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公民新闻”现象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文章通过运用拉斯维尔“5W”模式的分析逻辑,从“公民新闻”起源、发展过程、所带来的变化与影响等角度对该概念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在社交媒体时代其意涵和现状的变化。笔者认为,在话语权下移的社交媒体时代,“公民新闻”会影响到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人的新闻生产。这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革新,同时其趋势是时代的更新与前进。尽管在混乱和争议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民新闻”现象所带来的多元依然代表不可或缺的新兴力量。
  关键词 社交媒体;新闻生产;公民新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1-0050-02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个人社交媒体以其进入门槛低、使用方便简单、信息传播及时、信息获取快捷等特点被公众广泛接受。因而,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后,公民新闻的现象被关注,公民新闻就其本质上来说就是在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话语权得到空前的提升。现如今,已经有不同的研究者对这一现象的由来、发展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阐述[1],也有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2]。在中国的语境下,赵亮阐述了公民新闻走进中国的过程,反思地来看,林靖阐述了公民新闻问题在中国本土化的局限。然而,“公民新闻”这一概念的提出并不仅仅是展现这一特征,最终目的是通过促进公民的理性参与来推动民主。本文就现有媒介环境下“公民新闻”的特点,进一步分析阐述其价值和不足之处。
  1 “公民新闻”概念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新闻工作者发起了旨在重建公共领域的新闻改革运动,即公共新闻运动。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梅耶六方面界定了“公共新闻”[3];公民新闻运动的主将罗森指出,民主的理念是一个“交谈者的社会”,而新闻的公共作用正在于“放大和改善”交谈者的交谈[4]。
  1.1 起源:美国的“公民新闻运动”
  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发现,美国公民不关注公共新闻和事件,这类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公民更好地民主参与,并且对公共事务的处理无意义。这构成了运动的起因。对于这一运动的初衷,后续仍有学者进行分析和研究,上文所提及的罗森和拉瑟教授的观点就展现出其和民主政治发展和改进重要的互动关系。诸多学者对于公民新闻运动的重视,都是源于对于民主政治现状的担忧。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运行的逻辑和价值追求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新闻行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就受众层面而言,受众的注意力被眼花缭乱的消费商品占据,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政治参与不再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当公民对于公共新闻不再关注的时候,这些和公共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自然无法成为在社交生活中进行探讨的公共议题。而民主政治所给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就会和预期的状况相差较远。总而言之,“公民运动”被提出的最初原因就是希望将公众被消费社会所稀释的注意力引回到公共事务中,进而进行公共讨论,推动民主政治更好地实现,推动社会的民主政治参与度。
  1.2 “ 公民新闻”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公民新闻”相对西方起步慢、发展晚,如《公民新闻的发展与传媒生态的再构建》一文指出,“中国公民新闻发展是在21世纪初,人们对于新闻媒体关注后便逐渐发展出了公民新闻。”“现如今我国又出现了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在这些公众平台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和?沟通。”[3]。而中国的“公民新闻”也存在不少弊端和时代局限性,在林靖的《质疑“公民新闻”》一文中,作者全面总结了“公民新闻”中国化本土化的局限:“我国的公民社会与‘公民新闻’策源地的美国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2]。中国的公民新闻是在21世纪初发展的,90年代出现互联网,微博、微信则都是在2010年前后推出。伴随着中国公民新闻的发展,媒介市场化变革加速,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地位提升并且自身喜好受到了关注。中国的公民新闻代表着公民进行新闻生产,因而其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一样的特征。
  2 社交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特点
