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鄂南茶区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概述了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方面阐述了鄂南茶区茶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控技术,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鄂南茶区;绿色防控;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6-000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6.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harm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 outbreak of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 were summarized. The agricultural control,physical control,biological control and ecology control in 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of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 in tea region of south Hubei province was described. The future research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 tea region of south Hubei province; 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advances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属于半翅目叶蝉科(Cicadellidae),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发生普遍,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发生。小绿叶蝉分为茶小绿叶蝉和假眼小绿叶蝉两种。鄂南茶区以茶小绿叶蝉发生危害为主,是茶叶主要害虫之一。茶小绿叶蝉以成虫或若虫刺吸芽叶汁液,导致茶树受害,芽叶制茶易碎,味涩,品质差。受害茶树芽叶蜷缩、硬化,叶脉变红,叶尖叶缘红褐焦枯,芽梢生长缓慢,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茶小绿叶蝉虫体小,危害隐蔽,繁殖快,防治难度较大。唐颢等[1]报道了小绿叶蝉虫口数量爆发时一般会导致夏、秋茶产量显著下降,严重受害时产量损失高达50%,位居国内茶树害虫之首,每年用于防治的费用约占茶树病虫害总防治费用的50%以上。本研究概述了茶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方面阐述了鄂南茶区茶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综合防治该害虫提供参考。
  1  茶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1.1  茶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
  茶小绿叶蝉成虫体长3.3~3.7 mm,淡黄绿或绿色,复眼灰褐或深褐色,无单眼,触角刚毛状,末端黑色。前胸背板、小盾片小,浅绿色,常有白色斑点。前翅半透明,淡黄白色,周缘有淡绿色细边。后翅透明膜质,各足胫节端部为淡青绿色。头背面略短,向前突,喙微褐,基部绿色。卵长椭圆形,略弯曲,长径0.6 mm,短径0.15 mm,乳白色。若虫体长2.5~3.5 mm,与成虫相似[2]。
  1.2  茶小绿叶蝉的危害特点
  茶小绿叶蝉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茶树养分和水分。雌成虫在嫩梢组织内产卵,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使茶叶生长受阻。受害叶侧脉变红,叶尖、叶缘变为红褐色、焦枯,受害新梢节间缩短,芽叶枯萎。芽生长缓慢或停止,新芽减少,甚至不能发芽。严重时新叶全部焦枯脱落,以后各茶季抽出的芽头瘦小,新梢细短,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3,4]。
  1.3  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
  茶小绿叶蝉在鄂南地区茶园一年发生9~11代,以成虫在茶丛下老叶或茶园杂草上越冬。越冬成虫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并陆续产卵,4月上旬出现第一代若虫,以后虫态混杂,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严重危害夏秋茶[5]。鄂南茶区全年一般有2个发生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害夏茶。第二个高峰期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害秋茶。该虫趋嫩性强,虫口主要分布在茶丛上部嫩叶层[6],嫩叶多且持续时间长的茶园,发生严重。成虫多在新梢2~3叶间嫩茎内产卵,平均每头雌虫产卵8~10粒。若虫活动范围不大,3龄后的若虫善爬、善跳、畏光。
