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是为了不教”理念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教是为了不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与潜能,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活动”实现学生成长成人的培养目标。鉴于我国当前的学前艺术教育现状,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理念对我国学前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有其内在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 “教是为了不教” 学前艺术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2.019
  Abstract "Teaching for not-teaching"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modern educational teaching idea of Mr. Ye Shengtao, a famous educator in our country, whose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ner creation and potential, and to respect the students' main position, through "independent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tudent growth.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in China, Ye Lao's idea of "teaching for not-teaching" has its ow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teaching for not-teaching;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葉圣陶丰富而又科学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贯穿于他一生的教育实践探索和教育著作,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作用。“教是为了不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学前艺术教育的实施规律与原则,符合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改进的本质要求,应当在开展学前艺术教学活动时加以学习和借鉴。
  1“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理念的内涵
  叶圣陶先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对传统教育目的和价值进行了深度质疑和强烈批判。“教是为了不教”的精确提出最早见于1977年《中学语文》:“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思想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对学生的教学应像父母“扶孩子走路,虽小扶持,但不忘时时放手也。”以“导儿学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学自觉意识,培养学生高效自我学习的能力与素养。因此,“教”是教学手段,“不教”是目的和出发点所在,教育的规律应是由“教”朝着“不教”的逻辑脉络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生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叶老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但其教育教学思想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与运用中并不多见,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其底蕴思想,以实现科学整改教育教学问题的目的。鉴于当前学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相机诱导、指点学法等八大教育教学原则对幼儿艺术自觉、艺术创造的激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会促进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
  2 学前艺术教育的实施缺陷
  2.1 机械式的“经典”技能传授,忽视创造素养的培养
  艺术是一门情感世界得以升华的学科,其目的和归宿应是幼儿精神层面、人格创造能力的发展。然而,在幼儿园里,艺术被“同一”为技能性的“经典”教育。如舞蹈教育,要求学生动作、面部表情等“存同弃异”;不同幼儿绘画世界里的色彩五彩斑斓,但却被成人老师划归为“应该这样不该那样 ”的“同一”。此外,老师由于自身的艺术素养缺乏,浅显地临摹与评价名人的经典作品,如作画必学齐白石、跳舞必学杨丽萍等。而老师这些所谓的标准、规范无疑导致幼儿失去了对舞蹈内在“真”世界的理解,枯燥的肌腱运动让幼儿失去了对舞蹈的兴趣,更是湮灭了幼儿天生就会兰花指的灵性与创造天性。
  2.2 功利化地追求结果,忽视审美态度的培养
  幼儿园里有些老师为了减轻自己负担,每个月的主题墙设计时总会让幼儿画相关的花草树木等,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环创的灵气设计,但是这些设计的完成却是被老师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作品”,忽视了其他作品的稚气。而且,在选这些作品时往往是面对全体幼儿,评价某某幼儿画的好,某某幼儿画的丑,这些功利化、完美化地追求作品的结果,忽视了孩子内心世界被肯定的渴求,更忽视了艺术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鉴赏能力等诸方面的本质追求。斯托洛维奇说:“艺术的本质毕竟是美的!”所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对幼儿的审美态度的肯定,审美素养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提高。如若缺乏审美教育,那么艺术活动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
  2.3 重定势、单一评价,缺乏多元评价的态度
  思维定势亦称为惯性思维,是指在大脑中根据已有的记忆、认知,对事物再认识时形成的较稳定、定型化的思维模式。在艺术作品创作中,老师通常以成人的视角来单一、浅显地评价孩子的作品。此外,由于对学前儿童的艺术发展规律特点不了解和对幼儿超长能力的存在与发挥持怀疑或是否定态度,导致了幼儿的创作兴趣濒临丧失。如一个6岁的李希林以超长创作的能力创作了一幅《大都市》的比赛作品,结果因评委不相信6岁的孩子具有如此优秀的绘画创作能力而被否认。试问:去真正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去真正探析幼儿艺术发展规律、去认可幼儿艺术创造能力的“伯乐”在哪里?而教师单一地评价幼儿的思维能力只会限制幼儿的艺术创作空间,从而失去艺术对幼儿多维培养的实质性意义。   2.4 注重分科教学形式,忽视众多领域的整合
