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洲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变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非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空间地理区位划分的五大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泰尔指数对南非、北非、中非、西非和东非地区的进行差异性研究,结合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时空变化的原因,发现:1)2004年~2012年,非洲区域总体经济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年际变化呈现出“减―增―减”的波动;2)区域内差异是影响区域总体差异的主导因素,其中南非地区内部差异贡献最大;3)各地区国家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与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关键词:非洲;泰尔指数;区域经济差异;时空变化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非洲国家正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中,并凭借其特有的资源与区位优势,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有7个来自非洲。非洲整体经济增长迅速,成为在经济危机过后全球新的增长极。2013年,非洲地区经济增长率达5.3%,是过去20年的近2.3倍,已经步入“黄金发展期”[1]。由于2008年西方次贷危机以及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非洲经济增长放缓,但GDP仍然保持当年3.32%与3.41%的增长率。目前,中国对于非洲经济的研究主要聚焦在:(1)非洲经济发展的回顾与预测以及经济格局的分析。如舒运国总结了非洲1890年~1930年的殖民历程[2];朱重贵总结非洲近5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3];李安山认为自主自强思潮的涌现、非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出现等因素,非洲经济将呈现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危机的新亮点[4];韩燕综合比较中非发展历程,提出非洲发展不能依托劳动力因素,而是在引入外资的政策下更多地发挥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5]。(2)中非贸易与投资和援助。如戴维斯提出中国的对非投资与援助以及经贸合作对于非洲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非关系面临着战略性大调整,中国将在非洲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6];姚桂梅提出非洲经济当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非贸易既拉动了非洲经济,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非之间要针对不同领域因地制宜地制定贸易政策,使中非经贸合作向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7-10]。(3)非洲经济一体化研究。如姚桂梅提出上世纪90年代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仅仅停留在成立自由贸易区的初级阶段,而21世纪,伴随着非洲国家经济迅速发展,非洲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非洲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非洲内贸易水平的提升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7];舒运国认为非洲地区依托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逐渐成为继亚洲和拉丁美洲之后“新的经济增长极”[11-12];而申皓等定量地研究了南部非洲一体化中的静态福利效应,认为南部非洲没有明显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益,一体化带来的贸易福利是有限的[13]。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同时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经济现象[14]。随着经济的增长,非洲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拉大,2012年赤道几内亚的人均GDP达到了32506美元,接近英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而处于动荡与危机中之的刚果民主共和国人均GDP仅261美元,两者相差124倍。本文聚焦非洲地区,着重运用泰尔指数对非洲地区国家经济的发展差异进行定量化的测度,旨在通过分解分析非洲经济发展差异,解释差异原因,为新时期认识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深化中非合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非洲面积约302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洲。人口约10.68亿,约占全球人口的1/6。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非洲地区国家经济发展迅猛,2012年非洲地区GDP增长约5%,而全球仅为2.2%,欧洲地区与中亚地区仅为0.2%[1]。根据《2012年非洲统计年鉴》公布的非洲地区各国人均GDP,非洲地区呈现“南北发达,中部落后,南北富裕,中部贫困”的区域经济分布格局(图1)。北非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以及非洲南部以及西南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非洲中部北纬20°~30°地区相对贫困。
  为了系统研究非洲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依据地理位置将非洲分为北非地区、南非地区、中非地区、东非地区和西非地区(表1)。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与可得性,本文收集来自《2004年~2013年非洲统计年鉴》(African Statistical Yearbook)中非洲地区各国的人口数和GDP,测度指标主要是人均GDP。考虑到2012年后,北非地区政权更迭,数据暂时缺失,因此以2004年~2012年为研究时段。索马里、南苏丹、西撒哈拉以及部分岛屿由于数据缺失,不计入其中。
