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日本九七式20mm反坦克步枪 昭示(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三土 明光

   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楼中央展厅西侧,在诸多小口径高射炮、机炮当中,会看到一挺外形非常奇特的武器――它有着炮一般的庞大身躯,枪一般的外观结构。它就是本文所要介绍的九七式20mm反坦克步枪,是日本在二战之初开发的一种不为世人所熟知的武器……
  
  反坦克步枪的短暂命运
  人类的战争模式在1916年9月15日的索姆河畔发生了重大变革。从那一天起,步兵就多了一个外貌狰狞同时又难以消灭的对手,那就是身披厚甲并拥有强劲火力的坦克。虽然有些火炮可以采用直瞄射击的办法来对付这些庞然大物,但对于一线步兵来说,绝大多数时间都无法得到炮兵的直接掩护,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轻便短小、可在远距离上射穿装甲的武器,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把步兵手中的步枪按比例放大并换上穿甲弹头,基于这样的思路,反坦克步枪应运而生。
  一战期间德国装备了13mm口径的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其穿甲能力对当时的坦克的确构成了实际威胁。反坦克步枪的运用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因此在二战前夕到中期这段时间内,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总体性能不断提升,且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模式:一种保持传统步枪口径,但采用长枪管、增加弹壳长和装药量,以获取更高初速和由此带来的穿甲力;另一种是采用更大口径,甚至采用小口径高射炮弹,介于枪、炮之间的反坦克武器。大口径反坦克步枪弹头存速能力更强,而且弹头种类较多,对付不同目标的灵活性较大,但缺点是整个武器系统的质量、枪口噪声、后坐力均较大,携带和使用没有前者方便。九七式反坦克步枪就是一支大口径反坦克步枪,其采用20mm口径,这样的口径介于枪、炮之间,可想而知其发射时的后坐力之大。
  反坦克步枪在最初对付坦克目标时,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坦克装甲的日益增厚,反坦克步枪的威力明显不足,于是这种武器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枪械史上的匆匆过客。日本九七式反坦克步枪的命运亦如此,其来去匆匆,产量和存世量非常稀少,很少为外界知晓。但由这支枪也可看出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紧盯世界武器发展,力图不断推出新型武器。在此,让我们对这支武器作一揭示与剖析。
  
  九七式缘起及名称之惑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的研制,很大程度上是专门针对当时苏联的强大装甲力量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而在远东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沙俄以及后来的苏联,一直是日本处心积虑加以防范的主要对手。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以惨重代价取得胜利,获得了俄国在朝鲜及中国东北的种种特权。