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京市江宁区水稻种植结构调整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回顾了南京市江宁区水稻种植结构历史,通过比较籼稻、粳稻的优、劣势,论证了扩种籼杂稻的可行性,明确了籼稻、粳稻的发展目标和可操作的技术思路,以期对科学调整水稻种植结构、维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种植结构调整;江苏南京;江宁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8-0036-02
   水稻是南京市江宁区的优势粮食作物,又是秋粮的重中之重。目前,水稻面积在2万hm2以上,产量9300kg/hm2左右,年总产量18.6万t左右,占全年粮食份额的70%以上。近年来,随着早熟晚粳面积的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夏熟麦油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实现全区周年粮油产量的提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突出绿色生产发展理念,逐步实现农业投入品零增长或减量化目标现就当地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做如下探析。
   1水稻种植结构历史
   1.1籼稻为主时期(1977-2000年)
   20世纪70年代后期,籼型杂交稻生产技术的成熟为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奠定了种源基础。南京市江宁区杂交稻推广始于1977年,当年推广面积约3000hm',占当年水稻面积的6%左右。随着杂交稻繁殖与制种技术和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的不断配套,面积逐年扩大。据统计,1985年全区籼稻(杂交稻)面积达3.5万hm2,粳稻面积为1.5万hm,籼粳比为7:3,为历史最高位。从1986年开始,随着盐粳二号、扬粳201、7038等中粳面积的扩大,籼粳比逐年下降。到2000年,全区籼杂稻面积仅为0.78万hm2,粳稻面积为2.4万hm2,籼粳比降至0.25:0.75,与1985年的籼粳比相比几乎颠倒。
   1.2粳稻为主时期(2001-2015年)
   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单一追求品质,加之处于种植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籼稻特别是杂交稻面积锐减。这种忽视粮油生产周年高产,靠增加农业投入品,不顾生态友好的种植模式不仅缺乏内生动力,而且不可持续。不论从农事季节的连续性方面考虑,还是从均衡食物营养方面考虑,增加口一些籼稻品种是科学可行的1-1。据调查,2001年全区籼粳比约为0.2:0.8,2015年籼粳比降至0.05:0.95。由此带来的季节滞后和风险增大前所未有。
   2籼粳水稻种植比较
   2000年后,尤其是2010年以来,晚粳面积逐年扩大,加之收獲期灾害性天气频发,导致水稻收获期延后,严重制约了夏季麦油的适期播栽。一方面,使麦油产量低而不稳,小麦产量仅4500kg/hm2左右,油菜籽产量也只有1950kg/hm2左右;另一方面,增加了冬季抛荒面积,造成麦油冬前温、光、水资源的浪费。
   2.1腾茬时间比较
   杂交籼稻常年腾茬时间在10月10日左右,近年来推广的杂交稻新品种Y两优、丰两优等也在10月15日左右,个别晚杂品种最迟在10月20日左右。籼粳稻腾茬时间相差1个月以上。适度种植杂交籼稻,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茬口衔接,而且有利于麦油在适播(栽)期内充分利用冬前温、光、水自然资源,有利于壮苗越冬,进而提高麦油产量水平。
   2.2资源投入比较
   2.2.1种子投入。以小麦为例,适播期小麦(10月底至11月15日)播种量150~225kg/hm2,而迟播小麦(11月16日至12月10日)播种量300~450kg/hm?,迟播播种量是适播的2倍,极大地浪费了种子资源。
   2.2.2化肥投人。据2015年水稻用肥量调查,粳稻纯N用量为300kg/hm2左右,杂交籼稻纯N用量仅为225kg/hm2左右,杂交籼稻纯N用量较晚粳减少75kg/hm2,减幅25%。另外,杂交籼稻用水次数较晚粳减少2次以上,这对丘陵缺水少肥地区是因地制宜的最佳选择。
   2.2.3农药投人。杂交籼稻生长期较晚粳稻缩短近1个月,在节约水肥的同时,农药使用次数也较晚粳少2次左右,这对减轻土壤、水体、作物及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积极意义,为发展绿色生产、实现农药零增长或减量化提供了有效途径3-4。
   2.3效益评估
   适度扩种杂交籼稻,既有利于农业投人品资源的高效利用,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又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的温、光、水资源,同时还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稻米的不同需求。
   2.3.1产量比较。以稻麦周年产量计算为例,据调查,前茬杂交籼稻产量为9375kg/hm2,后茬小麦产量为6000kg/hm?,合计年产量达15375kg/hm?;前茬晚粳稻产量为9750kg/hm2,后茬小麦产量4500kg/hm2,合计年产量为14250kg/hm2。前者比后者增产1125kg/hm2。
   2.3.2经济效益比较。根据粳稻、小麦产量,按国家收购价粳稻3.1元kg、籼稻2.7元/kg、小麦2.36元/kg计算,籼稻+小麦模式的产值为39472.5元hm2,粳稻+小麦模式的产值为40845.0元hm2,籼麦模式比粳麦模式产值减少1372.5元hm2。如果将籼麦模式增产节约的纯N、水、农药及人工计算在内,2种模式经济性相仿或籼麦模式略超粳麦模式。
   2.3.3生态效益比较。从粳麦模式和籼麦模式的生产实践不难看出,粳麦模式暴露出的问题是加剧了季节、劳力和机械矛盾,影响了冬前温、光、水等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农业投入品农药、化肥用量增加,加剧了生态环境修复的压力。而籼麦模式有利于季节、劳力和机械的合理使用,有利于麦油充分利用冬前的温、光、水资源,有利于节约氮、水资源,有利于农药零增长和减量化,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
