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均州沧浪亭之沧桑和文化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四千年前大禹到沧浪治水;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到沧浪闻孺子歌;二千三百年前屈原到沧浪与渔父歌,由此出现了沧浪,形成了沧浪文化[1]。
  而今国内八个地方有沧浪地和沧浪文化的元素,这八个地方是:武昌兴国州(现湖北阳新)、安陆沔阳州(现湖北仙桃)、常德龙阳(现湖南汉寿)、鲁之峄县(山东枣庄)、苏州沧浪亭(现江苏苏州)、湖广均州(现湖北丹江口)、湖广竹山(现湖北竹山县)、湖广郧县(现湖北郧县)。其中三个地方有沧浪亭,它们是:均州沧浪亭(湖北丹江口市),苏州沧浪亭(江苏苏州),阳新沧浪亭(湖北阳新)。这三座沧浪亭均始建于宋代,在历史上各领风骚,各有千秋。
  均州沧浪亭由于其座落在中国沧浪地的源头、中国沧浪文化的源头,更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它承载了中国沧浪地厚重的历史和经久不衰的文化。历经千年沧桑,它已经成为沧浪地人民的“传家宝”景区景点,成为沧浪地人民的“国宝”。它的历史、现状和价值是值得关注的。
  一、均州沧浪亭的五建五毁历程
  均州沧浪亭,虽经千年的沧桑,却依然基本保持了宋、明两代的建亭风貌,风流显世,令人感叹。千百年来沧浪亭的屡废屡建,叠印着丰富的文化风尚与精神寄托,使之成为一个特有的地标地景空间、精神符号和特定的语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巨大阐释空间的绝佳个案[2]。
  (一)始建年代
  均州沧浪亭始建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前后。
  据《续辑均州志》卷十二记:
  其一: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沧浪亭处石壁题刻判官景况书,90字。
  其二: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正月,陆恺……武当宰相张彦自沧浪亭泛舟东沿江岸,因留题石壁间,巡检刘轸尉张况同至,63字。
  其三:南宋嘉定丁丑(1217年)后清明三日,郡太守应谦之亨甫……题于沧浪亭,99字。
  以上三处石刻均在沧浪亭处山崖石之上。据此可知,“沧浪亭”在宋治平元年(1064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这是现在查证到的最早记载沧浪亭的年代,距今至少也有95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最早记载均州沧浪亭的实证。
  宋代的这三处石刻,说明沧浪亭至少在95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这些石刻的主人是:武当宰相,郡太守,巡检判官等,是职位很高的官员,有钱有势,有能力刻石,以流芳千古。按一般地常识,一处古建筑景点,并且是名建筑景点才会吸引人们来刻字留念。若是新景点,不会有人来刻字的,没有50年、100年历史的不能成为名景点,而这些摩崖石刻是围绕沧浪亭进行的。据此分析,均州沧浪亭的始建年代当在唐末宋初这段时间,可定位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前后。
  (二)第一次被毁的年代
  清·光绪《续辑均州志》卷十五中,明·陈绍《新修沧浪东山记碑》记:“在沧浪亭后,□中大夫陈绍撰,万历三年仲秋,吉旦……春池柳公奉命提督武当,公暇偶游武當,因陟山顶,徘徊久之……遂剪除荆棘,得地平旷百二十丈,乃捐己俸,鸠工饬材,中建正殿三楹……工始于隆庆己巳孟春……。”明·隆庆己巳年即隆庆三年(1569年)。
  据以上记载,可知:
  1.明·隆庆三年(1569年)前沧浪亭被毁。
  2.明·隆庆三年(1569年)开始复建。
  3.明·万历三年(1575年)年完工撰文刻碑。
  4.武当提督柳春池捐俸兴建。
  5.郡大夫陈绍撰碑文。
  均州沧浪亭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前第一次被毁。
  (三)第二次修建年代
  均州沧浪亭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第二次修建。
  (四)第二次被毁年代
  清·康熙十二年《均州志》卷四,均州学正王钦命《初过沧浪亭》题中记:“予丙午秋经过,荒榛罥途,仅存亭址感赋。”又《再过沧浪亭》题中记:“已酉再过沧浪亭,已悄然复新。”清·康熙丙午年即康熙五年(1666年),清·康熙已酉年即康熙八年(1669年)。
  据此记载可知:
  1.清·康熙五年(1666年)前沧浪亭被毁。
  2.清·康熙八年(1669年)沧浪亭复新。
  均州沧浪亭在清·康熙五年(1666年)前第二次被毁。
  (五)第三次修建年代
  均州沧浪亭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第三次修建。
  (六)第三次被毁年代
  民国《续修大岳太和山志》卷八中:
  1.贾笃本《沧浪亭不戒于火赋诗志感》:“隔岸俄惊劫火光,亭台瞬已付红羊。”
  2.贾笃本《登临沧浪亭》题记:“小春卄八日,沧浪亭落成,偕诸姻好同往登临赋句志略。”
  3.贾笃本《登沧浪亭》题记:“偶忆咸丰丙辰岁,襄阳单文恪姻丈避乱客居均,曾登沧浪亭题句,爰步原韵。”
  清·咸丰丙辰即清·咸丰六年(1859年),清·咸丰六年(1859年)前沧浪亭付之一炬,清·咸丰六年小春卄八即清·咸丰六年(1859年)三月二十八日,新建沧浪亭落成。
  均州沧浪亭在清·咸丰六年(1859年)前第三次被毁。
  (七)第四次修建年代
  均州沧浪亭于清·咸丰六年(1859年)第四次修建。
  (八)第四次被毁年代
  民国《续修大岳太和山志》卷七中:
  贾笃本《重修沧浪亭记》:“光绪庚寅春罹红羊,亭殿灰烬,十余年来,瓦砾盈场,榛塞径,春秋佳日,邑士女无复游观之所,窃惄焉伤之。客岁,萧君瀛峤与余订商,请拨工款以峻龙山之文笔,之役始,意累级五重,既因势而高峻,瓦石不易升,遂以三层而止,尚有羡余。维时重修斯亭之举已心焉,计之矣。”“今初春,瀛峤复过商,将从事于此,而虑经费太绌,适得旧家子苏江体先人德意,仰答神庥,慨捐钱五百缗以为之助,而丁君季方实赞成之,于是鸠工庀材,诹吉率作。一切指挥擘画,皆瀛峤、乔梓及王君子敬任之。殿宇如前式,亭则层楼叠榭,视旧制有加。夏涨不兴,匠役用命,甫五阅月而落成。”   解读:
