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为什么“民发”找不到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永民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蒋建科在“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一文中写道: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缺乏资金是制约专利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在现实情况下,以有形资产作抵押,由担保方进行担保,是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或风险投资的前提条件。这对于那些基础条件薄弱,有形资产不足以作为抵押物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来说,成为制约其规模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人民日报2008年7月17日14版)
  发明家的愿望往往是要以发明造福社会,一项发明得到专利证书并不是目的。要造福社会,就得将发明做成样品、形成产品,走向市场,完成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然而,转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大部分民间发明家(以下简称“民发”)的专利,常常未能“转化”就胎死腹中,或是因为“转化”太慢而成为过时的发明。
  我们国家的专利“转化”率,按比例计算可能是世界上最低的。原因是发明人找不到人来支持他,没人提供资金。例如,南京有一位发明人,他有10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的“万能卡车”既能在陆地上行驶,也能在江河湖海里行驶,还可以装卸货物、铺路、钻油井,在1998年就获得了国家专利,可到如今,这项发明经多次试验却实施无门,发明人自己的腰包掏空了,被邻居们看作“怪人”,他只好日夜把自己关在8平方米的阁楼上搞收成无望的发明,其从事发明的执著实在感人。
  再如,农民造飞机、潜艇的例子,至于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的科技文明做贡献,还是纯属个人兴趣,我们不去过问。总之,很多“民发”的“异想天开”和发明难以市场化,主要原因是在“转化”资金方面一再受挫,陷入困境。
  为什么大多数“民发”的研究成果,既找不到社会关系的支撑点,又没能快速地找到资金支持呢?
  中国的“民发”是不入“流”的,“流”是指计划经济。虽然,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发明协会大力倡导并奖励民间的发明创造活动,但终因其难以入“流”,便很难得到资金的支持。“民发”们常年累月做试验,为了找到投资人,借钱参加展览会,展位费、住宿费、旅差费、宣传费、年年递增的专利维持费……全都是“只出不进”,久而久之,一个个挣扎无奈,自生自灭就在所难免。
  
  我国尚未形成风险投资机制
  
  我们正在大力鼓励自发的群众性的民间发明创造活动。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民间发明家不但想造福社会,也很想通过实施发明发点财,改善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但我们常常遇到一个问题即使发明人自费搞出了一项发明,申请甚至获得了专利权,自己再也无力实施!只好求爷告奶,“上下求索”,却很难找到有人来“投资”,不知道“伯乐”在哪里!有谁会慷慨解囊,帮助发明人实现专利“转化”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对美国硅谷高科技项目常常“一跃而起”的现象和机制了解之后发现(抛开我们的“发明质量”不谈),最重要的,是我国还没有形成对民间发明的风险投资机制。请看发明人与“金融方”的一段对话:
  发明人我有一项专利,做成样机,需要100万,建厂投产还需要2000万,能否贷款给我(同时呈上专利文件和“商业计划书”)?
  金融方:货款需要资产抵押啊,你贷2100万,需要价值3000万的资产作抵押!
  发明人:为搞发明我卖了房子,快要倾家荡产了,除了几项专利,哪儿还有资产抵押?我要是有3000万的资产,我早就卖了!
  金融方:啊……
  发明人:(想了好一会儿)好嘛,无形资产不也是“资产”吗?我把“专利”抵押给你吧?
  金融方:专利抵押需要评估啊?
  发明人:请你们帮我评估嘛!评估需要什么资料?
  金融方:评估需要看效益,比如一年有没有几千万元的净利润……
  发明人:我要是一年有几千万元净利润,还来找你们干什么?
  至此,发明人与金融界的对话进入了“死循环”。
  中国的金融界当然不缺少投资机构,可他们是计划经济的、旱涝保收“讲求效益”的“财神爷”,不会为民间发明家冒任何风险!凭着你的一纸专利证书,在中国想找到美国硅谷那样的“风险投资”,只能是痴人说梦!
  近来有一位获得“当代发明家”殊荣的发明人,愿意将自己市值500万元的房产抵押给中国银行,想贷出350万元用于实施新的发明,可银行一看身份证说,就算是有实物房产抵押,抵押人的年龄超过65岁便一概不予办理!发明人争辩说,我很健康嘛,才64.5岁啊,银行说,65是包括你的贷款期!
  “计划经济”对“民发”的“无情”由此可见!我们真的不懂,这家银行怕什么呢?就算发明人死了,不是还有按市值7折贷款的房子吗?银行会赔本吗?除由此感受到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之外,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计划经济”的周密和严谨!
  相比之下,美国硅谷有一大批手里拿着大把钱天天找项目的人,那才是真正的风险投资,其“逻辑”就特别“人性化”,而且很简单:
  我有钱,要找好项目发财,投资10个,成功2个就够了!
  你有专利和发明,我替你做市场调查,我拿钱为你的发明研发制做样机,我外包为你找专家设计制造产品,包装产品,为你打市场。
  一切按签好的协议办事,发了财弟兄们分利:砸了锅你不用负责,谁也不埋怨谁。
  最后,“风险投资商”的风险,仅仅在于他们对这个项目有没有信心。他们为了避免“被聪明的发明家”骗了,就一定会十分认真地请技术专家和市场专家来研究项目并调查市场(“风险”全在于此)!看准了,弄明白了,几百万美元甚至几千万美元(包括广告费)就砸进去……
  这样的“风险投资”,一旦成功了,当然就“发大”了,上市了。万一不成功,因为投的项目多,已经形成良性循环,也会“亏中有补”,“东方不亮西方亮”……
  当然,美国硅谷之所以能这样做,原因在于他们已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市场运行机制,而且很懂专业,很会操作从专利到市场的全过程。
  我国目前的“金融界”,有这个本事吗?初级阶段啊!
  也许,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先生有一句对发明人一样适用的退休感慨,可以引用在这里:“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等待,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待属于你的那一刻”。
  
