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接触到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由于我国社会化发展,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影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被提上了日程。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提出,运用数字技术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成为了可能。非物质化遗产主要针对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信息的采集和高效储存问题,已损坏文化的复原,文化的展示与传播等等,都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来较为便利的实现。本文主要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具体作用,如何高效率的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传统文化;保护;数字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提出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信息网络生活化成为社会的主流工作手段。也为提供了更多的方法,来保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世界各国,利用数字信息化手段来保护文化遗产,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了,特别是联合教科文组织,更是在这一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国由于特殊的文化特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的是口口相传,家庭式、师徒式的传承,而且,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特色,有灵活性的生态特点。在不断的传承和单纯的口述、笔录的过程中,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传产生了演变和更新。这些都给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因为其高科技技术,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
  数字化技术,在信息采集和储存、信息的处理和文化传播方面,通过数字转化,使损坏的文化复原、失传的文化再现、更增加了新的角度加以解读,在原有文化被保护的基础上,更加清晰、便利的高效率、是传统文化保护无法做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数字化手段的运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1.1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可以保持完整性
  在传统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我国的大部分文化组织机构,是通过简单表面的摄录信息,进行采访和记录,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物品进行一个收藏和展示,形成简单的文字资料,或者只是摄录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在长期的保存中,受环境和资料本身寿命的影响,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录音带的失真、资料的霉变等等,使已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了“无用功”。当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运用新型的扫描、数字摄影等技术,不仅可以提供高效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采集工作,同时因为数字化储存手段的革新,可以将已有的文字性、影像资料等等通过编辑,转化为数字化储存,保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技术的运用上,通过将收集整理的信息数字化同时建立全面的数据库,是数字化保护的又一特点。现代科技手段,可以突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主要完成的是记录的工作,运用新媒体的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不仅仅是简单的保存,同时可以根据传统文化的改变和更新,可以进行一个编辑修正工作,而且显示的更加真实和贴切。
  1.2数字化的修复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中的文化,会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影响,而环境的改变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技术的发展,就可以削弱甚至使这种改变的影响消失。比如,通过数字模拟技术,再现文化的发生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生活动态、劳作流程等,让文化的传承更加直观、运用已经常见的2D、3D技术,将传统文化的发生情景再现,甚至是全部的原貌体现。再经过快速的网络传播,进行一个广泛的宣传,不仅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弘扬了传统文化,传播了传统文化,提供给人们跟多的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为保护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1.3 数字化有助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将传统文化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出真实的场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做到虚拟化。不仅可以将文字、图片信息整合成平面资料,还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景立体化,特别在民间传统手工艺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生产的全部过程进行一个场景虚拟,运用特效渲染等手段,让手工艺生产方式和流通做到一个数字集成。再把这些转化后的数字化资料,做一个整理,建立档案,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分享中心。联合各种多媒体形式的平台,借助信息化传播的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特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让更多更广的地区和民众便利的接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 关于数字化工作的建议
  由以上几点内容,我们深刻的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为了更好的发挥数字化作用,我们应该重新整合现有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保存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做一个新的评估,构建一个含有多种类型的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是一个数字化建设的标准示范作用,同时兼具我国实际国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2.1构建多元化的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民间习俗文化,也有丰富艺术形式,有传统手工技艺,更有农民学术。。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非常复杂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品种的繁多,给文化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很多的难题。因此,我们在文化保护工作中,要兼顾通用性即普遍的适用,和适用于我国国情特点的原则。
  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就需要考量到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推动其更好的传承下去,结合其自有的灵活性,和会依据环境改变发生改变的动态性特点,从各个文化层面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总结其形成过程中的主要文化因素。把这些文化因素做一个归类,多种角度的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运用数字化技术按不同学术种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把分类信息做一个数字转化,利用数字媒介储存,形成数据库,方面以后阶段的信息搜索和查询。
  2.2标准的数字化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进行的时间短,各地区、各组织因为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运用情况,出现了较多的管理问题。技术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工作即信息采集中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数字化,信息存储、数字化资料管理工作和数据库的建立等方面,都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规范,以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工作中,即从资料的建立、信息的分析整合、数字化资料的管理等各方面,达到统一和标准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分享中心的建立,形成更高效率的文化保护。
  2.3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但从数字化我们就可以看出,是带有比较强的技术性特点的,这就需要信息技术的人才,可是文化保护工作,又是和文化贴合的保护工作,这就要求进行文化保护的工作人员,既需要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能力,还应该有基础的信息化技术素养。因此,通过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人才,是一种从根源上来构建数字化手段,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在培养过程中,可以结合不同学科、学院、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社会各方面, 从艺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不同方面,融合其自身的专业特点,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知识,经过较为严格的考试、实践,形成一个精英化的队伍,无论是从事实际操作的工作人员,还是文化工作的管理者,都具有信息化操作和建设能力和文化保护能力。
  3. 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过程。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将高科技与文化保护相结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必经之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局限,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信息的平台上实现了共享,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宣传,推动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必勇,张莹.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 图书与情报,2011,04:7-11.
  [2]黄永林,谈国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49-55.
  [3]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 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 美术研究,2006,01:47-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580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