  2  茶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控技術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育抗虫品种、适时修剪耕作、合理分批采摘、搞好茶园冬季管理和茶园土壤覆盖等。
  2.1.1  选育抗性品种  选用适应当地环境条件,抗虫能力较强、不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优良品种。金珊等[7]比较了龙井43、竹山一号、恩标等9个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水平,并调查该虫在不同品种上的田间数量动态、生命周期、每雌产若量和若虫成活率,运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记录叶蝉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田间虫口密度、若虫成活率、生命周期、每雌产若量和取食时间能够体现叶蝉在茶树品种上的自然选择、适应度和取食偏好,不同茶树品种对叶蝉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王蔚等[8]从品种抗虫性的角度出发,利用电子鼻等手段,通过对福建省7个主栽茶树品种上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虫口密度、茶树品种植物学形态特征和芽叶挥发物差异的调查,初步明确茶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选择机制。   2.1.2  适时修剪耕作  在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全园进行一次修剪。把鸡爪枝、病虫枝等剪除干净,修剪下的枝叶埋入沟中或集中烧毁。修剪后,清理茶园道路两旁及茶园四周的杂草与枯枝落叶、小杂木等,结合积肥集中沤堆作堆肥。清园后,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液喷茶蓬1~2次进行封园。周铁锋等[9]研究了45%晶体石硫合剂、99%绿颖矿物油及30%机油·石硫微乳剂对茶小绿叶蝉的冬季封园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封园药剂对茶小绿叶蝉防治效果差异较明显,其中99%绿颖矿物油3 000 mL/hm2的防治效果最佳。
  2.1.3  合理分批采摘  及时合理分批采摘茶叶嫩梢,可清除大量卵块,并恶化茶小绿叶蝉的营养条件及产卵场所。适当嫩采,特别是夏茶,既可提高制茶质量,又可减少茶园害虫;及时采摘秋茶,可减少越冬虫害食料。
  2.1.4  搞好茶园冬季管理  秋冬季耕锄与增施有机肥,使茶园土壤疏松,通透性良好,有机质含量增加,保水保肥,茶树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长协调,促进树势恢复,既可增强茶树抗病虫等抗逆能力,又可为茶叶优质高产创造条件[10],对第二年的病虫发生也起有效的预防作用。
  2.2  物理防治
  目前,在鄂南茶区已广泛应用于茶小绿叶蝉的物理防治方法有灯光诱杀、黄色黏虫板诱杀、除虫风力机诱杀及防虫网诱杀等[11]。
  2.2.1  灯光诱杀  灯光诱杀是利用茶小绿叶蝉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用杀虫灯诱杀。周孝贵等[12]报道了在茶园中应用较多的是风吸式类型的诱虫灯,它对茶小绿叶蝉等中小型害虫的捕杀效果明显。边磊等[13]采用LED诱虫光源和风吸式杀虫设备对茶园茶小绿叶蝉开展诱捕试验,结果表明,该杀虫灯对茶小绿叶蝉的有效防控距离可达65 m,光控模式下工作3 h对茶园害虫诱捕效果最好。
  2.2.2  黄色黏虫板诱杀  黄板诱虫是利用黄色黏虫板进行诱杀,达到生态控害的目的,减少后期的防治压力。毛迎新等[14]应用黄板进行了田间诱虫试验,并分析了茶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黄板诱集法能有效监测茶小绿叶蝉成虫数量的变动,应用黄板能有效诱捕茶小绿叶蝉。乔小峰等[15]对不同规格黄板对茶小绿叶蝉的诱杀效果进行探讨,结果显示黄板规格为12 cm×20 cm的诱捕效果最佳。结合经济效益分析,每公顷安置750块20 cm×24 cm的黄板诱捕效果最佳。
  2.2.3  除虫风力机诱杀  廖冬晴等[16]报道了采用吹吸式除虫风力机可有效减少假眼小绿叶蝉虫口的数量,当除虫风力机风速达30 m/s时,处理1 d后假眼小绿叶蝉校正虫口减退率达76.25%,处理7 d后校正虫口减退率为61.49%。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或生物药剂作为降低茶树害虫虫口数量的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对人、畜及自然环境友好,而且可以长期稳定地控制茶小绿叶蝉的虫口数量。研究表明,选用茶小绿叶蝉病原性微生物制成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爪哇棒束孢等,可以有效降低虫口数量。李大为等[17]以400亿/g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 Vuill]与30%茶皂素+中药提取液开展对比试验防治茶园茶小绿叶蝉,结果表明,400亿/g球孢白僵菌WDG 600倍稀释液防治茶小绿叶蝉有较好的效果,并对同期发生的其他叶部害虫有兼治作用,且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茶树生长无不良影响。石尚等[18]对30%茶皂素AS、0.5%苦参碱AS、0.5%印楝素EC(力胜)、每克400亿个孢子茶将军WP(球孢白僵菌)4种生物农药单剂或复混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对茶小绿叶蟬的防治效果均较好,最佳防效达100%。
