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牡丹江市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勋

  牡丹江市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农业,全市农民致富增收的道路越来越宽,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63元,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一。回顾十几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增收的主要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比较优势,发展重点农业产业。我市根据山区农业的特点,大胆突破过去确定抓13个主导产业的束缚,依托绿色、畜牧和外向三大比较优势,收拢五指握紧拳头,大力发展肉牛、生猪、食用菌和果菜四大主导产业,实施主辅换位战略,确定了园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使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0年,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24.5亿袋,拉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804元;生猪、肉牛出栏分别达到77万头、13.1万头;西瓜、白瓜籽、葵花子、万寿菊、甜叶菊、烤烟、棚室蔬菜和露地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8万亩,产值25.7亿元;地产果栽培面积达到25万亩,总产量18万吨;一品村发展到440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49.6%。四大主导产业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8%,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四驾马车”。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必须要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才能实现高效、持续、稳定发展,本着这个理念,全市各级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增加农业投入的有利时机,加大跑省进京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注血生津;积极为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创造条件,累计申报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8户,“三品”认证产品511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生产无害化目标;大力开展定点招商、敲门招商、以商招商等活动,引进了皓月、鑫鹏、正大、隆瑞、隆赫达等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化战略,打造了“中国木业之都”、“中国食用菌之城”、“中国黑木耳第一县”、“中国猴头茹之乡”等金字招牌,培育了皓月、富邦、响水、黑宝等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值65亿元,带动15.2万农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来,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效拉动了农民增收。
  三、做强劳务经济促增收。面对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现实,通过大力开展技能型培训、创业型培训,打造农民技能优势和发展国际劳务促农增收。截止到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累计达到35.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其中转移到大中城市20多万人,在俄韩等国外务工近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0.7亿元,拉动农民增收1700元以上。
  四、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对粮食生产这个“老本行”没有放松。从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放应用、严格落实一免四补政策、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农村经合组织等多方面、全方位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狠抓粮食生产促农增收。201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42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8万亩,粮食产量达到50.9亿斤,实现了连续八年农业生产大丰收,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定基础。
  五、发展外向型农业。根据牡丹江山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和区位优势,依托两个口岸,大力发展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农业,走出国门找资源、找市场。对内充分发挥对俄农产品出口形成的优势,加强出口基地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巩固发展我市在俄远东地区“菜篮子”的地位。对外积极开发境外农业资源,多次组团赴俄洽谈对接,加强与俄远东地区的互访沟通,与乌苏里斯克市签署了农业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和种养加一体化经营协议,制定了《对俄农业合作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规划,并组织实施。2010年,全市对俄出口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地产农产品出口达到20万吨,占全省地产农产品对俄出口量的70%以上;在俄境外种植面积、生猪养殖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好势头,连续两年落实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
  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我市山区农业“九分山水一分田”的特点,确定了特色种养、林木加工、北药开发、乡村旅游为促农增收的“四个新板块”,做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着点力以培育,目前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助力。特色种养以冷水鱼、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种为重点,发展特色高效养殖业,2010年,特色种养总收入达到9.5亿元;乡村旅游业以“百村万户山里人家”试点为核心,围绕一江两湖旅游资源开发,构建起乡村大旅游产业框架;林木加工以301木业产业带为中心,以俄罗斯和本市森林资源为依托,正在向循环产业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62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