绳,通过定深装置调整长度,控制水雷下沉速度,也可以在快速布雷时避免水波激荡干扰。
  触发锚雷与舰船接触时,表面触角往往被撞弯,其内部的导电液体从破裂的密封格子里流出,连通电路,引爆水雷。非触发锚雷多采用主动声引信,在水下发射声信号,遇到舰船,接收反射回波,如果达到预先设定标准,则启动引信。
  锚雷价格低廉,生产简便,必要时渔船和舢板也可以参与“水雷人民战争”,堪称最原始最经典的水雷。
  
  (二)沉底雷
  沉底雷多沉在水底,不接触舰船,基本都采用被动式非触发引信,也就是被动接收舰船发出的物理信号,具体分为磁引信、被动声引信、水压引信等。
  ,
  磁引信利用磁探测仪器,测量金属材质的船舶航行时引发的地球磁场细微变化,一旦与船舶未通过时差异显著,则引爆水雷。
  被动声引信静默地接收船舶航行时的不同频率声信号(如发动机震动),分析声音波形等一系列指标,按照预先设定标准引爆水雷。
  水压引信有压力传感器,通过测量船舶航行时形成的非正常水压区,将压力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进而判断是否引爆水雷。
  此外,沉底雷还有地震波引信、船舶电场引信等,而且往往将多种引信组合工作。
  
  (三)漂雷
  自动定深漂雷是漂雷的主流型号,其核心部件是漂行装置,当漂雷浮力不足或漂行深度不稳定时,漂行装置会自动调整雷体内水舱,令漂雷稳定飘行于某设定深度。但水舱削弱装药量,漂行不定也不利于引信工作。因此,漂雷其实更多是发挥对敌人心理的威慑作用,现在因效率不高且易误伤,已很少使用。
  
  (四)特种水雷
  火箭助推上浮水雷、自导水雷、自航水雷、遥控水雷甚至核装药水雷都统称特种水雷,它们是二战后材料、电子、原子能等一系列科学进步在水雷武器领域的体现,其实已经是导弹、鱼雷、无人智能机械等和水雷的混合体。它们有以下共同特点:
  1、主动性强
  传统水雷都属于被动“等待”武器,特种水雷能够利用搭载智能化芯片探测和分析目标,用自带动力装置主动攻击,攻击速度大增,提高攻击突然性的同时增大攻击半径,极大地提高了作战效率和防范难度。  2、抗扫能力强  传统水雷反应能力往往贻误战机或造成误伤,而且引信工作方式简单,容易被反水雷武器克服。特种水雷本身就可以靠增大深度和转换攻击方式来避开大部分反水雷器材,而且随着微电子技术进步,配备了日益灵敏的新型引信和有强大智能处理能力的芯片,可以对抗几乎90%的扫雷作业。  3、战略性提高  水雷传统上是防御武器,即便是世界大战期间的所谓攻势布雷封锁,也是在攻方完全掌握战场主导权的情况下发挥战术性作用。但随着水雷技术的进步和海战体系化观念确立,特种水雷可以跟潜艇、飞机、水面舰艇、特战部队等密切配合,不仅可以防御对手从水路进攻,更可以隐蔽布设,实现对敌人航道和港口的战略封锁和针对性特种打击,甚至通过心理威慑干扰敌人对抗决心,真正发挥出战略性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49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