  2.2 研究方法
  泰尔指数(Theil index),又称锡尔系数或者锡尔熵,1967年由锡尔首次提出,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测度手段。分别用GDP和人口比重加权计算T与L[15]。本文着重分析以GDP为权重的T,用L加以验证。
  以非洲地区各个国家为基本单元,分别以GDP与人口加权计算,可得:
  其中TWR是以GDP比重加权的区域内部差异,TBR是以GDP比重加权的区域之间差异;LWR是以人口比重加权的区域内部差异,LBR是以人口比重加权的区域之间差异。本文主要采用GDP比重加权进行测度,运用人口比重加权进行验证分析。
  3 非洲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特征
  3.1 非洲区域总体经济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年际变化呈现出“减―增―减”的波动
  从2004年~2012年的人口与GDP比重加权的泰尔指数变化趋势来看(图2),T与L曲线波动趋势趋同。T值由2004年~2006年的平均0.23,波动下降到2010年~2012年的平均0.20,反映出区域总体经济差异在缩小。就年际变化而言,以2009年与2010年为拐点,表现出三段不同的变化模式。2004年~2009年,T值又由0.233下降到0.198,年均下降速度约3.2%,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快速减小的趋势;2009年~2010年,T值上涨7.3%,在该时段区域经济差异迅速回升至0.212;2010年~2012年,T值再次以每年3.1%的速度下降。   非洲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浮动主要受到区域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2004年~2009年是非洲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逐渐从北非与南非沿海地区向非洲大陆中部迁移。中非、东非和西非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在此期间分别以每年1.2%、2.1%与1.9%的速度上升, 而南非与北非沿海地区出现了第二产业的迁移,分别出现了每年1.1%和0.05%的下跌。非洲中部制造业的发展逐步缩小了与南非、非洲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非洲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稳步下降;2009年~2010年金融危机的出现,欧美市场的紧缩,对非洲中部地区产生较大的冲击。中部地区制造业多承接北非与南非沿海地区产业迁移,以资源导向型与劳动力导向型为主,位于产业链中间,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较差。北非地区和南非沿海地区开辟了相对独立的市场,且应对经济危机的手段与政策较为成熟,经济危机的影响得以及时控制。如北非地区的埃及在经济危机下仍然保持约12%的人均GDP增长率,而中部地区埃塞俄比亚经济却出现8%的下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此期间迅速回升;2010年~2012年,伴随着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扩大以及中非贸易的迅速发展,非洲中部地区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与交通区位优势,第二产业迅速复苏,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影响,近三年每年人均GDP增长约9.8%,逐渐缩小了与北非和南非沿海的差距,非洲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再一次下降。
  3.2 区域内差异是影响区域总体差异的主导因素
  依据2004年~2012年泰尔指数结果,将非洲地区的泰尔指数按照北非、中非、东非、南非和西非的区域划分标准进行区域内与区域间的分解(表2)。以GDP权重加权区域内差异的泰尔指数由0.1338缓慢下降至0.1267,并发现其贡献率由2004年的57.51%波动上升至2012年的63.64%,而区域间差距贡献率则由2004年的42.49%波动下降至2012年的36.36%。表明与区域间差异影响相比,非洲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差异主要受到区域内差异的影响,且该趋势不断增强。
  3.3 南非、北非和中非地区内部差异是影响区域内差异的主要因素
  以GDP为权重加权,将非洲整体区域内差异的泰尔指数按照表1区域划分标准,得出北非、中非、东非、南非和西非的区域内部差异对整体的贡献率(表2)。非洲整体内部差异主要受到南非、北非和中非地区影响,其贡献率约90%。在三个地区中,南非地区影响显著,波动明显。2004年~2006年是下降的,2007年~2009年跌入低谷,2010年~2011年内部差异再一次回升,2012年再一次下降至42.3%;其次是北非地区,内部差异呈现波动下降,由2004年的22.28%下降到2012年的15.11%;中非地区的内部差异在增加,对于区域整体内部差异贡献率也显著上升;西非内部差异呈现上涨的趋势;东非地区贡献率较小,其内部差异由3.13%下降至1.41%,影响有限。
  南非、北非和中非地区内部差异明显主要由于矿产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匀导致。南非地区西南部是非洲重要的金属矿区,依托金属矿产资源,形成金属加工、冶炼、出口产业链,经济发展迅猛。如南非共和国不仅拥有非洲最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同时也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纳米比亚经济依托采矿业,拥有丰富的钻石、铀、金等金属矿藏;而南非地区东北部矿产资源匮乏,经济发展依托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如莫桑比克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农业发展落后,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扩大了南非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北非地区北部地中海沿岸以及中非地区西南部是非洲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区,其储量巨大,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经济相对发达的利比亚石油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高达70%,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刚果共和国石油产值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5%,石油出口占出口总收入的92.67%;而北非地区南部以及中非地区东部地区,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加上工业落后,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发展滞后。如刚果民主共和国,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农业耕作仍然保持刀耕火种等原始手段,生产效率低下,拉大了北非地区与中非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