这次军事冒险的成功,刺激着日本的胃口不断扩大。1931年,关东军策划并实施了“九・一八事变”,进而逐步占领东北全境。次年3月,由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登场,实际上日本已经控制了东北三省,并以此为基地,继续对中国进行侵略。苏联担心日本将借机北进,也调集了大量部队驻防远东,防范日军的攻击。日本一直对苏联在远东强大的装甲集群心存忌惮,但自身的装甲兵、航空兵和炮兵力量相对薄弱,加之侵华战争正在加紧进行,所以其对于苏联一直处于守势。当时日本已通过秘密渠道得知苏联正在研制新型反坦克步枪的情报,为与之相抗衡,同时为一线步兵增添大威力武器,以便及时对装甲车辆进行有效攻击,从昭和10年(1935年)6月起,日本陆军技术部开始着手研制新型反坦克步枪。
  日本在研制新枪时把威力放到了首要位置,因此对于口径的选择十分重视。由于得到的情报声称苏联正在研制的反坦克武器口径为20mm,为了能够在威力上与之相当,日本也将新口径定为20mm,并专门研制了一种20×124mm新弹。但不知是日本人的信息渠道不可靠,还是苏联人事先散布了假消息,苏联定型的反坦克步枪最终采用了一种新开发的14.5×115mm枪弹,该弹战后成为一代新兴的大口径机枪弹。
  日本的20mm口径反坦克步枪在加紧研制之中。1935年12月20日,日本陆军技术部要求小仓兵工厂试制两支样枪,其中首支样枪于次年3月完成。但新武器的技术指标一直拖到1937年7月才最终确定,在此期间,对初始设计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反复检验。最终,新枪被要求在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和骑兵学校进行实用性试验,并经申报定为临时制式武器(即某些在战争期间通过评测、获得军方许可被列入制式的武器,虽然投入量产,但装备范围较小,是战争时期的一种特殊产物)。试验于1938年2月完成,该枪被认为是适合实用的产品,并要求尽早配备。反坦克步枪完成研制的时间是1937年,按日本的纪年法是神武天皇纪元2597年,因此该枪的型号被定为九七式。整个研制过程前后历时两年左右,可以说进度相当快,这也反映了日本军方的迫切心情。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的口径已经达到了步兵能够携行的身管武器的极限,处于枪、炮两类武器的临界点上。长期以来,对这种武器究竟应该算枪还是算炮,意见并不统一。至少在日本方面,是把它当作一种单人操控的轻型火炮来对待的,日文资料中一直称其为“九七式自动炮”。在佐山二郎所著的《陆军兵器彻底研究――火炮入门》中,将九七式称为“采用与机枪类似机构的步兵用火炮”。在具体分类中,则是把该武器归入战车防御炮,即今天所说的反坦克炮一类。
  从明治维新开始至二战结束,日本陆军所有装备过的火炮中,称为九七式的至少有7种,口径和种类都各不相同,如试制九七式步兵连队炮(75mm)、九七式坦克炮(57mm)、九七式曲射步兵炮(81mm)、九七式轻迫击炮(90.5mm)以及九七式中迫击炮(150.5mm),与九七式自动炮同归于战防炮一类的还有另一种称为试制九七式的火炮,其口径为47mm。而口径为20mm的、称为火炮的也有三种,除九七式自动炮外,还有九八式和二式高射机炮,其中九八式正是在九七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弹种改为一OO式曳光自爆榴弹和五式曳光榴弹。
  其实,九七式更类似枪械。该武器由单人操作,可以多人携行,结构上带有步枪的某些特点,从用途和威力水平来看也与反坦克步枪类似,所以国内资料中一直将其称为九七式反坦克步枪,本文也就沿用这一说法了。
  
