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枇杷园里读懂“我的父老乡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立武

  2007年9月,皖南著名的枇杷产地――黄山市歙县深渡镇绵潭村来了一位叫杨俊森的戴眼镜的年轻人,从报到那天起,他就一直吃住在村委会。村民们打个报告、写个申请、填个表格都来找他,他从不推辞。有的村民为了“考”一下这个新来的读书人到底有多少本事,便问他一些果园管理方面的问题,小杨都耐心解答。渐渐地,村民们发现这个大学生“不简单”:懂技术,还脾气好、人缘好,肯为百姓干事!
  绵潭村是安徽省最大的枇杷种植村,现有枇杷园面积近300多公顷,枇杷年产量750多万千克,枇杷种植是村里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杨俊森告诉记者,绵潭村的果农个个都是专家。来到绵潭,他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书本得来终觉浅”。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穿行在大片的枇杷林里,了解村里枇杷树的品种结构、树龄、施肥及管理现状,通过调研他发现果园科学管理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立即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供果农参考。
  在调研中杨俊森还发现,长期的分散种植,给枇杷的生产、销售都带来极大不便。2007年,杨俊森联合周边的漳潭、瀹潭枇杷专业村,发起成立“歙县三潭枇杷专业合作社”,并在村镇两级的支持下很快在县工商局注册。
  合作社成立后,对外积极向上争取技术、项目资金,拓宽枇杷销售市场;对内开展技术培训,凝聚、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指导果农改良枇杷树种,拓展枇杷销售渠道。这些举措很快推动了绵潭枇杷种植的产业升级:2008年,三潭枇杷产量和收入较上年增长近两成,村民们因此送给杨俊森一个“枇杷村官”的雅号。
  “在绵潭的枇杷园里,我渐渐读懂了‘我的父老乡亲’,我要更扎实地为他们服务一辈子。”杨俊森说。
  2008年10月28日,新华网上公布了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的评选结果,杨俊森榜上有名!评选结果振奋了他的心,但他说“多少又让我有点意外”。尽管组委会在他的获奖评语中写道:“农民的喜、乐、哀、愁牵动他的心,走进大山走进乡村使他找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他用心点亮了农村致富的明灯”,但他仍谨慎地认为,“是安徽作为农村改革开放领头羊的地位给他的入选增加了重要的砝码”。
  实际上,在来绵潭村任村主任助理之前,杨俊森就有过一段村官经历。那还是在2005年至2006年期间,当时还是大四学生的他就在凤阳县大庙镇三杨村当了一年的科技副主任。2006年毕业后,他在省农委谋得了一份工作,但他觉得农村更需要他。做了一年文字工作后,他离开了省城,到皖南的偏远山村干起了“老本行”。谈到“从城市回到农村”,他说要感谢父亲的支持,“我的父亲非常开明,他虽身为农民,当我提出想去农村时,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就同意了,我和姐姐都念了大学,父亲始终认为是农村改革带来的机遇,他经常看新闻,知道农村现在最需要的是人才和技术,国家也在号召大学生下乡干事业,父亲觉得我的想法不仅是回报社会,还是我人生和事业的正确选择”。■
   (王立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71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