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甘肃石竹科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解甘肃石竹科有毒植物资源的区系、特点及利用价值,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野外实地线路调查、植物标本采集与鉴定、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走访询问相关人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甘肃石竹科有毒植物资源丰富,共有3属3种,具有药用、食用、观赏等多方面的利用价值。基于甘肃石竹科有毒植物的特点,提出了严格管理、规范使用和综合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石竹科;有毒植物;甘肃;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40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植物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亚灌木。全世界约75属2 000种,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但主产于北半球的温带和暖温带,少数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我国有31属,约400种,全国均产。石竹科植物具有药用、食用、观赏等经济用途[1],但有毒植物种类也较多,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人畜中毒,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毒性问题[2]。开展石竹科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对于减少有毒植物对人畜造成的危害、更好地开发利用其资源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3-5]。本研究从有毒植物的植物区系、毒理毒性、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等方面对甘肃石竹科有毒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研究,旨在为石竹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1 调查和方法
  1.1 甘肃自然概况
  甘肃深居于西北内陆,介于32°11′~42°57′ N,92°13′~108°46′ E,地貌形态复杂,大致由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六大地形区域组成。地形呈狭长状,南北宽530 km,东西长1 655 km,总面积为454 400 km2。属于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在0~16 ℃之间,年降水量在36.6~734.9 mm之间,大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到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各地无霜期差异较大,其中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 d左右,甘南高原则只有140 d。
  1.2 调查方法
  1.2.1 野外实地调查 在对甘肃全面踏查,充分了解其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生态条件的基础上,依据甘肃自然环境、生态条件、植被特征确定调查线路,分春、秋2次分别进行线路调查,记录所经线路石竹科有毒植物种类及分布状况。
  1.2.2 其他方法 伴随线路调查的进行,同时采集石竹科有毒植物标本,并进行石竹科有毒植物物种鉴定;走访当地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局、草原站等相关单位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了解当地石竹科有毒植物资源的实际情况;查阅相关书籍,全面了解石竹科有毒植物种类组成、毒性毒理和分布状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毒植物区系
  2.1.1 属种组成 甘肃石竹科植物共18属91种(含5变种)[1],其中有毒植物3属3种,分别占到甘肃石竹科植物总属数和总种数的16.67%和3.30%。3种石竹科有毒植物分别是无心菜属 (Arenaria)小无心菜(A. serpyllifolia)、繁缕属 (Stellaria)繁缕(S. media)和麦蓝菜属 (Vaccaria)麦蓝菜(V.segetalis)。
  2.1.2 种类检索表 甘肃石竹科3种有毒植物种类检索表如下:
  1 萼片合生;花瓣具明显爪;雄蕊下位生
  麦蓝菜
  1 萼片离生,稀基部合生;花瓣近无爪,稀缺花瓣;雄蕊周位生,稀下位生2
  2 花瓣全缘,顶端钝圆,雄蕊10小无心菜
  2 花瓣深2裂达基部,裂片近条形,雄蕊3~5
  繁缕
  2.1.3 分布型与生活型 无心菜属为北温带和南温带(全温带)间断分布变型,繁缕属为世界分布型,麦蓝菜属为旧世界温带分布型[6],可见甘肃石竹科有毒植物属的分布型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但以温带成分为主,说明甘肃石竹科有毒植物的区系为温带性质。小无心菜、繁缕和麦蓝菜的生活型均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这与区系的温带性质是相一致的。
  2.1.4 分布与生境 小无心菜产于文县、康县、武都、徽县、成县、舟曲、礼县、天水和秦安,生于海拔700~3 000 m山谷、河滩、农田和荒地;繁缕产于兰州市以东地区,生长在平原至山区的沟边湿地,亦侵入菜地和农田,为常见田间杂草;麦蓝菜全省各地均产,生于草坡、撂荒地或麦田中,为麦田常见杂草。
  2.2 毒理毒性
  有毒植物的毒性取决于植物体内所含的毒性成分,石竹科植物的重要毒性成分是毒皂甙,具强烈溶血和肠胃道刺激等作用,中毒后主要表现为流涎、呕吐和腹泻等肠胃道刺激症状。其中,小无心菜全草有毒,所含有毒物质是毒皂甙,对牛和马等牲畜的唾液腺有刺激作用,使其大量流涎;繁缕种子、茎、叶有毒,所含有毒物质是皂角甙、烯酸,牛、羊等家畜多量采食后植物在肠胃内易发酵而结成团块,出现如腹胀和腹痛等一系列相应症状,重者中毒死亡;麦蓝菜种子有毒,所含有毒物质是皂角甙[2,7-8]。
  2.3 利用价值
