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没有了中学时的学习压力,大学生活应该是很轻松自在的,但很多大学生却被人际弄得焦头烂额。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从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真心朋友的建立原则、亲密恋人关系的建立原则4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关系  措施
  中图分类号: C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b)-0240-02
  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会需要面临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很多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方面。所以,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业与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人际关系较差的话也会对学生的生活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容易受挫并产生沮丧心理,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所以,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进行研究和分析很有必要,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障碍,从而探寻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1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1.1 师生关系较为疏离
  受到大学教学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大学大多是流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上完课便算是完成了任务,缺乏与学生之间课后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师生之间欠缺良好的互动与情感的交流。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刚从高中迈入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产生了较大的改变,会有一些难以适应。高中阶段学业压力较大,受到较多的压抑和限制,而到了大学之后便觉得解脱和自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逃课的现象十分常见,和各个任课老师之间很少有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教师不够主动,学生更是缺乏积极,导致现今大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一定的距离感,师生关系显得较为疏远和冷漠。
  1.2 同学关系存在较多矛盾和问题
  大学生普遍比较开放和热情,交往范围较之中学阶段也有所扩大,同学与朋友不再局限于班级,而更多地与校内的其他班级学生之间认识与交往,交朋友也不再局限于同性,还包括异性之间的交往。很多大学生已经能够意识到人际关系对其情感与生活的重要意义,也不想自我封闭在狭隘的人际圈子中,希望能够与外界和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然而在实践中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与差异,导致学生在认知与情感方面出现偏差,再加上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导致学生之间的交往会与理想状态相差甚远。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又对他人太过苛刻;希望得到尊重,又存在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希望他人真诚善良,自身又有虚伪与功利;希望获得关怀照顾,又存在自私麻木的心理;渴望正直与平等,又缺乏原则和标准。人际交往在多种矛盾的作用下会产生诸多的问题和麻烦,导致学生人际交往虽然广泛但不够深入,容易在心理上感到孤单。
  1.3 朋友关系中缺乏真诚与真心
  大学生在朋友关系处理方面也会遇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朋友是基于共同的兴趣与爱好等共性方面因素,通过多次交往与了解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关系。在大学生的朋友关系中,受到闭锁心理、自卑以及骄傲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朋友交往中不能够打开心扉,做到坦诚相待,导致朋友之间缺乏真心与真诚。这也是现今很多学生会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也是带来最大困扰与麻烦的方面。即便是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朋友关系,朋友之间也不能够进行真情实意的情感交流,一些内心真实的感受与情感不敢表露出和朋友分享,导致朋友之间的关系产生较多的隔阂。除此之外,由于很多大学生在交朋友的过程中,对待朋友有些随意,有的言行举止不恰当,有的太过偏激和固执,有的过于自我和自私,导致朋友关系不够亲密友好。
  1.4 恋爱关系的不稳定与盲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两性相吸是人类学习的产物,也是受其社会地位和影响而产生的。大学生正是处于恋爱的时期,心理与生理也渐趋成熟和完善,性心理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思维以及人格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对恋爱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很渴望能够获得一个理想的恋人,从而步入“两性相恋期”。然而很多大学生自身个性与性格方面存在缺陷,以及未来的不稳定性,对两性的认识与理解不足,导致恋人关系在维系的过程中会遇到阻碍,恋人关系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很多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投入过多的精力与时间,也会导致其与其他的朋友和同学渐渐疏远,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分析
  2.1 自卑心理
  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产生于学生自我的否定以及消极的暗示。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因素导致:自身存在某种缺陷不如别人;好胜心过强而遭遇困境;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受到挫折,出现负面消极的情绪;对自身能力以及条件的不满意而产生的负面心理暗示以及消极态度等。除此之外,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大因素。家庭条件的好坏、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对孩子的教育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性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2.2 自傲心理
  自傲與自信有着一定的区别,是超出正常限度的过分自信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自我暗示心理。自傲的人通常表现为自视过高、眼高手低、看低他人等,不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呵护与关爱会让他们养成了自我和自傲的性格,会有“唯我独尊”的自我心理。具体表现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会显得自命不凡,过分地吹嘘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意见,我行我素,不能顾虑和照顾他人的感受,在与他人相处时显得高人一等,看低他人,容易让人感到不适和伤害,最终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产生隔阂而被孤立。
  2.3 自私心理   很多学生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中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与需求,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与照顾。在语言交流与生活互动中缺乏对他人感受的体谅,在无意间会对别人造成不便和打扰。大学生活对学生的集体精神与团结意识有着较高的要求,同学之间应当彼此谅解和包容,互助互利,关爱他人。但是部分学生自私自利,自我主义过重,一切为了自身利益,这种自私心理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利的影响,使其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中。
  2.4 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指的是个人的欲望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从而产生的对他人的一种不服气、嫉妒的心理。通常是在竞争的环境中,主要是由于自身的欠缺和不足,而他人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自身难以匹敌的特质而激发的一种消极不良的心理。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着竞争与比赛,面对形形色色更加优秀的同学或朋友,很多学生会无形中产生一些嫉妒的情绪和心理。嫉妒心理是阻碍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交往范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交往欲望和积极性,破坏原有的人际关系,甚至会造成性格的扭曲,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
  3  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措施
  3.1 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步入大学生活后,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的环境与生活,融入大学的教学方式,主动去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与此同时还要能够克服厌学的负面情绪和浮躁心理,激发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除此之外,还应当消除与教师沟通时胆怯和害羞的心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主动与教师沟通,寻求意见和帮助,让教师有了解学生的机会。教师也应当多给予学生关怀与理解,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后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联系与互动,从而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3.2 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大多是在某种心理倾向与某种方法原则作用下,来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在心理和感官上建立对别人的印象,将某些特征和看法施加到特定的人身上。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应当努力克服认知障碍对自身心理的作用,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构建和完善。学生自身应当做到内外兼修,形成自我良好的形象与品质,既包括外在形象还包括内在品质与修养,促进人格魅力的提升,才能够对身边的人产生吸引,收获他人的好感和信赖,促进人际吸引能力的提高。
  3.3 真心朋友的建立原則
  结合心理学的知识来看,每个人都是自我主义者,所有人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接纳、信赖与喜爱。心理学家阿伦森通过实验证明,人际关系的核心是人和人彼此的重视、支持以及相互喜爱。当他人真心对待自己时,自己也倾向于接纳他人,并努力构建良好的关系。
  3.4 亲密恋人关系的建立原则
  在恋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妥善地解决各种心理方面的矛盾,进而构建亲密的恋人关系。首先,需要处理好恋爱关系中的主次矛盾。恋爱关系并非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应当协调好恋爱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充实和完善自己,适当地将时间和精力分配给学习,为了以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恋爱而荒废学业。除此之外,还应当协调好恋人关系与其他关系之间的矛盾,不能因为恋爱而忽略了其他人际关系的培养与维系。在恋爱关系中要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太过盲目,及时调节自我的欲望与冲动,遵守恋爱的行为道德等,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处理恋爱中的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投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今高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任务。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人际关系有着一定的需求,人际关系是其未来社会生活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该文简要分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阐述了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的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霞.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自我调节[J].科技信息,2013(20):235-236.
  [2] 丁昕.大学生人际关系养成的主观因素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20):193-194.
  [3] 徐丽丽,赵见伟.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7(14):202-2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3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