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威信县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分析及防治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威信县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和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中,苗期缺锌症状较普遍,部分地块缺锌严重。为此,根据近几年来采集土样检测有效锌的含量状况,分析威信县缺锌地块的主要分布范围、面积及原因,并通过玉米施用鋅肥试验,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土壤;锌含量;防治措施;云南威信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5-0166-02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大量营养元素,也需要中微量元素。虽然作物对中微量元素需要量较少,但它们在作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是大量元素无法代替的.有些微量元素是植物体的构成元素,参与重要的生理生化反应,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锌属于微量元素,土壤中有效锌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锌主要构成酶,能参与叶绿素合成,促进光合作用,促进生长素合成;促进幼叶、茎端根系生长;锌与色氨酸合成酶和色胺代谢相关,对作物根系细胞膜、细胞结构的稳定性及功能完整性必不可少,有保护根表或根内细胞膜的作用,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2。土壤中缺锌时,作物叶片褪绿黄白化,叶片失绿,脉间变黄出现黄斑花叶,叶形显著变小,常发生在小叶,称为“小叶病”,植株生长缓慢、叶小、茎节间缩短,甚至节间生长完全停止B。威信县是玉米、水稻、马铃薯三大作物为主的粮食生产县。近年来,田间作物缺锌症状越来越严重,发生面积不断增加,给作物产量、农业增产增收构成极大威胁。为此,特对威信县境内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块选择在扎西镇大山村高寨小组姜登伦家责任田,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5°0438”、北纬27946'12",海拔I030m,土壤类型为紫色土发育而成的红沙土。该试验地块土壤pH值为8,含有机质13.3g/kg.全氮1.04g/kg、碱解氮313mg/kg、有效磷6.2mg/kg.缓效钾330mg/kg、速效钾41mg/kg有效锌0.75mg/kg。
  1.2土壤有效锌含量分析
  1.2.1土壤样品的采集。根据威信县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等级、作物种类、栽培管理方式和施肥水平划分采样单元,平均每个采样单元代表面积13.4hm2。具体采集方法为:在每个采样单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农户的同一地块(面积在667m2以上),按“S"法均匀布置5~7个采样点,将这些点所采样品均匀混合为1个样品,按照“四分法'取1kg样品装人塑料袋中贴上标签带回实验室,风干备用。2009-2011年共采集土样659个,其中旱地土570个,水稻土89个国。
  1.2.2土壤有效锌含量分析方法。土样有效锌的测定方法:用pH值为7.3的二乙三胺五乙酸一氯化钙一三乙醇胺(DTPA一CaCl2-TEA)缓冲溶液作为浸提剂,鳌合浸提出土壤中有效态锌。其中DTPA为鳌合剂;氯化钙能防止石灰性土壤中游离碳酸钙的溶解,避免因碳酸钙所包蔽的锌元素释放而产生的影响;三乙醇胺作为缓冲剂,能使溶液pH值维持在7.3左右,对碳酸钙溶解也有抑制作用。浸提液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中。
  1.3玉米施用锌肥试验
  供试玉米品种为扎单202。试验设4个处理,即处理1为用硫酸锌22.5kg/hm2作底肥施用;处理2为每0.5kg玉米种子用3g硫酸锌拌种;处理3为叶面喷施硫酸锌2次,其中苗期喷施浓度0.1%,拔节期喷施浓度0.2%;以不施锌为对照(CK)。小区面积133.34m2。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样品有效锌含量、缺锌耕地面积推算
  2.1.1土壤样品有效锌含量。在土壤样品检测结果中,酸性土壤338个,中性土及碱性土321个。土壤有效锌的含量范围是0.29~18.23mg/kg,根据国家对土壤微量元素分级标准进行划分,在酸性土壤中,有效锌含量很低(0.29~1.00mg/kg)的有21个;含量低(1.0~1.5mg/kg)的有42个;含量中等(1.51~3.00mg/kg)的有192个;含量高(3.01~4.90mg/kg)的有72个;含量极高(>4.9mg/kg)的有11个。中性及碱性土壤中,有效锌含量很低(<0.50mg/kg)的有1个;含量低(0.5~1.0mg/kg)的有22个;含量中等(1.01~1.99mgkg)的有103个;含量高(2.0~5.0mg/kg)的有177个;含量极高(>5.0mg/kg)的有18个。在所检测的土壤样品中,土壤有效锌含量极低的为22个,占3.34%;含量低的有64个,占9.7%;含量中等的有295个,占44.76%,含量高的有249个,占37.79%,含量极高的有29个,占4.4%。由此可以推算,威信县45009.7hm2耕地面积中,有5873.8hm2地块土壤有效锌含量偏低,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缺锌症状。
