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混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康德华 曲淑艳

  正确的混合施用肥料,可以同时按比例为作物供应养分,提高肥效,还可以减少施肥次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也有些肥料不能混合施用,根据肥料的性质,各肥料间能否混合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可以混合,二是可以随混随用不能久放的,三是不可混合。
  一、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是指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的肥料。一般都是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的排泄物,由农家自、己在当地种植、收集、堆制而成,所以习惯上称为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有机肥料养分全面。有机肥料含有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一种完全肥料。二是有机月巴料肥效稳定而持久。有机月巴料所含的养分多是有机化合物,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肥效稳定而持久,是一种迟效性肥料。三是有机肥料有利于改土培肥。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它是土壤腐殖质的重要来源,腐殖质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四是有机肥料种类多,数量大,来源广,成本低。五是有机肥料养分含量低,施用量大,费工、费时,因此,提高有机肥料的质量十分必要。
  二、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又称无机肥料,是指用化学方法合成或由矿石经加工而制成的肥料。常用的化学肥料主要有氮肥、磷肥和钾肥。
  三、有机肥和化肥混施的好处
  1、取长补短,培肥地力。化肥的养分单一,含量高,肥效快,但持续时间短;有机g巴养分齐全,肥效持久,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二者混用,可取长补短,全面供给作物生长所需养分,促进作物健壮生长,提高增产效益。
  2、保蓄养分,减少流失。化肥溶解快,溶解度大,施人土壤后,土壤溶液浓度一时会很快增高,造成作较高的渗透压,影响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增加了养分的流失和机会。有机肥和化肥混合使用,可以克服土壤溶液陡然增高的弊病,同时,有机肥可以改善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条件,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防止和减少化肥养分的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
  3、减少养分固定,提高肥效。化肥施人土壤后,有些养分会被土壤吸收,鳌合或固定,降低肥效。如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直接施人土壤,容易同土壤中的铁、铝、钙等元素结合,生成难溶性的磷酸物而被固定,造成有效养分损失。若与有机肥混合施用,不仅可减少与土壤接触面,减少土壤与化肥的固定机会,而且可使磷肥中那些难溶性的磷转化成作物能利用的有效磷,提高磷肥的肥效。
  4、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持续增产。长期单施化肥会被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造成土壤粘重板结,降低耕作性能和供肥性能。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可活化疏松土壤,降低容量;可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理化性状;调节酸碱度。二者混用,既可提高产量,又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5、促进微生物活动,增加土壤养分。有机肥是微生物生活的能源,化肥是微生物生长的无机营养,二者混用促进微生物活动,进而促进有机肥的分解,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有机酸,有助于土壤中难溶性养分溶解,供给作物吸收。二氧化碳能增加作物的碳素营养,提高光合效率。微生物生命短暂,死亡后即分解释放出养分,供作物吸收利用。
  四、适宜混施的有机肥和化肥
  1、厩肥、堆肥与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混施。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与厩肥、堆肥、沤肥、混合堆沤后施用,不但减少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避免磷酸根离子被土壤固定,而且有机肥料分解生成的各种有机酸,能促使被土壤固定的磷素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肥效可提高三分之一。
  2、厩肥、堆肥与碳铵和尿素混施。在厩肥、堆肥中加入0.5~1%的碳铵(或酸)和人粪尿,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和活动,促进有机肥的腐熟和各种养分释放,为作物提供丰富的营养元素。
  3、人粪尿与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混施。腐熟的人粪尿中碳酸铵含量过多,单施容易挥发损失,与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混施,经过化学反应可形成性质稳定的磷酸二氢铵,既减少了人粪尿素中氮素损失,又增加了磷素营养。以磷保氮,肥效大增。
  4、人粪尿与硫酸亚铁混施。在人粪尿中加入0.5%的硫酸亚铁,可使人粪尿中极易挥发的碳酸铵转化成性质稳定的硫酸铵,起到保肥除臭,防止氮素挥发流失的作用。
  五、不宜混施的农家肥和化肥
  1、未腐熟的农家肥不能与硝态氮肥混施。若混施,农家肥中的反硝化细菌会使硝态氮肥发生反硝化作用,生成亚硝酸盐,引起氮素损失,降低作物品质。
  2、草木灰不能与氮素化肥混施。草木灰是碱性肥料,若与氨态氮、硝态氮等酸性氮素化肥混施,则会发生中和分解反应,释放出氨气挥发,造成氮素损失,降低肥效。
  3、草木灰不能与过磷酸钙混施。草木灰含钙较多,若与过磷酸钙混合,会生成不溶性的磷酸钙,使磷素被固定,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
  4、草木灰不能与厩肥、堆肥、人粪尿混施。草木灰一般被当作钾肥施用,呈碱性,若与厩肥、堆肥、人粪尿混合,会加速氮素以氨气形式挥发损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62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