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非遗创新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缺乏健全的的体制机制、缺乏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专业人才、缺乏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平台等。该文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a)-0210-02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非遗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当人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时,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进行传承上,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对其创新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足。熟不知创新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如今,科技迅猛发展,如何将现代科技运用于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其特殊性。第一,它是一种复杂的活态传承;第二,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创新的方式也不相同;第三,即使是同一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所在的环境和地域存在差异,在传承和创新时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侧重点各不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得以发展,必须依靠创新,不少非遗项目与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脱节,丧失了群众基础,则只能惨遭淘汰的命运。创新并不是让非遗改变原有的形态,失去本真,而是将传统与现代进行结合,在其原有形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因此,非遗创新的首要原则就是要使其符合大众的需求,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大众的物质、精神需求,结合人民大众的兴趣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有所创新发展,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2  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
  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它工程量大、涉及面广,不仅在项目上需要普查整理、深入挖掘,在管理上要分类指导、培育重点,在人才队伍上也要加强培养、发展壮大,而且在传承方式方法上要科学合理、不断创新。但从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来看,整个非遗保护工作还缺乏科学、系统、长远、有效的规划,需要完善顶层设计。
  非遗项目涵盖文化艺术、生产商贸、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众多领域,由此牵涉到宣传、文化、教育、建设、旅游等部门,因此非遗工作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当前,政府对部门和社会资源缺少有机整合,尚未形成合力,长此下去很难适应新时代非遗工作的需要。
  高职院校要想持续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从政策上予以支持,从经费上予以保障,从人才培养上制定详细的方案,以促进非遗传承和创新项目落地开花。
  3  缺乏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专业人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传承人的培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尤其是艺术类的高职院校大多承担了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重任。但当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高职艺术类院校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对非遗人才培养缺乏专业性的实施方案,在教材、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滞后现象。且由于艺术类院校培养学生的成本高于其他普通院校,所以艺术院校学费也较高,这也成为很多学生艺术之路上的拦路虎,很多人望而却步。
  另外,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价值和意义认识比较深刻的是一些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而在掌握这些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中,具有强烈的非遗保护、创新意识的人则并不多。这些专家学者只能对非遗项目进行研究和认定,这些政府官员只能对这些非遗项目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真正能对非遗项目进行传承和创新的,还是要依靠这些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因此,“人才瓶颈”是严重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关键一环。
  目前在非遗传承人中,还存在年龄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很多传统的手工技艺,必须依靠师傅带徒弟、亲手相传。一般来说,要想成为一名技艺炉火纯青的非遗传承人,最起码需要20多年的磨练。这20多年,正值人生最美好的青年时期,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就选择了半途而废。就目前来看,80%以上的从业人员都在40岁以上,而20~30岁的学徒的比例仅为百分之十几,非遗传承人和创作队伍整体呈现出老龄化的态势,结构性人才缺失给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非遗传承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也是制约非遗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非遗要想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首先要对现有传统工艺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要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意思维。
  4  缺乏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的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平台主要有两种。
  一是学校通过举办一些文化艺术节、文化开放周来展示非遗作品。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借助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两年一届的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集中展示学校非遗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果和非遗创新成果;学院每年在毕业生的毕业季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并举办两年一届的“新湘绣·学院展”和三年一届的“学院奖”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上,都会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展示空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举办各类社会培训,比如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高级研修班、非遗国际交流培训班、益阳小郁竹艺技能培训班等,通过专题培训,一方面促进非遗技艺的社会传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题研讨会,让更多的人为非遗传承和创新献计献策;举办大师工作室社会开放月、开展非遗产品制作体验活动等,让更多的社会大众了解非遗,让他们感知到非遗就在身边,非遗保护与传承人人有责。
  二是校企合作共同促进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获得业界高度认可;学院与多家企业联合主持申报“中华刺绣”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成功立项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子库;学院建立了湘绣艺术学院董事会,实现政行校企四方联动,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机制;校企共同制定了教师顶岗实践、学生顶岗实践、兼职教师管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等多项管理办法,这些配套制度为校企长效合作和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为专业教师的顶岗实践、学生的顶岗实践与就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产品的创新研发与推广、地方经济服务等都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双赢互利的长效机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网络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传承与传播的平台。互联网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搭设非遗传承的专题平台,拍摄大师在线授课的非遗专题教学视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空间变得更加广泛。
  在信息大同化的今天,民族文化显得弥足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来自于生活,也应该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吸引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为非遗传承创新出谋划策,也吸引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加入这个行业,通过创新与发展非遗项目,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孫静松.“非遗”工艺的传承发展与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8(9):133-136.
  [2] 刘晓宏.高职设计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途径探析——以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3):16-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5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