  2.1.2缺锌耕地面积推算.①主要种植作物缺锌的面积推算。在89个水稻土的检测中,有效锌含量低和极低的有27个,占30.34%,其中极低的有8个,占8.99%。可以推算,全县3466hm2水稻中,将会有1051.6hm2发生不同程度的缺锌症状,其中有311.6hm2会出现严重缺锌症状。在570个旱地土样中,有效锌含量低和极低的有57个,占10.0%,其中含量极低的有14个,占2.46%,含量中等的有255个,占44.7%,含量高的和极高的有258个,占45.3%。由此可以推算,全县22893hm2玉米种植中,将会有2289.3hm2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缺锌症状,其中563.2hm2会出现严重缺锌症状。在10562hm2马铃薯种植中,会有1056.2hm2发生不同程度的缺锌症状,其中259.8hm2会出现严重缺锌症状4。②缺锌地块的主要分布从土类上看,水稻土缺锌的比例比旱地土大,紫色土缺锌的比例大于其他土类;从土种上看,砂土田、牛血土田、红泥土、红砂土及砂土缺锌比例大于小黄泥土;从土壤酸碱性上看,酸性土壤缺锌的比例大于碱性土壤;从地域分布上看,扎西的大山、大河一片的紫色土分布区,高田乡的新华、马家一片牛血土分布区,双河乡的楠木、菜营的紫色土分布区,土壤有效锌含量低于其他片区。   2.2玉米施用锌肥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处理1玉米单产7314kg/hm2,比对照(6484.5kg/hm2)增加了829.5kg/hm2,增幅12.8%。處理2玉米单产6861kg/hm2,比对照增加376.5kg/hm2,增幅5.8%。处理3玉米单产7030.5kg/hm2,比对照增加546kg/hm2,增幅8.4%。由此可见,在缺锌的地块,将锌肥作基肥施用,作物增产效果最佳。
  3土壤缺锌原因分析
  成土母质不同所发育成的土壤含锌量不同。在威信县含锌量先天不足的土质有紫色土、砂岩石英岩发育的砂土、冲击型砂土。土壤pH值偏高导致缺锌,在pH值过高时,锌在土壤中容易形成难溶性氢氧化锌而使士壤中锌的有效性降低。磷肥用量的大幅度增加在土壤中易形成不溶性的磷酸三锌,使锌的有效性降低。而且锌、磷在被作物吸收的过程中有相互拒抗作用,故磷在土壤中的浓度增加时,易造成作物缺锌51。有机肥用量少,质量低。有机肥是锌回归土壤的唯一途径,而多年不施用有机肥的地块多,锌在土壤中只出不进造成土壤缺锌9。近年来大量偏施磷铵尿素等,使局部土壤pH值升高,影响锌的有效性间。在淹水条件下,大量施用未腐熟或半腐熟的有机肥,会加剧士壤缺锌。土壞温度低天气寒冷、潮湿等也会引起作物严重缺锌。
  4土壤缺锌的防治措施
  4.1补充锌肥
  在常年作物缺锌的地块,播种时在基肥中补充15.0~22.5kg/hm2硫酸锌混合施用”,一般2~3年施用1次。或在生产配方肥时,每1000kg配方肥中加入硫酸锌25~30kg8)。
  4.2浸种
  将选好的种子放人0.05%硫酸锌溶液中浸泡12~24h,再进行拌种;采用叶面喷施,幼苗硫酸锌浓度为0.1%,后期叶面喷施浓度为0.2%~0.3%,连续喷施2~3次,相隔时间为5~7d。
  4.3科学施用磷肥,避免拮抗
  磷一锌拮抗作用是影响锌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只有科学施肥才能消除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因磷肥的移动性差,磷肥采用穴施、条施等方式施用,可减少与投人的接触面积,既能提高磷肥利用率,又能有效降低磷与锌发生化学作用的几率,有利于发挥锌肥及土壤中锌的作用。另外,磷肥与农家肥混合施用效果更佳四。
  4.4多用腐熟的农家肥或种植绿肥,有效补锌
  腐熟的农家肥含有大量有机态锌,有效性好,肥效性长。增施农家肥,能满足作物生长对锌的需要,同时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使土壤中锌的有效释放。种植绿肥能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中锌的释放。
  4.5积极施用配方肥
  配方肥是根据土壤测试结果、作物需肥规律、肥料性质等确定的合理配方而生产的肥料,多种养分配比合理,针对性强,省工、省时、增效。
  5参考文献
  [1]张雷.大豆施用钴及硼、锌肥的增产效果[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1):40-41.
  [2]张富锁.锌在植物细胞原生质膜稳定性方面的作用[J].土壤学报,1993,30(10):38-39.
  [3]徐建民,李才生,毛善国,等锌对水稻幼苗生长及体内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877-878.
  [4]刘海萍.云南省测土配方施肥成为服务“三农"新亮点:云南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系列报道[J].云南农业,2008(6):35.
  [5]李二民.玉米缺锌的症状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24.
  [6]李富春,孔少华.玉米锌肥施用技术的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8):26.
  [7]秦基伟.玉米缺锌的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8(9):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92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