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为育新才 先培沃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山大学是广东省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的试点高校,建立了广东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基地,依托逸仙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依据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工作经验,激发中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培养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所需悟性,增强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志向。广东省科协与中山大学联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选拔参与培养的中学生人选。
  开放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建立有效培养体系
  中山大学逸仙学院依托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4学科相关院系,组建高水平导师团队,开放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各科研、教学实验室,为中学生与高校师生交流开展科研训练实践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和保障。
  覆盖广大中学,实行多维度选拔。中学生英才计划面向广州市所有中学进行选拔,覆盖面广。学生自愿报名,经过当地科协的资格审查与初选、省科协的复审、中山大学专家教授组的面试,主要考查其兴趣爱好,最终确定入围人选。
  组建高水平导师团队,实行导师制培养。遴选高校著名专家教授参与计划实施,为中学生英才计划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建立了一支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学名师及学科知名学者组成的导师团队,例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雪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欧阳钢锋、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李志兵等。导师对中学生进行悉心指导和个性化培养。
  开设专题课程,注重前沿引导。导师组定期或不定期开设系列专题课程,增强中学生对基础学科前沿领域及基本科研方法的认识和引导,例如“如何使用中国知网、SCI等网站搜索资料”、“数学问题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图像处理融合技术及其应用”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开阔前沿科学视野,激发学生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兴趣。
  参加学术讲座,树立科学志向。组织中学生参加高校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及学术会议,例如诺贝尔奖得主Barry J.Marshall教授和Michael Levitt教授,法国国立核科学技术学院Bertrand Mercier教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的讲座,以及中山大学各种科普讲座等,感受学者风采和学术交流氛围,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远大的科学志向。此外,导师组还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能够开阔视野的科技文化活动,如生物方向导师郭金虎教授组织学生参加法国前科技部长、欧洲首位女航天员Claudie Haignere的报告会等。
  开展科研训练,激发科学兴趣。定期组织中学生参加导师课题组例会,聆听导师团队课题进展报告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整理报告,了解和学习提出科学问题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导师组还为中学生特设开放课题,鼓励他们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动手操作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体验科学魅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了解国内外学术研究前沿热点,拓展科学视野,体验科学魅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例如推荐学生参加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计划活动、以色列世界科学大会、北京大学“数学之星夏令营”活动、第15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取得初步培养成效
  中学生英才计划实施2年以来,我们鼓励学生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开展交流和展示成果,指导学生参加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已经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信心,初显培养成效。
  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与科研训练,鼓励学生把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生物方向刘汉南同学在彭少麟教授的指导下,主导“利用多种植物搭配组合浮岛美观净化小型湿地水质的研究”课题,其研究前期方案获得“广州市美境活动方案设计”一等奖。数学方向郭右铭同学在王学钦教授下,撰写了题为《凡口铅锌矿健康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调查》的学术论文,并在全国“英才计划数学论坛”上作口头报告,获最佳表现奖。化学方向郄岩霖、王子凡同学在童叶翔教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会议论文《关于ZnO/Cds纳米复合材料光电化学性质的研究》。化学方向肖明粤同学在导师欧阳钢锋教授的指导下,发表会议论文《认识固相微萃取技术》,并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区一等奖。
  指导学生制作小作品,参与学术竞赛。物理方向王雪华导师指导学生从生活中遇到的不便利中寻找科技创新作品的灵感,用物理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尝试制作,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制作了等边三角折叠拖拉箱椅、安全绿色护腰宝、太阳能充电器、LED植物生长灯光源设计等小作品。赵瑞婷同学在其指导下,参加2014年广东省无线电测向锦标赛144 MHz比赛获个人成绩一等奖;小作品“车辆快速定位仪”获第3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意与发明大赛二等奖。
  注重学生评价反馈,学子感悟收获成长
  学生们在参加中学生英才计划的过程中,与导师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开阔了前沿视野,坚定了探索科学的志向与信心,也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
  广州市第六中学物理学科顾吴翔同学评价道:“参加英才计划活动,我最大的心得便是:大大提高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活动使我知识面更广,使我更勤于思考、善于联想,使我的动脑动手能力更强。”
  思考与建议
  中学生英才计划是早期发现和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对我国目前高中教育的有效补充。在中学生英才计划的未来发展中,应该坚持非功利性的原则,建立长效机制。
  引入学生滚动机制。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压力,有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发现该计划与高考没有挂钩之后,便失去了兴趣,也有学生担心耽误高考而投入精力有限,这都说明了目前高中教育的功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拔尖学生的自由健康发展。所以,中学生英才计划应该适当引入学生滚动机制,将不适合培养计划的中学生及时分流出去,把真正热爱基础科学研究并且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选拔进来,充分释放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
  完善参与各方的沟通协调机制。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中学生英才计划而言,必须畅通科协、高校、中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渠道,促进更多著名专家教授与计划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中学教师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只有在多方协力共同努力下,才能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淡化评价的定量指标。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应该建立长效追踪机制,淡化评价的定量指标,坚持去功利化。中学生英才计划要注重长期目标及影响,评价学生培养效果,以保持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及兴趣为宗旨,以学生的满意度为标准,让真正热爱科学、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突出的科技特长的中学生脱颖而出,促使计划长期稳定发展。
  中学生英才计划定位于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激发和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信心,逐渐探索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规律,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模式,最终为推动教育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经验。这个宗旨和目标要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明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512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