  款爷们搬倒树捉乌鸦的思维模式
  
  中国的“民发”是一个无私地付出,却难有进项的最弱势群体。
  中国的确是新生了很多的“亿万富翁”,可当发明人拿着专利证书去游说(实为乞求)他们“转化”自己的发明时,那脸色之难看常令发明人不寒而栗。即使发明人有“范进中举”的执著,最后得到“宠幸”者也是寥寥。
  中国新生的“大款”阶层,且叫“款

爷”吧,不管他们是靠诚实劳动,或是靠“房地产”,或是靠特殊关系,或是靠走私,总之,其中“为富不仁”者不乏其人。当发明人带着堂皇的专利证书,怀着炽热的仰慕之心去拜见他们时,他们因为财大气粗,看到的永远是一个可怜乞讨的“小炉匠”,怎么会拿出钱来白给你?他一定是“搬倒树捉乌鸦”,不见利决不放钱!
  许多“款爷”自身并没有多高文化水平,甚至小学毕业的“亿万富翁”也有其人。可谓文化水平越低,修养越差,越是横眉冷对找上门来的发明人!他们是“土皇帝”一言九鼎,许多发明他是根本就弄不懂,怎能舍得“施舍”,把一大把钱拿给你“转化”?要是“转化”成功了,你岂不成了“发明家”?他不舒服!
  “款爷”们在钱的问题上,都很“性急”,一定要立竿见影来得快。即使你的发明“转化”后,等于是一台“印钞机”,他也未必有耐心等你“转化”1~2年。他们制造了并生活在中国当前这种盛行肤浅、浮燥的环境中,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或是已有“发财先例的大手笔”,很感兴趣!很会烧钱!既不怕重复“引进”,更不避讳抄袭,唯独对新发明“吃不准”!比如什么“口服液”,什么“精”、什么“金”之类,只要先烧2000万元广告,在中国一定能“忽悠”出来2个亿!面对这些“款爷”,可怜的发明人往往打错算盘,总是想他那么有钱,给我200万元算什么?我-能给他一个好产品,让他提升竞争力,一年挣一个亿!可惜,发明人与“款爷”不是一个“操作系统”(有位发明人说,要款爷弄懂,得先用15年把他培养成博士)。
  “款爷”们的钱是自己的,大概也来之不易,他没有义务当然也没功夫培育发明。就算是有积极性,也不懂“转化”的过程有多长,“转化”的细节有多复杂。发明人天天要花钱搞研究、做试验、买材料、买设备,聘请高人发高工资……搞了一年,结果弄出一个“原理正确、外形粗糙”的样机,还得花许多钱才能成为有竞争力的好样子,还得花更多的钱建立生产线,还得招工人,还得给工人上社保……“款爷”一看一想,肯定就下令――下马!还免不了到处宣传:“我早就说嘛,这个鬼发明不灵,这个穷光蛋发明人是个骗子!”
  世上没有救世主,发明人要学会自尊、自信和自立。
  
  发明人别把款爷们吓跑了
  
  民间发明家往往专注于发明创造而不擅长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当要将发明“转化”时,自己出钱?没有!跑钱?不会!与他人合作?不敢!所以,常见一些发明家,手上有10多项发明,年年缴纳巨额的专利维持费,却只能天天看着专利证书,无从下手,只好等待“慧眼识才”的人自己跑过来。有的发明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轻信他人特别是外商,只凭一纸“协议”,便把自己研究多年的发明给了他人甚至外国人,自己处于被动,失去商机。当此之时,要打官司吗?既没有经验,更没有钱。
  目前,我国的发明申请虽然数量很多,但大多数发明项目,既缺乏科学理论又没有检测数据,更没有产品化的实验,大都是功能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实用新型”,技术含量少,无法制造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发明人虽然倾其所有,也只能是“养一群母鸡不下蛋,肉也越来越不好吃”,无法得到回报。
  
  可是,民间发明人在投身发明、重视专利的同时,也时常对专利的认识出现偏差:自以为拿到专利证书,就等于有钱了,就可以形成“世界首创、人人使用”的产品了!于是,从全国有多少人口算起,按每一件10元钱提成,就开始按“比例”漫天要价了。
  这实在是片面的,甚至是非常错误的。且不说人类生活的惰性一一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发明,任何新发明要走入市场、进入生活,都需要漫长的预热期和试用期,就算是能够生产出好产品,人家投资者得费多少心血、花多少钱啊!你张口就要分成30%甚至50%,还不把长于精打细算的投资人吓跑?发明人必须清楚,由纸上的一项发明,变成产品,就算没有风险,也得经过设计、样品、模具、检验、定型建厂、产品包装、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阶段,才能见到钱!就算是你的发明成就了一个高附加值的产品,你也要评估一下你“那一部分”占人家整个产品流程的几分之几嘛!我国写书的“稿费”从来都是3%~12%,你的“核心技术”最多占整个效益的15%,你开口就要分他50%,谁会甘冒风险帮你挣钱。
  心态很重要。有了几项专利的发明人还是低调一些为好,因为你仍然是“一棵无名的小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8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