  3.4 各区域内部差异变化态势不同
  以GDP为权重加权,将非洲内部差异的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可得各地区9年内部差异的变化趋势(图3),2004年~2007年南非地区内部差逐年缩小,泰尔指数以每年6%的速度下降;2007年~2008年泰尔指数下降21.7%;2008~2011年上升至2007年水平,2011年~2012年再一次下降;中非地区内部差异整体逐渐增加,2004年~2008年每年上涨19.7%,增长迅速;以2008年为拐点,2008年、2009年泰尔指数下跌17%、2.1%;2010年~2012年缓慢回升;北非地区内部差异呈现梯级下降,2004年~2008年泰尔指数稳定在0.031左右,2009年下降43.2%后,稳定在0.15左右;西非地区和东非地区内部差异变化相对稳定,东非地区内部差异逐年缩小,其中2007年~2009年下降迅速;西非地区内部差异变化趋势,以2008年为拐点,2004年~2008年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而随后两年迅速缩小,2010年后逐渐回升。
  各地区区域内部差异的变化,以及对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响应,主要由于地区各国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南非地区各国之间产业结构差异大,较发达的国家以金融业、服务业为主导,发展迅速,如毛里求斯服务业比重占GDP的70.2%,是世界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之一,而农业仅占GDP的6.1%;而欠发达国家如马达加斯加、马拉维依托原始农业,其农业比重占GDP的28.8%与34.9%。2007年~2008年次贷危机首先影响金融行业,导致南非等相对发达的国家经济迅速下滑,而对于马达加斯加与马拉维的影响并不明显;泰尔指数表现为2007年末首先出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整个区域GDP增长放缓;中非地区整体以第二产业为主导,采矿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落后。如部分经济较发达国家如安哥拉与赤道几内亚,工业产值分别占GDP的62%和95.7%,而相对落后的中非共和国工业产值仅占13.8%,农业约占54%。2008年~2009年,次贷危机逐渐转变为经济危机,开始影响实体经济,对以工业为主导的中非国家产生影响;与南非地区相比,中非地区内部差异的泰尔指数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北非地区工业产值与服务业产值比重相近,2011年前后,由于欧美的政治干预,埃及与利比亚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政治动荡,经济下滑,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拉动作用减小,北非经济下跌,区域差异缩小;东非地区与西非地区各国产业结构差异不明显,区域内部差异波动平缓。   4 结论与讨论
  随着非洲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能否均衡发展成为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在2004年~2012年非洲52个国家或地区GDP和人口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比较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结合各国产业结构,探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发现:2004年~2012年,非洲区域总体经济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年际变化呈现出“减―增―减”的波动;伴随着非洲经济的发展,非洲版图逐渐呈现北非、中非、东非、南非与西非“五大板块”,其中位于非洲南北两端的南非与北非地区成为非洲经济的两端增长极,非洲大陆呈现出“两强三弱”区域经济格局。各区域间差异在缩小,区域内差异是影响区域总体差异的主导因素;区域内差异主要由南非、北非和中非地区内部差异引起,其中南非地区内部差异贡献最大,中非地区内部差异影响逐渐增强;经济危机对区域内部差异的影响,反映出区域内部各国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各地区国家产业结构的差异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政治环境的变化亦会对区域内部差异产生影响。
  非洲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其劳动力资源与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由于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等诸多因素,造成非洲地区暴乱和区域军事冲突频发,影响着非洲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与非洲国家有着浓厚的传统友谊与巨大的合作发展潜力,在国际上,从来都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一方面,对于非洲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中国要在不违背《联合国宪章》的条件下,展开针对性的人道主义援助。另一方面,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中非之间应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特点,展开针对性的经贸合作,提高合作效率,促进非洲经济全面持续发展。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需要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发挥大国作用,从非洲国家利益出发,为构建非洲经济良性的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曙荣. 非洲经济的新发展及其动力[J]. 现代国际关系, 2014,(1):43-50;63-64.
