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艺术院校影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日益进步,影视传媒行业迎来了第三次爆发期,影视文化产业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世人关注,与此同时,在庞大的产业链背后,亟需解决的是影视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如何有效培养出真正能符合社会需求和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影视传媒人才,成为高等艺术院校一直需要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院校;实践教学;河北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GJXH2015-202
  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艺术人才的艰巨使命,目前影视文化产业借着经济发展的东风一路“凯旋高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也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添柴助力。河北传媒学院作为河北省一所专业艺术院校,2015年被河北省列入应用型人才转型培养20所试点院校之一,其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建设学科,并列为河北省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影视人才,成为河北传媒传媒学院的首要任务,影视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也大刀阔斧的开展起来,通过近三年的探索,已经初步搭建起实践教学改革体系。
  一、基础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搭建
  基础教学实践是针对本科教育为起点的广播电视编导的同学根据学制四年的时间,采用模块教学理念,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分为“熏――练――创――干”四个环节,具体内容为
  1、“熏”――四年观影1000部并完成观影札记的写作训练。
  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属性就是实践性强,但越是实践性强的专业越需要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培养是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何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画面的思维能力”不是一个短时间的过程,需要同学们在不断观影的过程中从无意识观摩到有意识观摩,最后再到无意识的理解与呈现,从文字语言的线性思维方式转变成影视语言的发散性思维方式。通过第一学年“影视精品赏析”课程的分析训练,以及后续贯穿的“影视作品导视”分类型的讲解,形成课上与课下的“熏陶”氛围。1000部观影札记的写作,让同学们将直观的感受变成有逻辑力的分析与评论,增强同学们的理论水平同时也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力,这些能力对以后同学们进行剧本创作、导演阐述、现场调度等专业技能的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练”――校内实践课训练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综合训练。
  增加校内实践课的比例,形成理论与实践的1:1教学,把教学搬到影棚,搬到排练室、搬到导播间、搬到演播厅。学校为了配合校内实践教学,投入1.2个亿建设了1200平米电影摄影棚,400平米虚拟演播室,300平米录音棚,高清虚拟导播室、电影放映室五个高端教学设施和照明室、数字录音室、苹果剪辑机房、达芬奇调色机房等实训室。教师在校内实践课进一步深化理论,实现理论在实践中的理解与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目前,学院在校外建设的实训基地已经达到31个,北京中影集团、中央电视台、河北电影制片厂、河北电视台、正定电视台、栾城电视台等业界知名的企业都为学生实践提供了实训机会,井陉大梁江、石头村、邢台大峡谷等生态园区成为学生创作的基地,每个学年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2-3周的综合实训。
  3、“创”――以竞赛促进创作。
  新媒体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的“窗户”,学生的作品不再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单向交流,不再是一个分数来评断,而是要通过第三方评价,让学生作业真正成为“学生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观摩与评价,在开放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建立起来的时候,才真正能够考验学生作品的水平,也同时反映出教学水平是否与社会能够无缝对接。
  以竞赛促进创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见识和热情。为学生搭建好竞赛的平台,学院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校内组织各种级别的影视作品创作大赛,比如影视艺术学院“朝霞奖”大学生影视作品创作大赛和河北传媒艺术节,目前这两个大赛在学生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同学们通过观摩优秀的学生作品,形成浓郁的竞赛意识,在竞争中督促学生的创作,在优秀的学生作品中鼓励其他同学的创作欲望,提升同学们的技能水平,用学生鼓励学生是一种更具亲和力和影响力的方法。比如2015年第二届“朝霞奖”共征集作品316部,入围98部,获得奖项的46部。第三届河传艺术节,影视学院囊括了视频类一半的奖项,其中包括特别奖和校长基金奖。二是做好参加校外各种比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校外竞赛有利于把学生推向社会,进行横向比较,找准与同类院校之间的差距,进而督促教学,同时也可以作为奖励机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影视创作活动。2016年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短片单元,学院推荐63部作品,入围23部。这些荣誉为激发学生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干”――引进“工作室制”
  学院采用模块教学,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第五学期分为五大模块,分别是剧情片创作、纪实节目创作、电视导播、出境记者和文艺编导。将专业课进行集中学习后,同学可以根据方向进入到不同的工作室工作,通过完成项目深化学习成果。目前学院已经成立“中视科华工作室”“焦波纪录片工作室”“正定电视台记者站”“栾城电视台《微影客栈》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干活”的机会。
  二、分层次实践教学特训体系
  河北传媒学院一直在坚持着教学改革的探索,在完成了基础教学实践的框架体系后,学院进步推进改革力度,开始打造“分层次”教学理念。
  1、打造学生明星团队――三特生的培养
  何为“三特”,就是“特生、特师、特教”。学院从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录音专业600多名学生中,通过自愿报名、教师推荐、笔试与面试两轮考核后,挑选出8名同学,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额外增加120个实践课时,这些课时由学院挑选出经验丰富的导师和业界导师共同授课,完成从第三学期到第八学期的实践指导。这八名同学分别学习编导方向、录音方向、后期制作方向和摄影四个方向,每个方向2名学生,由一名校内导师和导师助理以及校外业界导师共同指导。三特生的教学有独立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采用单独授课、单独指导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八名三特生拍摄的联合作业《结婚照》、《魔方》《乡还》《暖风过境》已经完成,其中《乡还》入围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短片单元,入围四川金熊猫电影节微电影单元。《暖风过境》获得搜狐“三七短片汇”最佳摄影单项奖。
  2、学生自己的工作室――“三特影像工作室”
  在开展了三特生教学后,在学生中反响很强烈,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学习的机会,学校在同学们强烈意愿的启发下,组建了“三特影像工作室”。
  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华北区域影视艺术行业培育一批复合性、应用型影视人才。学院从2012级同学中通过考核挑选出60名同学,进入到“特创团”中,以“做中学”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中,让同学们先在项目中锻炼,然后在集中进行“理论梳理”。
  三特影像工作室自2015年成立以来与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栾城电视台、正定电视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完成中央电视台体育赛事转播8场,创办了正定电视台《玩转正定》和栾城电视台《微影客栈》两档原创栏目的录制工作,目前两个节目已经开播,进入正常的周播阶段,一切合作正有序展开。成功策划并举办了河北传媒学院第二届“朝霞奖”和“公益广告大赛”等活动,三特影像工作室秉承以项目拉动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致力于直接为河北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服务贡献力量。
  3、培养双师结构型教师――“教以致用,实践育人”
  面对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成为教育的根本,培养双师型教师成为当前首要的任务。既能承担理论知识的讲授,又能承担实践课程的指导,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对教师的培养也是出台了每学期的青年教师上岗培训,每周一次,请校外专家进行讲授,补充理论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每学期挑选出老师进行与企业联合的顶岗锻炼,深入业界一线,了解前沿信息,掌握最新的创作理念与技术要求,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从而反哺教学。
  影视传媒业的变化和发展日新月异,没有敏感的触觉与创新能力是无法生存的,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紧跟时代脚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影视人才是高等艺术院校不能推卸的使命与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205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