  九七式结构剖析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开膛待击,由单人操作使用,7发双排双进的直弹匣供弹,瞄具为机械式,表尺射程1000m。该枪实际射速为7~12发/分,初速750m/s,战斗全质量为59kg,在350m距离上可以贯穿30mm厚钢板,在700m距离上可以贯穿20mm厚钢板。全枪由枪管组件、机匣组件、自动机组件、复进机组件、枪托组件和弹匣六大部分组成。
  枪管组件
  枪管组件包括枪管、消焰制退器、导气箍、导气管、活塞筒、枪管连接套等。
  整个枪管外径并不一致,而呈阶梯圆柱体,全长1250mm。制退消焰器为扁圆鸟笼状,上部均布有8个椭圆形排气孔,下方则没有,因此火药燃气会对消焰器下方产生更大的冲击力,有助于抑制枪口上跳,同时作用在整个前内壁上的冲击力将会起到制退作用。
  制退消焰器利用螺纹拧在枪管口部,并通过销钉固定在枪口。
  导气箍采用当时并不常见的不锈钢材料制成,以防止锈蚀,同时更能经受火药燃气的烧蚀和冲击。
  导气管是一根细长的圆管,为防止变形,在其中部增加了一个与枪管相连的支撑箍。这个支撑箍只起固定作用,本身并不承受火药燃气,因此其壁厚较薄。
  与其他导气式武器不同的是,该枪采用单导气管、双活塞结构,火药燃气通过导气管经活塞筒前固定箍后,分别进入枪管下方左右两个活塞筒,进而推动活塞/枪机框向后运动。活塞筒后固定箍安装在枪管后端,外形与前固定箍相近,不同的是宽度较窄。

  枪管连接套后部外缘上加工有多道断隔螺纹,与机匣前部枪管安装孔内的断隔螺纹配合,将枪管固定在机匣前部。
  机匣组件
  机匣组件是全枪体积和质量最大的一个机加工部件,由整块钢料铣削加工而成,外形比较复杂,加工繁琐。整个机匣类似于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的设计,不同的是九七式反坦克步枪的机匣前部有较长的枪管配合段,采用机匣顶部弹匣供弹方式。机匣前段截面为 “品”字形,上部较粗的配合孔内部有断隔螺纹,可以与枪管连接套上外部的断隔螺纹相互配合,将枪管固定在机匣上。机匣前部下方左右对称地分布有两个较小的孔,用于插入活塞筒。为增大散热面积,同时减小机匣质量,机匣前部外表面加工有8道弧形凹槽。
  机匣后部截面近似长方形,中部顶端设计有弹匣插入口,插入口一侧装有可折叠的由钢板冲压成型的防尘盖,平时不装弹匣时将此盖关闭,以防止污物进入。在弹匣插口后部有一个厚钢板冲压成型的弹匣卡笋,插入弹匣后该卡笋会自动翘起,下压该卡笋即可取下弹匣。在弹匣卡笋后方的机匣顶面刻有小仓兵工厂厂徽、“九七式”字样以及三位数的枪号和年份标记。
  机匣顶部后端设有一个枪机阻笋,可以向下旋转,用于将枪机锁定在后方待击位置上,起到保险作用。机匣左侧加工有供拉机柄导向用的T形拉机柄槽。为防止泥沙等杂物从拉机柄槽进入而污染机匣内部,在拉机柄槽的后部也有钢板冲压而成的防尘盖,平时靠弹簧的力量向下盖住拉机柄槽,使用时将防尘盖打开。机匣下部开有较大的抛壳窗。在机匣中部两侧各有一个额外加厚的部位,内部左右对称地装有闭锁块顶铁。如此设计的原因是九七式与十一年式轻机枪、九二式重机枪一样,都依靠枪机上的闭锁块在机匣内上下做竖直运动来完成开、闭锁动作,而机匣内壁两侧与闭锁块接触的闭锁面很难加工,因此采用了先单独加工零件再装配到机匣上的变通办法。
  自动机组件
  自动机组件主要由活塞、枪机框、枪机、闭锁块和击针组成。左右活塞的后部为空心管状结构,内部容纳有复进簧,相当于双导杆,这样的设计便于自动机平稳运动,能够提高射击精度。枪机框后上部有控制闭锁块起落的开、闭锁斜面,顶部有一个挂机斜面,可以通过机匣右侧的保险扳手把枪机框锁定在待击位置上。枪机框下部有挂机缺口,用于与阻铁配合形成待击状态。
  枪机为较短的方块状,后部有与闭锁块配合的导槽,前部有凹进的弹底窝。弹底窝下部装有抽壳钩,上部有抛壳挺让位槽,固定在机匣顶部的抛壳挺通过该槽撞击弹壳底部上沿,以抽壳钩为支点,将空弹壳从机匣下部的抛壳窗抛出。枪机下部左右各有一个对称的突起,突起后部为与闭锁块配合的闭锁面。当闭锁块下降时,枪机会抵住机匣左右两侧的闭锁块顶铁,以此形成闭锁状态。