  田维敏[19]以每毫升80亿个孢子金龟子绿僵菌CQ Ma421油悬浮剂与25 g/L联苯菊酯乳油开展防治茶小绿叶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绿僵菌对茶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较好, 持效期较长。每毫升80亿个孢子绿僵菌油悬浮剂最佳施用剂量为1 200~1 800 g/hm2,药后7 d防治效果达73%~76%,药后14 d,防治效果仍然达75%~78%。绿僵菌属生物农药,具有活性高、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对自然环境友好等优点,可以在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园推广应用。
  2.4  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是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群落中具有自身调节机制的生物活性物质,使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治体系的其他部分合理结合,来控制害虫数量。包括害虫天敌、外激素及利它素等。
  天敌是影响茶树害虫虫口数量变化的天然生物因子,合理有效地利用天敌防治茶小绿叶蝉对发展绿色有机茶园、提高茶叶安全生产意义重大。迄今已确认叶蝉天敌62种,其中以蜘蛛为主的捕食性天敌有46种[20]。有研究表明,茶小绿叶蝉的主要天敌是草间小黑蛛[21]。另外,白斑猎蛛、草间钻头蛛[22]和日本隐石蛛[23]等也是该虫的重要天敌。高景林等[24]研究表明,蓝翠蛛(Silerella vittata)、白斑猎蛛(Evarchaalbaria)对茶小绿叶蝉表现出较强的捕食潜能。茶小绿叶蝉的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赤眼蜂类、缨小蜂类、金小蜂类、螯蜂类、跳小蜂类、栉类、恙螨类等[25]。洪海林[26]发现鄂南茶区茶小绿叶蝉整个生育期受各种寄生性天敌的制约。其中以红恙螨的发生量较大,寄生于小绿叶蝉体外,盛发于6—7月,恰与茶小绿叶蝉的全年发生高峰期相吻合。邝炳乾[27]发现广西茶树上普遍发生的茶小绿叶蝉有3种寄生螯蜂,分别为中华螯蜂、茶栖螯蜂和炎黄螯蜂。3种螯蜂的自然寄生率一般为10.5%~25.0%,最高达35.0%。以茶栖螯蜂的发生量最多,占寄生螯蜂种群的41.0%,中华螯蜂占34.2%,炎黄螯蜂占23.8%,其他螯蜂占1.0%。劳有德[25]对茶小绿叶蝉成虫体外寄生蜂——螯蜂的种类、形态特征、历期、交配、寄生小绿叶蝉虫态及部位等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   在茶园中间种植一些植物会显著提高茶园的生态调控能力。雷元胜[28]研究表明,茶树-板栗、茶树-柿树和茶树-桃树3种间作模式均显著提高了茶园蜘蛛的数量,丰富了蜘蛛种类,明显降低了茶小绿叶蝉的数量。王国华等[29]也得出相似结论,遮阴茶园相对纯茶园更能抑制茶小绿叶蝉的优势种个体数。汪云刚等[30]研究表明,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纯茶园>芒果-茶间作茶园>胶-茶间作茶园>国家种植资源圃勐海分圃。其中勐海分圃的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常年保持较低水平,胶-茶茶园和芒果-茶茶园也较为稳定,纯茶园稳定性较差。杨青等[31]试验指出,在茶园四周种植松树、杉木等高杆型树木,茶园中间空隙地种植酸枣等中杆型经济树木,可吸引大量天敌来茶园,还能提高收益。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间作植物要考虑到是否会削弱茶园的光合作用、是否会引进其他害虫等问题。李慧玲等[32]在福建省有机茶园间作了不同绿肥,比较了不同绿肥对小绿叶蝉及缨小蜂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间作条件下叶蝉种群密度差异显著,缨小蜂种群密度差异极显著,缨小蜂的种群密度在间作绿肥茶园有了显著提高。不同间作处理茶园叶蝉与缨小蜂的种群密度均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圆叶决明植株长有较密的长毫毛,不利于小绿叶蝉的爬行、取食与脱皮,对防治茶小绿叶蝉有较明显的作用。
  3  小结与讨论
  茶小绿叶蝉是鄂南茶区最常见、危害最严重、防治难度最大的茶园害虫。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园生态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对于茶小绿叶蝉的防治,应当在保护好茶园生态结构的基础上,实行综合治理。最佳的防治模式是以农业防治和生态防治为主,兼顾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最大限度地降低防治成本和环境成本并提高防效。其研究领域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①探索茶树品种抗性和茶小绿叶蝉之间的关系,培育抗性强的茶树品种,人工诱导茶树抗虫基因表达;②探究各种栽培管理模式对茶小绿叶蝉种群大小的影响;③研究茶园天敌种类、数量消长规律、捕食行为和寄生行为,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蜘蛛和缨小蜂等天敌防治茶小绿叶蝉;④深入开发利用植物源、微生物源农药等,来彻底代替化学农药,从而解决茶叶农残问题;⑤加强对茶园害虫的虫情监控,及时准确地掌握茶小绿叶蝉的高峰期,坚持预防為主,综合治理,将虫口密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有效的茶园绿色防控。
  参考文献:
  [1] 唐  颢,唐劲驰,黎健龙,等.茶小绿叶蝉无公害防治技术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1(11):92-94.
