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整体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的扩大,导致社会竞争压力的急剧增加。各种压力的产生造成研究生群体幸福感缺失,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消解,不利于研究生群体的健康成长。研究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有助于推动社会提高认识、协调行动、共同努力,为提高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并最终提高我国高水平人才素质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可以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工作开展的实际指导并为研究生提高抗压能力,提升幸福感水平提供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 积极心理 研究生 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4.074
  Abstract with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China's society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knowledge economy, as well as the expansion of graduate enrollment scale, resulting in a sharp increase in social competition pressure. All kinds of pressures lead to the lack of happiness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f thes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and solved, i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on education related issues of graduat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social awareness, coordination of actions and joint efforts, lay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ultimat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front-line education workers to carry out work and provide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tress tolerance and happiness level.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graduat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1 積极心理学的概念解析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与测量方法,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兴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心理学的大多数研究方法,并把其与人本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将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人们要在人固有的潜在的美德和力量的基础上,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问题作出新的判断,以激发出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不仅帮助处于困境的人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且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条件下的普通大众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乐观自信的态度迎接美好的生活。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SWB) ,是指个体依据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评估,它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关注。主观幸福感由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部分组成,认知评价又叫作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认知与综合评价;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对情绪的感受和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目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象过于单一,尤其对研究生的相关研究更少。随着高校硕士研究生规模的不断壮大,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骤增,使他们更容易出现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焦虑、抑郁、生活不满意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衡量自己精神和物质生活质量的综合心理指标,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研究生应充分了解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缓解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为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幸福感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2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衡量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高低,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业压力增大
  研究表明当个体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会产生许多身心疾病和行为问题,给个人带来巨大的痛苦。这些由于压力而引起的身体、心理和行为问题,都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水平。随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不断完善,对研究生的综合水平也提出了很高的标准。研究生在论文发表、毕业设计、导师课题等各方面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在沉重的学习和研究上,这给大多数学生带来焦虑、恐惧、易怒等情绪,如果这种紧张的情绪得不到适当缓解,容易导致各种的问题。   2.2  就业压力加剧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失业率逐年上升。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再加上研究生群体年龄偏大,就业选择的机会受到局限,很多研究生在就业时不得不降低择业标准,丧失了研究生应有的竞争力,导致研究生就业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不平衡感以致产生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
  2.3  经济压力凸显
  由于高校研究生学费制度的改革,自费研究生所占的比重较大,奖助学金不能满足学费、住宿费以及日常生活费的庞大支出。此外研究生群体本身具有特殊性,对于部分已婚研究生和大龄研究生,需要负担家庭开支。而平时由于时间有限和学业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赚取生活经费,所以研究生群体的经济压力也逐步凸显出来。
  2.4 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频发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中建立发展起来的心理上的联系,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创造优质的生活和提高幸福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人具有较高的幸福感水平,研究生大多实行导师制,除了日常的课程学习,大部分时间多是在自主或者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学习形式和环境相对独立。相比于本科生,研究生社团活动形式单一且交际圈较小,加之繁重的科研压力,会缺乏沟通与交流。长此以往,会导致研究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人认为拥有美好的婚姻或恋爱关系,及身心健康是影响幸福的最重要因素。研究生相比于本科生,面临着较大的情感压力,主要表现为大龄单身问题、异地恋问题、已婚研究生双方分居等问题。
  2.5 社会支持缺乏
  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还包括社會支持。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前者包括物质援助、群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后者是与个体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情感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尊重、支持和理解的体验。社会各界提供的情感、信息和物质支持,有利于帮助研究生群体调节压力、应对心理问题困扰。而现实情况是,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其心理健康问题却缺乏重视,甚至有些高校未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上日程。
  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3.1 培养健全的人格
  提高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不仅需要改善客观环境,重点是需要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自我调适的能力,使之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主动创造者。硕士研究生良好的自我调适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首先学会全面了解自己,善于反思,在正确剖析自身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可以给自己确立合适的目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其次能够积极悦纳自己,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也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善于把握积极肯定的情感而不是给予自己过多负向的评价。学会进行正确的归因,多对成功的事件进行内归因,而对失败的事件做外归因,激发自己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要有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能力,即便现实与自己的期望不符,也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冷静分析事实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
  3.2 提升综合素质,发展兴趣爱好
  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为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动力保障,硕士研究生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沟通协调、灵活应变、人际交往等能力,从而提高自己适应社会与综合竞争能力,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研究表明增加兴趣爱好可以提高幸福感水平,广大研究生在枯燥的科研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的放松自我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研究生们应该培养兴趣爱好,勇于尝试新事物,使生活更加生动有趣,提高自身的幸福感水平。
  3.3 确立适当的目标
  人们获得幸福感最直接方式是目标的实现。实现目标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自尊;目标实现受阻会降低幸福感水平。很多硕士研究生因为对自身定位过高,当达不到预期会产生的一种不平衡感和挫败感,产生负性情绪而影响幸福感水平。如果没有正常的心理疏导途径和对自身能力的重新诠释,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因此作为硕士研究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树立合理的目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3.4 进行积极心理素养提升训练
  开展团体辅导和自我提升等形式的积极心理素养提升训练,可以以研究生群体为单位进行积极心理素养提升的团体辅导训练,通过心理弹性、自我效能、乐观、希望等特质的小组训练方式,提升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此外,还可以积极开展个人自我提升训练,如坚持撰写积极心理日记,记录生活积极事件、21日习惯养成训练营等形式,通过外部提升和自我提升相结合的形式,提升研究生主观幸福感。
  3.5 加强朋辈互助
  开展研究生群体朋辈互助沙龙,以心理影片观赏、读书交流会等方式,提升朋辈群体互帮互助能力,增强研究生群体的社会支持。此外,加强研究生学生骨干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培训普及,增强朋辈互助的专业性与针对性。朋辈互助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广延性上进行扩大,而一名好的研究生学生干部在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因为与学生群体距离最近而更易于发现隐患。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硕士研究生群体必然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重视,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支持下,研究生一定能不断增强抗压能力和主观幸福感,在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下健康成长。
  *通讯作者:石丽
  年天津市教育系统调研课题——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YB201855027)
  参考文献
  [1] 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 钱同舟.论人文关怀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3).
  [3] 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7).
  [4] 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
  [5] 王新波.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建设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0(4).
  [6] 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教育,2009(16).
  [7]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31(5).
  [8] 陈跃男.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81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