  [2] 舒运国. 试析非洲经济的殖民地化进程(1890-1930年)[J]. 世界历史, 1994,(1):45-52.
  [3] 朱重贵. 非洲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和希望[J]. 西亚非洲, 1998,(1):11-15.
  [4] 李安山. 非洲经济:世界经济危机中的亮点[J]. 亚非纵横, 2013,(1):18-23.
  [5] 韩燕. 非洲经济发展路在何方?[J]. 中国金融, 2007,(2):69-70.
  [6] 马丁・戴维斯,曹大松.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政策及评价[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9):38-44.
  [7] 姚桂梅. 非洲经济发展现状及对中非经贸的影响[J]. 亚非纵横, 2006,(3):23-27.
  [8] 姚桂梅. 非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评述[J]. 西亚非洲, 2005,(4):67-72.
  [9] 姚桂梅. 渐行渐近的非洲经济一体化[J]. 当代世界, 2014,(2):34-37.
  [10] 姚桂梅. 非洲经济一体化进展缓慢原因分析[J]. 西亚非洲, 1996,(2):52-57.
  [11] 舒运国. 非洲经济一体化:渐入佳境[J]. 当代世界, 2013,(3):20-22.
  [12] 舒运国. 试析影响2011年非洲经济发展的若干因素[J]. 亚非纵横, 2012,(2):29-37.
  [13] 申皓,杨勇. 浅析非洲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J]. 国际贸易问题, 2008,(4):49-54.
  [14] 付帼,雷磊. 中国八大沿海经济区经济空间差异性时空变化研究[J]. 经济地理,2014,(3):6-9.
  [15] 徐建刚,尹海伟,钟桂芬,等.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非洲经济格局[J]. 经济地理, 2006,26(5):771-775.
  [16] Taylor P. J. World city network: a global urban analysis[M]. London, New York: Rutledge, 2004.
  [17] 曹华. 非洲经济与全球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4):159-162.
  [18] 李智彪. 非洲经济研究综述[J]. 西亚非洲, 2011,(5): 25-30.
  [19] 张忠祥. 古老大陆新的希望──近年来非洲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及其原因分析[J]. 浙江师大学报, 1999,(2):35-40.
  [20] 孙洁琬.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与非洲经济社会发展[J]. 西亚非洲, 2001,(2):28-34.
  [21] 苏泽玉. 非洲经济改革与持续发展[J]. 西亚非洲, 1996,(1):16-19.
  [22] 李芹芳,钱文君,陈玮,等.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10,(3):456-461.
  [23] Long G Y, NGM 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ra - provincial disparities in post - reform China : a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J] . Geoforum,2001,(32):215-234.
  [24] Rozelle Scott.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4, (19): 362 - 391.   [25] Jong chul LEE. Changes in the source of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0, (11):232-245.
  [26] 许月卿,贾秀丽. 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J]. 经济地理, 2005,(5):600-603.
  [27] Champion T., Monnesland J. Regional map of europe[J]. Progress in Planning, 1996,(46):1-89.
  [28] Andrew K. C. From core- periphery to polycentric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spatial and aspatial peripherally[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1, 9(4):539-551.
  Analysis on Spatio-Temporal Evolve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Characteristics in Africa
  JIANG Da-liang1,2, REN Ze-pei1, ZHANG Zhen-ke1,2
  (1.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China;2.The Center of Africa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China)
  Abstract: Africa is an ancient continent with wide range of latitude, where there are many emerging economics.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of African economy and give the reference for multi-party cooperation,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regional economic unequal development in Africa. Based on the data of population and GDP, using Theil index mainly,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paper studies the regulation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ve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five different regions in Africa. At present, its most features are :(1)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 in Africa had been decreasing from 2004 to 2012;(2)It is increasingly obvious that North Africa Region and South Africa Region have been economic centers in African continent among five regions .The regional disparity has been increased little, while the inter-region disparity has increased tremendously, which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The inter-region disparity in South Africa Region is the largest in Africa, followed by North Africa Region and Central Africa Region;(3)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crisis is a mirror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economy. Political environment, affect econom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 dispariti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turbulence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Key words: Africa; theil index;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vement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653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