  [2] 丁坤明,瞿和平,饶漾萍,等.鄂南茶区茶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医生,2015,28(4):21-22.
  [3] JIN S,CHEN Z M,BACKUS E A,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EPG waveforms for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Empoasca vitis G?觟the(Hemiptera:Cicadellidae),on tea plant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stylet activities[J].Journal of physiology insect,2012,58:1235-1244.
  [4] 熊兴平.假眼小绿叶蝉防治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术,2003(4):1-5.
  [5] 谢小群,杨普香,江新凤,等.茶园小绿叶蝉防治试验[J].蚕桑茶叶讯,2018(2):27-29.
  [6] 吴  云,程  柳.茶叶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治措施[J].乡村科技,2018(11):93-94.
  [7] 金  珊,孙晓玲,陈宗懋,等.不同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55-265.
  [8] 王  蔚,吴满容,张思校,等.茶小绿叶蝉在福建省茶树品种上的选择机制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4):80-84.
  [9] 周铁锋,石春华,余秋珠,等.常用封园药剂对茶橙瘿螨和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试验初报[J].茶叶,2011,37(1):11-13.
  [10] 饶辉福,饶漾萍,马坤伟,等.鄂南茶区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J].植物医生,2016,29(10):60-61.
  [11] 史庆才,李向阳,陈志伟,等.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5,5(1):20-24.
  [12] 周孝贵,郭华伟,毛腾飞,等.茶园风吸式诱虫灯应用现状与探讨[J].中国茶叶,2017,39(12):21-23.
  [13] 边  磊,苏  亮,蔡顶晓.天敌友好型LED杀虫灯应用技术[J].中国茶叶,2018,40(2):5-8.
  [14] 毛迎新,谭荣荣,王友平,等.黄板监测茶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分析[J].湖北植保,2017(6):14-16.
  [15] 乔小峰,方  军,颜继红,等.3种不同规格黄板对茶小绿叶蝉的诱杀效果[J].农技服务,2013(12):1280-1282.
  [16] 廖冬晴,黄树长,韦禄民,等.风力除虫机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12):29-31.
  [17] 李大为,吴维权,郭志明,等.球孢白僵菌对茶园茶小绿叶蝉的防治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73-74,79.
  [18] 石  尚,姚学坤,赵远艳,等.几种生物农药防治茶小绿叶蝉对比试验[J].茶叶通讯,2017,44(4):28-30.
  [19] 田维敏.金龟子绿僵菌油悬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效[J].农技服务,2018,35(1):92,94.
  [20] 张君岱,涂修亮,毛迎新,等.中国茶树小贯小绿叶蝉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2):2204-2208,2211.
  [21] 袁  争,张  亮,孙钦玉,等.茶小绿叶蝉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加工,2010(4):13-18.
  [22] 刘凤想,焦彦成,邓艳东,等.草间钻头蛛、大草蛉和中华通草蛉对茶尺蠖、小绿叶蝉的选择效应[J].四川动物,2007,26(3):497-500.
  [23] 于红国,王昌贵,李宜明,等.日本隐石蛛生物学特性观察[J].中国森林病虫,2010,29(2):21-22.
  [24] 高景林,赵冬香,陈宗懋.白斑猎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作用[J].热带作物学报,2004,25(3):72-74.
  [25] 劳有德.茶小绿叶蝉成虫天敌———螯蜂[J].广西植保,1992(2):41.
  [26] 洪海林.茶小绿叶蝉的天敌及其控制作用[J].中国茶叶,1989(6):14-15.
  [27] 邝炳乾.广西茶小绿叶蝉类的三种寄生螯蜂[J].广西农业科学,1990(6):33-34.
  [28] 雷元胜.不同茶果间作茶园蜘蛛种群组成差异与控制小绿叶蝉效应的差异[J].茶业通报,2009,31(3):122-124.
  [29] 王国华,韩宝瑜.茶园遮荫对害虫及其天敌群落的影响[J].贵州茶叶,2010,38(1):15-19.
  [30] 汪云刚,李良静,冉隆珣,等.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2):413-415.
  [31] 杨  青,余德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生态调控[J].福建茶叶,2008(2):33-35.
  [32] 李慧玲,张  辉,曾明森.茶园间作圆叶决明调控茶小绿叶蝉研究[J].茶叶学报,2016,57(4):205-2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77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