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网络谣言具有匿名交互性、变异衍生性、集体参与性和双向影响性等特征。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时,存在政府公信力下降、预警机制不完善、权威信息缺位和协同治理机制缺乏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依法推进信息公开和完善谣言管控机制等有效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
  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政府应对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9)239-0094-02
  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发展势头下,网络谣言借由网络传播环境的自由迅捷,以有别于传统谣言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以交互性的传播方式活跃在网络社会。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不仅会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影响,危害网络舆情生态环境的稳定秩序,也会对整个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基于公共危机事件中谣言泛滥的社会现实,剖析网络谣言的基本特征和形成过程,探讨政府在网络谣言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1网络谣言的基本特征
  1.1匿名交互性是网络谣言的首要特征
  一方面,我国虽从2003年就已实施网吧实名制登记上网,但大部分网络用户仍在匿名制的“保护”之下,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具有匿名性;另一方面,网络谣言可以经网络用户跨越时间、空问在世界各个角落进行广泛地传播、分享、交流,使得网络谣言具有交互特性。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发展,以及与传统网络媒体的日益交融,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可通约性”愈来愈得到证实。
  1.2变异衍生性是网络谣言的内容特征
  网络谣言的变异衍生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网络谣言的文字变异。尼古拉斯·迪方佐等人的研究表明,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4种变异:平化;增添;锐化;同化。二是网络谣言的形式变异。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不仅文字内容发生变异,其也会发生增加配图、曝光视频等更具象、更具说服力的内容。这使得网络谣言的形式发生变异。三是网络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易衍生出其他谣言或不实信息,形成次生谣言事件。
  1.3集体参与性是网络谣言的主体特征
  网络谣言的集体参与性是指大多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谣言不是单个网民所为而是网络集体创造的结果。网络用户的广泛参与使得网民能够迅速集结,形成临时“围观”集体,极易在猎奇心理、从众心理等的影响下,陷入群体非理性的旋涡中。这种集体参与性在网络谣言事件中更加凸显。勒庞、罗素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集体的狂欢”,并在其中享受着“被禁止的快乐”。宴会的主持者负责制造并传播谣言,宴会的积极享受者热衷传播并改编谣言,宴会的多数者则负责倾听和附和。经过不同人们之问信息的交流、碰撞,观点更加趋于一致,或更加极端,呈现出一种群体极化的现象。谣言使网民个体的情绪、态度得到释放的同时,也使得谣言的传播具有集群性的特征。
  2政府应对存在的问题
  2.1公信力下降
  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复杂尖锐突出性以及网络发展迅速与网络管理滞后之问的不平衡性是政府公信力下降最主要与最直接的原因。一方面,我国处于社会改革进行时,利益格局深度调整,各种利益矛盾凸显导致社会整体信任度下降。另一方面,互联网环境下,社会愈加开放,民众主体意识增强。著名的谣言研究者卡普费雷曾经说过,“当公众对一切都无法相信的时候那么他们就会相信一切”。由于公众对政府缺乏信任,当网络谣言爆发时,如果政府不能及时正确处理,极易陷入“塔西陀陷阱”,出现“信谣不信官”的尴尬局面,使得网络谣言扰乱网络舆情环境。
  2.2预警机制不完善
  首先,缺乏正確的防范意识使得网络谣言良性预警机制的建立失去先机优势。谣言防范意识单薄、对谣言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风险性估计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谣言的生长。其次,网络谣言的监控主要通过舆情预警监控机制来实现,缺乏自成体系的谣言监控系统。有效的谣言监测技术难以得到实质上的改进,专门的谣言预警机制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系统建立。最后,由于互联网信息生产成本低、门槛低,具有超量过载、更新过快、形式多样特征的互联网信息使得谣言的辨别难度加大、谣言的生存空问拓宽,谣言的发酵时问延长。这使得谣言监测预警难度加大。
  2.3权威信息缺位
  网络谣言的产生根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信息的真空地带造就各类凭空捏造、毫无事实根据的网络谣言。由于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不完善,信息公开审批程序繁琐使得权威信息通常滞后,致使信息真空地带的出现,这给网络谣言留有广阔的生存空问。另一方面,权威机构的发声失败滋生各类半真半假、亦真亦假的网络谣言。当官方公布的信息不能得到民众认可且事件并未完全清晰而网民又有对信息强烈的渴求时,极易出现基于事件以及官方公布的信息而滋生的各种“合理想象或推论”“以偏概全”“夸大事实”等类型的网络谣言。
  3政府有效应对的策略
  3.1提高政府公信力
  公信力最初是大众传播学领域一个重要的概念,之后西方社会契约论思想家将其引入政治学领域,与政府相联系,意在从政府与公众是一种公共信任委托代理关系的层面推导出政府的起源。之后,“政府公信力”这一概念被政府系统论、政治文化说等理论派系引入并发扬。政府公信力主要体现在情感和态度层面,其本质是政治信任与认同。要积极提升政府的网络治理能力和公职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公职人员的媒介素养和网络从政能力建设,特别是提高对网络谣言和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应对能力、提高网络话语信息传达能力和与网民即时有效沟通的能力,进而提高政府的网络治理能力。不仅如此,还要加强政府的反腐倡廉建设,“正人先正己”,重建官民信任。
  3.2依法推进信息公开
  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于1947年总结出关于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谣言风险传播的公式显示,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同等重要且对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事件的重要性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力消除暧昧信息,增加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也即是说信息公开的核心在于建立“回应型”政府,不是“冲击回应”模式下的被动机制,而是主动、有效地回应公众诉求的积极回应机制。政府应熟悉各类网络热点信息载体,实时把握网络舆情信息动态和可能的走向,并在面对网络的质疑与猜测时,能够迅速准确回应公众质疑,减少谣言信息泛滥的可能性与途径。这不仅需要政府特别是事件相关的地方政府具有快捷准确的舆情收集研判能力,更需政府能够准确掌握民生脉搏,找准公众真正关注、关心的问题,加强信息回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完善谣言管控机制
  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网络谣言泛滥这一社会现象并初步建立了对网络谣言进行预警、应对的一整套网络谣言管控机制。总体而言,网络谣言泛滥现象有所缓解,但其仍然活跃在多个网络平台,对公众的社会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网络谣言管控机制来压缩网络谣言的话语空问,净化网络环境。要建立独立的网络谣言监测系统。对网络谣言的监测主要是通过网络舆情检测系统展开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目前我国已初具规模的一套舆情信息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大事件的信息监测、事态走向分析、危机处理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从网络谣言监测层面来说,还存在信息收集过杂缺乏针对性,对热点信息不敏感缺乏分析性、反应性、缺乏对事件后续信息的持续跟踪等问题。因此,仅仅依靠舆情监测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对网络谣言信息的处理。这就需要建立独立的网络谣言信息监测系统,重点监测各大网络媒体关注度极高和转发极快的现实事件,并及时分析其存在谣言的可能性,掌握其谣言成分,并结合其现实危害,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施。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建立与网络谣言监测系统相对应的辅助系统,做好相关决策和建立相应的谣言处理机制和谣言应对方法库,为与谣言长期斗争做准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98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