  1.光绪庚寅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沧浪亭失火被毁。
  2.光绪十六年后十年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均州沧浪亭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复建,并在龙山宝塔(即文笔塔)建成后【龙山宝塔建于清·光绪二十五~三十二年(即1899~1906年)】清·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1907~1908年)开始了均州沧浪亭第五次修建。
  均州沧浪亭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第四次被毁。
  (九)第五次修建年代
  均州滄浪亭于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1907~1908年)第五次修建。
  (十)第五次被毁年代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工程始建,1967年丹江口大坝开始下闸蓄水,均州沧浪亭第五次被水淹而毁。
  千年均州沧浪亭历经沧桑,五建五毁。历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完工,滚滚流淌了亿万年的沧浪之水,将浩浩荡荡北上,造福首都北京和北方人民。而我们的沧浪亭因之消失了50年。均州沧浪亭是不可消失的,失毁一次,复建一次,再失毁,再重建,我们期待着均州沧浪亭的第六次新生!
  二、均州沧浪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1.沧浪文化具有历史的久远性
  沧浪地出现于四千年前的大禹治水时,具有古老悠久的历史,其地域文化便是沧浪文化的雏形,也是大禹治水文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沧浪闻孺子歌,二千三百年前屈原在沧浪与渔父歌。由此所形成的沧浪和沧浪文化具有历史的久远性[1]。
  2.因历史名人而影响深远
  沧浪文化源于中华人文始祖、治水英雄大禹,教育圣人孔子,文化伟人屈原,因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1]。
  3.因源头而影响深远
  丹江口市是中国沧浪地的源头,是沧浪文化的源头。沧浪地源头承载了久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因之在中国的历史上影响深远[1]。
  4.沧浪文化是楚文化的一部分
  沧浪地属楚国地域,沧浪文化发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沧浪文化也就是楚文化。它丰富了楚文化的内涵,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5.修身养性是沧浪文化所承载的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沧浪文化的国家意义在于倡导国民的自我修养。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下,与其国民自身修养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和洽,是由个体人的良好素养所形成的,而不是制度规范的结果。修身养性是沧浪文化所承载的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6.沧浪文化的核心主题是“清”
  沧浪文化的核心主题是“清”,劝人们取“清”去“浊”,劝人们向“清”、向“仁”、向“善”、向“真”、向“美”。要人们“清正廉洁”、“激浊扬清”,谓之“沧浪清廉文化。”
  7.沧浪之水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独特“语码”
  “沧浪之水”自孔子、屈原后,由 “自然之水 ”上升成为“人文之水”,成为中华文化一种独特的“语码”,并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沧浪文化的精神
  沧浪文化的精神:清雅脱俗,坚韧执着,廉洁自守,淡泊进取[3]。
  9.沧浪文化也曾是一种处世文化
  由于屈原被流放的背景和与之相关的渔父歌及孺子歌,曾演变成一种“遇治则仕,遇乱则隐”的处世文化,归隐文化也需要以此为思想基础。道家的无为而治,也被认为是这种哲学观点。
  10.沧浪文化是均州人民的文化
  沧浪文化也是均州人民的一种爱国家、爱家乡的大众文化。
  11.沧浪文化的时代意义
  沧浪文化形成几千年,现在仍有积极的时代意义。沧浪文化属于汉水文化的一部分,也有均州文化、水都文化的内涵,南水北调将沧浪之水调往首都北京,润泽北方人民,沧浪文化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进一步水乳融合,具有新时代调水文化的意义。
  均州沧浪亭是均州人民1000年前为纪念大禹均州沧浪治水,为纪念孔子在沧浪闻孺子歌,为纪念屈原在沧浪与渔父歌而建。千百年来,均州沧浪亭已成为沧浪文化之核心,成为沧浪文化之魂,成为沧浪文化之化身,成为均州人民祭奠中华人文始祖和治水英雄大禹的神圣殿堂,成为祭奠教育圣人孔子的神圣殿堂,成为祭奠爱国诗人屈原的神圣殿堂。千百年来,丹江口市人民把沧浪亭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至今。虽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水,使丹江口市人民的国宝沧浪亭永驻水中!但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却永远留存在丹江口市人民心中,这是丹江口市人民的沧浪情结。
  [参考文献]
  [1] 程勇.传承和发展沧浪文化[N].中国水利报,2016-6-30:7.
  [2] 季进.地景与想象:沧浪亭的空间诗学[J].文艺争鸣,2009(07):121-128.
  [3] 王学范.关于“沧浪水”的文化价值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26-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60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