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讲解的知识以及应用的事例都与实际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止在于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根据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个时候运用生活情境这种教学模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该文就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出发,提出一些具体可执行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模式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a)-0152-02
  数学一直是学生时代非常重要的科目,任何学习阶段都是。小学数学本质上是服务于生活的,致力于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应用生活情境教学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数学之间联系的桥梁,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更加耐心,在课堂中加入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快速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去,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另外,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实践运用和小组合作的环节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提升学习质量。
  1  生活情境法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时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当中,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对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成绩以及数学应用能力有着关键作用。另外,小学数学有很多的知识是定理类和公式性的,这就需要学生去一字不差地记忆,可就是这种一字不差的记忆模式让很多学生不懂得定理的推理,使他们很难熟练自如地应用这些内容,甚至会记混记错,所以通过应用生活情境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难理解的定理知识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而且一旦学生理解了数学定理,他们就能更轻松地解决数学问题,自然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1.2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师是课堂主体,掌握上课节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跟上老师的思路”。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机械地听课、呆板地记笔记。这种学生紧跟教師教学思维模式学习数学的方式其实成为了阻碍学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以及形成自己学习习惯的绊脚石,甚至他们在成绩下降时都无法知道真正原因,这是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去反思的。然而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主体逐渐发生了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登上了教学舞台,教学方法和进度也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挂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创造出更多与生活相关的实际数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起来更加感兴趣,并且在学生学习完之后他们不仅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还能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所以采用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更高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2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生活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它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原本难懂的定理类知识。学生通过自己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生活情境去分析解决问题,最终提高数学运用能力。
  2.1 让情境源于生活,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要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资料显示,如果小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料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们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数学学习活动就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在数学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多设计一些和生活实际相关的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例如在讲解《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跟学生进行一下互动,比如,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去超市帮妈妈买过东西没有哇?”如果学生回答去过,教师就可以接着说:“那你们自己付过钱吗?”那么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有过,另外一部分同学回答没有过。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入该节课要讲解的内容了:“虽然一些学生有过自己付钱的经历,一些学生没有,但也没关系,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如何付钱好不好?假设你去超市买了2支3元的笔,你给了收银员10块钱,那么请问你应该拿回来多少钱呢?”通过这种很简单的方式引入要讲解的内容,其实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的知识讲解过程也会更加顺利。这种“买东西”式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常见的,它可以有效激活学生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体会到原来学习数学是这么简单有趣的一件事,这样一来,课堂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2.2 根据学生心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东西时还是处于对什么感兴趣就更想学什么的阶段,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妨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状态,尽可能地根据学生们的实际状况安排教学内容,营造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两位数的加法》时,教师可以创造这样一个情境,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说:“在上课之前呢,先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学校要带领大家去动植物公园哦,大家想去吗?”在学生回答完想去之后,教师接着说:“可是呢,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头疼的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老师。我们学校资金有限,所以只有两辆客车接送大家,这两辆客车每辆最多可以坐下70名同学,那么请问4个班的学生要如何安排座位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去动植物公园呢?”说完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上每个班级的人数,一班30人,二班32人,三班32人,四班39人。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并说出本组的讨论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加入自己的思考,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3 让情境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获得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将数学思维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学生能否可以学以致用,是检验学习好坏的标准,一旦学生可以做到,他们就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例如在讲解《平均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假如我们一起去郊游,发现了一个池塘,池塘边有一个告示牌,上变写着‘平均水深2m’,那么如果我们不慎下去,会不会有生命危险呢?”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讨论,讨论“平均水深”到底是什么含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会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说一些包含平均数的短语,例如“某地区人均月收入6000元”“小学生平均月生活费为800元”,等等,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很容易感受到原来平均数就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提高他们对于数学的运用能力。
  3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将生活情境引入到课堂中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时更加容易,从而帮助他们用真实的情感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 刘玉清.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青年时代,2015(13):225.
  [2] 陈志红.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7):39.
  [3] 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3):11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5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