  社交媒体即social?media,在平臺化的趋势下,这一类的媒体更多是作为一个中介,集合各类的信息和信息生产者,呈现出来的是使用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特征。多元和复杂是其最基础的特征,但随着专业化和分类的深入,也会细化出某一类社会群体为主要成员的社交媒体平台。本文将就微博为例阐述社交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特点。
  2.1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发布门槛空前降低
  互联网出现至今,自身也在不断的经历着变化和发展,从门户网站获取信息时代,和从社交媒体获取信息时代,受众和专业媒体在这一过程中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市场化变革的环境下,媒体为了能生存下来,必须要迎合受众和市场其他参与主体的需求和偏好。究其本原来说,社交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发布权力的下放,话语权的下移。进而,受众能够能动地进行参与和及时的反馈。
  2.2 受众参与形式的多样性
  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突发新闻,亲历者占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在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可以利用在场的优势以更快的速度,更前线的体悟进行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例如“蒋玉芬被停职”微博超级话题就是由亲历者发起、传播的。受众参与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其进行新闻生产的时候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联系。其可以进行评论、转发、发布等不同表达方式,也能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布者身份也展现出很强的多元化趋势,不论是非专业媒体和自媒体、公众人物、KOL、网红明星还是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2.3 受众话语权提升的结果
  一方面,这样的现状填补了媒体表现让受众不满意的问题。受众作为内容生产者参与到新闻信息生产传播过程中,改善了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机构的混乱等问题。另一方面,其填补了信息爆炸、大数据、信息太多媒体顾不过来的空缺。新闻亲历者可以爆料,亲历者也可以关注到未被关注的弱势群体,例如网络上寻找被拐卖儿童的“宝贝回家”、关注慰安妇问题的电影《22》的成功等。但是,公民新闻也助长了信息病毒的传播,网络上的营销炒作往往真假难辨。从微信到微博,公众号的伪科学文章、标题党、捏造明星绯闻、散布恐怖消息等炒作新闻的集聚,使得受众难以获取有价值的真实信息。   2.4 集体的力量
  公民新闻聚合集体的力量,可以促进公共利益相关事件被关注和解决,例如微博上借助着公众人物和广大网友的助力帮助走失的儿童找到回家的路,帮助被拐卖的儿童找到着急的家人。但这也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正如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看法时,如果自己的观点被普遍认同,那么就会积极参与其中,使这一观点声音愈来愈大;而若自己的观点很少人发表或赞同,则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循环往复,就形成了螺旋般的一边声音愈大,另一边愈加沉默的局面。集体参与反而成为意见的筛子,造成公众参与一边倒的局面。
  2.5 非理性的参与:公共狂欢
  新闻行业的再建构,媒体面临着公民新闻背景下传媒生态的再构建问题,“记者功能延伸”“新闻产品视角的多元化与客观化”“传者和受众间的交流与联系更加密切”集中体现了中国“公民新闻”发展的价值。这一切的改变也产生了许多不曾预料到的问题。公民新闻能迎合公民的口味、表达公民的感情,也导致了一些不良的现象:不关注严肃话题,而聚焦于娱乐明星、美食宠物、影视作品。在2019年1月1日,九点五十三分的热搜,50条微博热搜,以上内容占了32条。更有凑热闹的非理性行为和情感宣泄现象,公众参与的非理性也就是当代媒体经常利用炒作和反转手段达到吸引流量的原因。
  3 结论
  ?公民新闻让我们看见了社交媒体平台所具有的潜力和能量,对于媒体来说,社交媒体在社会中迅速发展,有着极高的参与量、浏览量,成为行业风口。对于受众来说,话语权上升,参与形式多元的特点使其摆脱了束缚,在积极参与中迎合了自身需求,表达了自身感情。但是这其中的多元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资金问题、自发性缺少约束机制、准确性及真实性无法确保、自我彰显心理等。这要求我们理智对待,提高公民媒介素养和参与能力,用制度保障起话语权下移带来的影响和问题,以辩证心态正确使用公民新闻手段,向以主流媒体为主导的开放有序的新闻传播机制的方向努力,更好实现其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J].新闻记者,2013(3):11-19.
  [2]林靖.質疑“公民新闻”[J].国际新闻界,2009(6):124-128.
  [3]赵俊峰,张宇.公民新闻的发展与传媒生态的再建构[J].国际新闻界,2012(6):79-83.
  [4]吴果中,谢婷婷.从公民新闻到众筹新闻:新闻生产“专业化”和“参与式”两个维度的博弈[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2):147-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39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