  闭锁块为一个整体加工的部件,形状复杂,中间前部有与枪机后部连接的导槽,后下部加工有向内凹进的斜面,与枪机框上的开、闭锁斜面配合,使闭锁块竖直运动,完成开、闭锁动作。
  其击针是与九二式重机枪类似的整体式结构,比较粗壮结实,没有击针簧,依靠枪机框上的击铁复进到位时的动能撞击带动。当枪机框向后运动时,枪机框上的击针保险斜面会与击针后部直径较大的圆台上的斜面配合,强制性地将击针向后拉动一段距离,以此形成击针保险,只要枪机框不完全复进到位,击针无法击发枪弹。
  复进机组件
  复进机组件由复进簧、枪尾座和枪尾座固定销组成。
  复进簧为单股钢丝螺旋簧,由于是插在活塞筒内部,因此全长相对较长。
  枪尾座为整体机加件,中间有一个贯通左右的直径较粗的孔,枪尾座固定销穿过该孔将枪尾座固定在机匣的尾部。由于该枪有独立的助退机构,故枪尾座内没有设置单独的缓冲机构,结构较为简单。故枪尾座固定销为圆柱形,一头较粗,外缘面带有网状防滑纹。该固定销自右向左插入机匣尾部,较粗的一端留在外边。
  枪托组件
  枪托组件比较复杂,主要由枪托、缓冲机部件、瞄准系统、两脚架、小握把/发射机组件和后驻板组件组成。枪托组件上部沿纵向加工有与机匣配合的导轨槽,用于引导枪身在枪托组件上沿着导轨前后运动,并通过压缩缓冲机内部的螺旋簧,使得后坐力明显降低。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枪托外形类似于九七式车载机枪,抵肩部位外罩蒙皮,内部填充有缓冲材料。枪托顶部装有肩托板,射击时可向上扳起,起到支撑射手身体的作用。枪托前部安装有贴腮护板,一方面方便射手瞄准时贴腮,另一方面避免射手头部过于靠右而被后退的机匣撞伤。九七式反坦克步枪的准星座下方及枪托前方均焊接有一个方形连接座,连接座上制有通孔,可以安装日本特有的前后携行架。这种携行架有点像担架的弧形把手,携行时抬住把手即可。类似的携行架在九二式重机枪上也有使用,不过九七式的后携行架在射击前必须取下,否则射手无法据枪射击。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采用普通的机械瞄具。由于弹匣设在机匣顶部,为射击时不致挡住瞄准线,故该枪瞄具偏向枪身左侧设置。准星座为顶部带平面的突起弧形,两侧设置了开有方孔的护翼,中间用燕尾槽固定有准星。准星截面为三角形,可以左右移动。照门安装在枪托组件后部左侧并向外突出,基本与机匣尾端齐平,中间加工有可供瞄准的觇孔,通过旋转右侧的调节轮可以左右调节。
  两脚架能够向后收折,并能调节高度。两脚架底部焊接有钢板冲压而成的驻板,增大了与地面接触的面积,以防止两脚架陷入松土或雪中。驻板上开有4个透气孔,以防在湿软地面架枪时因真空吸附作用造成两脚架难以抬起。
  小握把/发射机组件安装在枪托组件的下方,小握把的外形设计比较简单,但整体式的大型扳机护圈和扳机很引人注目,前者的设计是为了在寒冷地区戴着厚手套时照样可以正常使用,而后者则是因为该枪的扳机力很大,用一个手指难以扣压到位,这种较长的扳机可以确保用握持小握把之手的2~3个手指来扣动。
  后驻板组件是九七式上的一个非常特别的设计,它安装在小握把后面、枪托下部,向后倾斜,用途是射击时支撑枪身后部,起到进一步稳固枪身的作用。后驻板的旋转座有前、中、后三个位置,前是向前倾斜,中是竖直向下,后是向后倾斜,一般都是用最后一个位置,而向前则会由于受到小握把的阻挡,实际是旋转不到位的。
  弹匣
  九七式反坦克步枪采用双排双进弹匣供弹,弹匣由钢板冲压焊接而成,可装7发枪弹。这种弹匣体积尺寸较大,平时是放在专门的携行箱里携带,使用起来也不够方便。(待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2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