   3水稻种植结构优化
   按照绿色、协调和谐、发展、共享的农业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进而促进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3.1主要目标
   建议安排杂交籼稻面积4000hm2,产量9375kg/hm2;中粳面积3000hm2,产量9375kg/hm2;晚粳面积1.3万hm2,产量9600kg/hm2。力争实现总产18t以上,籼杂稻、中粳、晚粳稻比例为0.20:0.15:0.65。
   3.2技术途径
   3.2.1品种选择。为使季节与生育期同步,兼顾前后茬的合理衔接,充分利用温、光、水等自然资源,使之达到季节、产量、效益和生态的最优化。一是适度扩大杂交粳稻面积,以Y两优和丰两优等品种为主,不仅有利于后茬麦油适期播栽,而且可合理解决季节、劳力和机械的矛盾,有利于周年粮食产量的稳定。二是积极引推中熟中粳,品种以南粳9108等为主,中粳品种高产高效栽培要特别注重穗粒重的协调,以满足其对温、光、水资源的最佳结合和利用,争取较高的穗重(结实率、千粒重两高),要避开高温扬花,力争高产优质。三是着重抓好早熟晚粳。通过调整水稻种植结构,该类型仍占水稻面积的65%。因此,抓好早熟晚粳高产高效栽培仍是水稻生产的重心。
   3.2.2合理群体起点。以品种最佳抽穗扬花期为依据,倒推最佳播种期,南京市江宁区籼杂稻、中粳稻、晚粳稻的最佳播种期分别为5月5-10日、15-20日、20-25日。中粳機插秧6月10日左右结束,插基本苗105万株/hm2左右;晚粳稻机插秧6月15日左右结束,插基本苗75万~90万株/hm2。杂交籼稻插基本苗60万~75万株/hm2,6月10日前结束栽插。3.2.3平稳基蘖动态。杂交籼稻合理叶蘖动态:移栽叶龄6.5叶,基本苗60万~75万株/hm2,等穗苗270万株/hm2,叶龄11.5叶,高峰苗375万株/hm2。叶龄13.5叶中粳稻基蘖动态:机插叶蘖3.5~4.0叶,基本苗97.5万株/hm2,等穗苗330万株/hm2,叶龄11叶,高峰苗420万株/hm2左右,叶龄13叶。晚粳稻叶龄动态:机插叶龄3.5~4.0叶,基本苗90万株/hm2左右,等穗苗315万株/hm2,叶龄11.5叶,高峰苗405万~420万株/hm2,叶龄13叶。
   3.2.4精确高效施肥。要实现目标产量,精确施肥,配方施肥,优化施肥法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目标产量,考虑品种需肥特性,结合土壤基础肥力和供水能力,参照多年生产实践,就杂交籼稻、中粳稻、晚粳稻施肥进行了精确计算,确保施肥优化和高效。杂交籼稻产量9750kg/hm?,施纯N240kg/hm?、P2Os60kg/hm2、K2O90kg/hm?;中粳稻产量9750kg/hm2,施纯N270kg/hm2、P2Os90kg/hm2、K20120kg/hm2;晚粳稻产量9750kg/hm2,施纯N270~300kg/hm2P20s90kg/hm2、K20120kg/hm2。在施肥方法上,一方面,推广肥水一体化,旋耕整地时浅水施肥;另一方面,重点在肥料最大效率期施肥,即粳稻的长粗肥(或促花肥)和保花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3.2.5培优群体质量。不论是杂交籼稻,还是粳稻,,培育优化群体质量是实现高产的关键所在。具体措施上,采取宽行窄株栽培,以保证最大程度地通风透光。杂交籼稻采取“促前、控中保后”栽培策略;粳稻采取“前期早先稳苗,中期控峰壮蘖,后期壮秆大穗"精确定量栽培策略,实现壮蘖、壮秆、孕大穗,适时控好高产架子,确保水稻抽穗前有适宜的干物质积累,有利于扩库强源,造就后期高光效、高积累能力的水稻群体,提高抽穗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力争最大叶面积指数7.5以上粒叶比0.6以上。
   3.2.6坚持绿色防控。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后,病虫害也将发生变化。为此,要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把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有机结合起来,把生物、物理、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有机结合起来。要始终坚持化学农药的低毒、低残留、高效防治,确保农药的零增长或减量化目标推进,确保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3.2.7探索籼杂机插。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因此,要积极探索籼型杂交稻机插秧的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由于杂交稻种子价格高,在塑盘育秧播量壮秧标准、盘根程度、机播叶龄等方面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尽快找到适合机插的杂交稻塑盘育秧的成熟配套技术,以服务南京市江宁区水稻品种结构调整。
   4参考文献
   [1]胡锋,张春平,兰陆寿,等.宣城市水稻种植结构与高产栽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1):11129-11131.
   [2]周祥.水稻种植结构与关键栽培技术初探[J].中国农业信息,2017(13):83.
   [3]胡锋.宣城市水稻种植结构与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
   [4]耿维.水稻种植结构与关键栽培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9,39(2):110.
   [5]赵剑群,俞琦英.浙江省2000年水稻品种种植结构分析及结构调整思考[J].中国稻米,2001(3):2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92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