  现在幼儿园教师的“全领域”知识与技能普遍存在“样样会一点,但样样都不精通”的现象,这也就导致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某一领域的教育内容,缺乏对各个领域的整合能力。如音乐课就硬性要求幼儿学会某首歌曲,舞蹈课就教会一支舞蹈,绘画课就是要幼儿安安静静地坐在课桌前画某一个作品,这些都是严重的分领域教学模式,五大领域之间并没有形成“互通往来”的融合教学模式,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小的儿童形成了“兴趣缺失性偏科”的现象。任何一个领域的缺席都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统筹五大领域的教学能力,使各领域之间融会贯通于幼儿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培养与学习品质的提升。
  3 啟示
  3.1 尊重幼儿主体,树立科学的艺术教育理念
  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集中体现了他坚信每个人都是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成长的生命主体,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创造兴趣、学习欲望的“自主活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合理而又科学的艺术教育理念,尊重幼儿在艺术创作中的兴趣、欲望以及思想,厘清艺术在幼儿发展中所扮演的作用。幼儿的艺术创造是有待“伯乐”去挖掘的一个新鲜领域,要在尊重幼儿具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给幼儿创设具有艺术气息的适宜氛围,合理开发经典艺术作品,打破“求同不存异”的囚笼,给幼儿施以丰富的艺术教育内容与形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提升幼儿的人格修养。
  3.2 活化艺术教学课堂,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受到传统艺术教育体制、观念的影响,我国的艺术教育课堂无疑封闭、僵化与无趣,领域的分离导致教学形式单一。“教为了不教”,不仅是教育教学之道,而且还是教师发展之道,它使教育教学更具有人情的温度、人生的广度、人性的深度和人格的高度。因此,教师应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仅是课堂教学组织者,也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幼儿潜能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因材施教,灵活创造,积极探索幼儿艺术世界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潜能与动机,使幼儿朝着求真、崇善、爱美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叶老“教师为了不教”理念的核心内涵所在,更是艺术教育的本质目的所在。
  3.3 相信、认可幼儿,多元、正确评价幼儿发展
  叶老指出,“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好比扶孩子走路,能放手时坚决放手是一条规律;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幼儿的艺术学习好比“导而学步”,教师要适时放手幼儿自由想象、自由发挥与创造空间,要在认清幼儿自我成长路线的基础上寻找到与成人期待的幼儿成长方向的交点,并产生合理的期望,不断地为幼儿提供经典艺术作品并科学地引导幼儿欣赏,提升他们的内在审美素养,而不是专业化的艺术能力培养。幼儿天生就是舞蹈家,生来就会兰花指,其舞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并不是老师、家长心中的技能掌握、形态训练。因此,教师要相信幼儿自身的内在能力,尊重幼儿骨骼生长发育特点,不应授与幼儿死板的动作,应学会放手幼儿的舞蹈,在幼儿遇到困惑时适时的介入与引导,放手的“不教”会达到“预料之外”的生成之“教”,即就是幼儿收获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合作、探索、坚持等。此外,要正确看待幼儿的艺术创作成果,多元评价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发展,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从儿童视角来欣赏幼儿作品,学做幼儿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伯乐”。
  3.4 拥有思想自觉,提升自身艺术审美修养
  教师是践行和实现叶老“教师为了不教”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因此,要想让幼儿有深度的艺术创造学习,首先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其艺术领域需要拥有高度思想自觉的老师去思考、去探索、去觉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今天,教师也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将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带入课堂。“教是为了不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个是“言教”,一个是“不言之教”。事实上,艺术世界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参与,而是作为引导者要拥有高深的艺术境界、丰富的艺术审美修养、以及淳厚的审美态度,而这些素质的具备在无形中都会给幼儿带来榜样作用,会让幼儿自主自觉地仿效。教师身上的“不言之教”给幼儿的发展造成积极影响,实现幼儿“不教”而拥有的能力提高和审美素养提升,这才是一个教育家的真正价值所在。
  4 结论
  叶老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针对当前幼教事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幼儿教师应当仔细参悟学习他的教育精髓,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学观,将其精神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育教学中,并且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教育作用,共同努力将幼儿培养成自觉学习、自然发展、自我创造的人。
  参考文献
  [1] 任苏民.叶圣陶“教师为了不教”的理论意蕴与现实意义[J].教育研究,2017(11).
  [2] 叶圣陶教育文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3] 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金梭从书》编委会编.幼教课改新思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5] 杨景芝.儿童原创艺术研究[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
  [6] 任苏民.“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历史起源和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3):24-29.
  [7] 宋雪芳.浅析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引领下幼儿园教学方式的变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6):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2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