  2.3.1 药用价值 石竹科植物多为常用中药,其中小无心菜全草入药,具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麦粒肿和咽喉痛等病;繁缕茎、叶及种子入药,具清热解毒、化瘀止痛、催乳的功效,主治产后瘀滞腹痛、乳汁不多、暑热呕吐、肠痈、淋病、恶疮肿毒、跌打损伤;麦蓝菜种子入药,具行血调经、下乳消肿的功效,主治经闭、乳汁不通、乳腺炎和痈疖肿痛[1]。小无心菜也可作藏药使用,藏名都仔冈夏,以全草入药,具清热、解毒、润肺的功能,主治肺结核、肺炎、肺热咳嗽、肺痨咳嗽、尿路结石、膀胱炎[9]。无心菜属植物主要含生物碱、苯丙素、甾体化合物、萜类、黄酮、环肽等化学成分,其中生物碱是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引起癌细胞程序性死亡、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清除自由基、免疫调节、抑制酶活性等药理作用[10];繁缕属植物主要含黄酮、环肽、甾醇、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活性的作用[11];麦蓝菜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三萜皂苷类、黄酮苷类、环肽类等,具有抗氧化、舒张血管平滑肌、抑制血管形成等药理活性[12]。   2.3.2 其它价值 石竹科有毒植物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不少种类是常见的野菜,如小无心菜许多地方都当山野菜食用;繁缕的营养丰富,其嫩苗无论凉拌、炒食、煮汤都风味良好[13];麦蓝菜的种子含淀粉,可酿酒和制醋[1]。石竹科有毒植物还具有观赏价值,常常作为野生花卉来观赏,其群布性好,适宜地被栽植,像小无心菜和繁缕的聚伞花序4~7 m开放出无数小星星似的洁白花朵,格外清馨、生机盎然[14];此外,石竹科有毒植物还具有一定的工业用途,如麦蓝菜的种子可榨制机械润滑油[1]。
  3 建 议
  3.1 严格管理
  石竹科有毒植物的毒性较大,能对人畜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在药用、食用时一定要遵从安全管理制度,尽量减少和避免因误用误食对人畜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在栽培观赏时要尽量种植或放置在儿童不易接触到的地方。
  3.2 规范使用
  石竹科有毒植物的药用部位和食用部位同时又是有毒部位,所以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群众,提高对石竹科有毒植物的认识。石竹科有毒植物在药用时不仅要注意用法和剂量,还要正确炮制和配伍;在食用时应该杜绝大量、连续食用;药用或食用前还应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以减少其食用或药用部分的毒性。
  3.3 综合利用
  甘肃石竹科3种有毒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食用、观赏等方面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生态用途,是甘肃植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利用率较低,部分资源没有被开发利用,因而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发掘石竹科有毒植物多方面的潜在价值,积极扩大在医药、食品、园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范围,提高有毒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努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美化和生态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甘肃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甘肃植物志:第2卷[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陈冀胜,郑硕.中国有毒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 张宝童,毛玉利,付振海,等.浑河源林区有毒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4,41(2):35-36,59.
  [4] 刘莹,张安世,郭瑞霞.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野生草本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北方园艺,2010(11):83-86.
  [5] 王瀚,张和平,何九,等.有毒植物及其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J].甘肃高师学报,2010, 15(2):29-31.
  [6] 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等.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7] 杜社妮,白岗栓.黄土高原野生蔬菜资源与开发利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0, 7(2):150-154.
  [8] 刘富顺.陇东子午岭林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9] 罗达尚.中华藏本草[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7.
  [10] 雷宁,张文生,杜树山.蚤缀属植物的种群分布、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 11(10):929-931.
  [11] 徐霞,李亚仲,冯煦,等.繁缕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 27(2):11-14.
  [12] 郑剑峰,王育红.中药王不留行的研究进展[J].电大理工,2012, 34(2):9-10.
  [13] 李沪,石丽华,杨丽琼,等.繁缕[J].蔬菜,2000, 19(11):34.
  [14] 张红涛.豫西地区石竹科・川续断科与酢浆草科野生花卉资源种类记述[J].园艺与种苗,2014, 34(7):18-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734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