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在新环境下,高校积极将“互联网+”概念推广并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及改革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了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的发展,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切实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英语教学  多元化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a)-0137-02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引领人们步入大数据时代,同时也给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比如大数据推动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的出现。自2014年“互联网+”这一概念出现后,“互联网+教育”也成为了新科技时代教育者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各地高校积极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从传统模式到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的转变。
  1  “互联网+”环境促进了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的产生
  自“互联网+”行动计划被提出以来,“互联网+教育”、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中的关键词。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的、形式多样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已得到现代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育学研究的充分肯定[1]。“互联网+”环境使得大学英语课内外的教与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了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的产生。
  第一,对于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不再是单纯的通过课本和老师,发达的信息技术使得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慕课、微课、微博、微信、各种学习软件APP、自主学习平台等的相继出现和广泛使用,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越来越便捷化、多元化,各种信息搜索、二维码等改变了知识的传递速度和方式。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有了网络的普及,学生们利用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料和信息。以往大学英语课堂可能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而现在的“互联网+教育”无疑对传统大学英语课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很显然,如果高校及教师不顺应形势做出改变的话,肯定会在职业长远发展的道路上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第二,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信息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多样性、自由性和便捷性。无限的网络教育资源让学习者拥有更多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更大的学习空间和自由的学习时间安排,这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能够使学习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同时学习者能够与老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互式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能够克服空间、时间限制,使学习者通过网络就能参与到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互助合作、信息共享的交互式英语学习环境之中,实现在线学习和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英语学习效果。
  第三,“互联网+”环境下,传统课堂上的教师角色受到很大挑战。研究发现高校部分教师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乏在新环境下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导致自身教学水平直线下降,学生对其教学效果也不甚滿意。今后的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他们出生在互联网时代,其运用互联网资源的意愿和能力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教师也应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往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主动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另外教师也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除了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技术、新型教学手段之外,更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来适应当前信息爆炸时代的教学需求[2]。
  基于以上多种原因,无论对于高校还是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已经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因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需求等各方面都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所以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师的大学英语课堂必须随之发生改变,以满足学生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
  2  “互联网+”环境下构建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现代网络技术与高等教育体系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教师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发展[3]。为了保证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在构建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无论任何教学模式都不能脱离这一原则,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也不例外。以学生为本,分析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内容,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环节,建立适合学生的教学评价体系,整个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这些都是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二,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互联网+”环境为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各高校和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抓住机遇,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移动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技能的提升,增强其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提高其英语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
  第三,多元化教学的原则。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取长补短,把“互联网+”带给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因素引入到教学实践和英语学习中,不仅在大学英语教和学的内容上多元化,更要在方式方法上博采众长,使之多元化,这样才更符合当代大学生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这个过程特别需要高校和大学英语教师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为促进教学改革做出创新型贡献。
  3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适应“互联网+”环境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与学,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发挥“互联网+”时代对于教育者和知识学习者的优势影响力,积极寻求构建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模式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积极鼓励大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不断学习新的教育信息技术,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中的必经之路,对于广大的教师群体来说,都应保持开放的态度,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教学新技术、新方法。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应用网络上各种新型的教学平台,并努力构建内容丰富多样、使用快速便捷的网络教学平台,形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适应和推动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以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合理提炼优质教学资料,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甄别学习资源,以使学生提取有效的学习信息,实现优质的教与学,努力完成从传统课堂的主导者到新型教学模式中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第二,积极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当前全球通信已经开始步入5G时代,日益成熟和发达的信息技术使得“互联网+”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无限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择、接受不同渠道的英语知识,英语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在鼓励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讨论,建立学习小组,进行交互式合作学习。比如有些学校使用的超星学习通、i学等教学类软件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种形式的互动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进度、学习效果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随地和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学生利用线上学习对线下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达到英语学习的最佳效果。
  第三,各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推进“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多元化移动教学发展。各高校应当积极加强“互联网+”教学理念的宣传,鼓励教师和学生对“互联网+”相关教育技术的拓展和应用,比如适当安排教师接受有关内容的培训和進修;积极开发校内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实现管理、教学及评价的整合;鼓励教师开设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专门用于向学生们推送和分享英语学习素材,进行师生交流等。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网络学习怀有高度热情,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分辨网络学习资料,正确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各高校也应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注重传授语言知识技能的传统课堂,促进形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更加丰富多元、适合当前大学生群体学习习惯的新型移动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推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丽君.“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长春大学学报,2017,27(8):112-115.
  [2] 李妍,罗永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英语广场,2017(10):137-138.
  [3] 刘亚兰.“互联网+”大学英语移动教学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2-73.
  [4] 孙雅君.“互联网+”时代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7,26(2):97-98,121.
  ①基金项目:衡水学院2017—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项目编号:jg 2018030)。
  
  作者简介:李伟(1983,11—),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00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