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方院校的必然要求,本文研究了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和优缺点,分析了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并以产教融合为实施路径,阐述了学校、政府和企业“三对接一联动”合作培养模式。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应用型人才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3.021
  Abstract Cultivating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lo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mode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d take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expounds "3 abutments and 1 linkage 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 that between schools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practical personnel; innovation
  1 背景
  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战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大战略决策的必由之路,是对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积极应对与主动适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已经明确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说明了国家已经将产教融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转型基本保障。
  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2015年教育部等部委印发的《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逐步使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 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模式
  2.1 国内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国外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三种,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以企业为主导的合作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内容体系,但是培养过程主要以企业实践为主,培養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由政府和企业全额负责,由产业合作委员会负责监管和质量保障。这种模式实际是一种在政府和行业协会主导下的工匠式培养模式,对政府的执行能力和支持力度要求都很高,而且严重依赖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规模。其次是美国应用型高校所普遍采用的“合作教育”模式,或者说是一种在学校主导下的“工学交替”式合作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培训和实践为辅助,学生交替到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和实践。这种模式下企业大多知识被动地提供教学资源和实习场所,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强。最后一种是澳大利高校广泛采用的“TAFE”模式,这种模式是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由“行业委员会”直接参与学校管理,指导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负责教学质量的考核,采用各种资格证书框架,而资格证书则是相应职业准入标准。
  2.2 国内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国内校企合作的方式概括起来也有三种,广泛采用的协作式培养,最典型的“3+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用三年时间完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最后一年学生到实习企业完成生产实习。这种模式学校完全主导,企业基本不参与教学组织,资源整合性较差,成长能力较弱。第二种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式培养,最典型代表是“订单培养”,这种模式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指导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考核过程。这种合作培养模式对于高校和合作企业的要求都很高,适合于“985”及“211”等知名院系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否则极易受到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状况影响,导致合作办学难以持久。第三种合作模式产业式培养,这种合作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全面融合,对于具有行业或者企业背景的院校来说较为合适,参与合作的企业要么是校办股份制企业,或者企业参与学校的经营和管理,校企之间整体渗透、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3 三对接一联动产教深度融合——榆林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榆林学院是榆林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榆林市位于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北方农牧交错带、宁陕蒙能源“金三角”,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农牧产业和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域。区域内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及其相近的特征,决定了其对人才类型需求上的共性。学校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培养目标对接岗位群、毕业要求对接行业标准”三个对接,确立了校政企三方联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三对接一联动”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1 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形成特色化专业群
  构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的学科专业群是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榆林学院根据榆林市能源化工类产业发展需要,结合陕北特色文化发展特点,以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为目标,依托原有教师教育、农牧和林也专业,不断优化原有专业结构,并根据行业需要设置新专业,逐步培育了能源化工、生态农业、师范教育和管理四大专业群,凝练形成了化工工艺、陕北文化和水土保护等特色和优势学科。例如源化工类专业群主要是鄂尔多斯能源金三角带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开展和产业紧密相关的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目前设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   3.2 对接岗位能力需求,明晰培养目标
  各专业深入企业行业分析对应岗位群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明确所应支撑的主要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专业实习实训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营造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协同育人环境,实现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案例式、嵌入式、模块化环环相扣、节节推进的方式,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深度對接,形成与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对接的培养目标。
  3.3 对接认证标准,形成毕业要求
  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基于成果导向为统领、学生为中心、质量持续改进等理念,以最终毕业要求为起点和归宿,实施“反向设计、正向实施”重构课程体系,明晰各毕业要求的培养路径,构建课程组织结构与各项毕业要求之间的支撑和保障关系,根据认证标准组织和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撰写教学大纲,并联合产业选择合适的教学和实践方法和保障条件;改变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从学科导向型向目标导向转变,切实体现学生中心教育教学过程,形成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最终目标,逐步引导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达成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毕业要求。
  3.4 校政企三方联动,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教学质量单方评价的不足,建立了由学校、政府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动质量保障体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供需质量标准的一致性出发,通过组建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开展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与评价,形成了内外联动、持续改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长效保障机制,有效解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保障”的问题。
  4 结论
  深化和实施产教融合战略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在进行大胆尝试,但由于我国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尚缺乏有效的政策和理论支持。本文提出的“三对接一联动” 产教深度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瞄准行业产业链和就业岗位群,并结合专业认证标准,确保了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鹏悦.高校“双元”培育青年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策略探究[J].山西青年,2018(20):168.
  [2] 张云华,潘永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38):5-7.
  [3] 王春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以测绘地理信息专业为例[J].北方文学,2018(29):142.
  [4] 深化产教融合 为社会培育英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5):2,201-202.
  [5] 付荣华.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8(18):191-1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5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