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因此如何對土壤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已经成为当前相关人员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该文就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展开了细致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造成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原因,接着结合具体污染原因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探讨了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技术,希望通过该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污染土壤的防护工作。
  关键词:土壤污染;防治;化学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土壤指的是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环境和养分的疏松土层。众所周知,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土壤,换句话说保护土壤就是保护国家安全,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18年我国约有300个以上的区域合计590万公顷的土壤受到了较严重程度的污染,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对人类的居住安全和饮食环境形成巨大威胁。在此形势下,我国环保相关部门开始对土壤污染防治进行大力探索和研究,在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当前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
  1 我国造成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原因
  1.1 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特点
  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将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污染物随意遗弃到土壤中所导致的土壤质量恶化。相对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其他污染来说,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滞后性和不可逆性。从视觉感观上讲,土壤污染的污染源通常在地表以下,如果不经过专业的土壤样品检测试验,土壤污染很难被人们所察觉,因此土壤污染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另外,土壤的可移动性极低,污染源一旦进入土壤内部就很难被稀释或者发生扩散,污染物质在土壤中会进行长年累月的累积,最终导致污染物超标形成严重污染。第三,土壤污染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土壤形成污染后不单单破坏了土壤的质量和结构,污染源还会不断向下渗透污染到地下水体,地下水是人类进行灌溉和饮用的主要水源,因此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污染影响的滞后性。最后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性,与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不同,土壤中有机物质产生的污染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几百年才能完全降解,我们也可以说土壤污染在短期内很难得以恢复,即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性。通过对以上土壤污染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旦土体发生污染,我们很难仅通过切断污染源使土壤质量得到恢复,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往往需要进行土壤更换或者土壤冲洗,总结来说,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
  1.2 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1.2.1 人为原因
  第一,人类对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合理性,在实施土地开发时,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完善的管理,使大量土地受到了污染和破坏。另外传统粗犷的农业生产方式、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都导致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形成土壤污染。
  第二,人口压力原因。我国土地资源有限而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率极低,因此不得不想方设法在有限的资源上获取最多的利益。让人们用较低的收益去换取对土地的保护,目前还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1.2.2 法律原因
  现阶段我国对于土壤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宪法》、《刑法》、《农业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土壤保护有一定的整理,但是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专业、系统地对土壤保护以及土壤防治做出相应的规定。
  首先,以上法律法规中只涉及土壤保护的必要性和原则性规定,但是没有对具体事项和数据进行规范,象对于农业生产中的土壤保护问题,《农业法》以及《土地管理法》都有所提及,也制定了相关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条例约束,导致在实际农业生产操作中实现起来相当困难。其次,多数法律法规都侧重于某一项土壤污染眼的防治和修复,但是对于土壤生态系统整体性的保护却有所忽视,象《加强重点道路干线、旅游景区废弃物管理的若干意见》仅强调了交通干线和旅游景区的垃圾污染防治,而对于其他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现象却成效甚微。最后,法律法规中对于土壤污染的预防规定和预防措施并不明显,而是更侧重于事后处理和修复,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1.2.3 认识原因
  人们对于土壤环境保护还缺乏一定的认识。首先,人们对土壤所具备的特性了解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对土壤过分开发利用的危害性。其次,在人们的意识中土壤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较弱的私有性,所以很少有人愿意损失自身的利益去换取公众的利益。第三,对土壤的利用价值认识不正确,人们往往将土地的经济利用价值和功能利用价值摆在第一位,而对土壤的生命支撑价值有所忽略,不能正确认识到土壤更深层次更重要的价值。最后,人们没有深刻认识到土壤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没有充分意识到土壤污染对人类自身产生的危害影响。
  2 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技术
  2.1 物理修复技术
  2.1.1 固化稳定修复技术
  这是一种向土壤中投入一定量的固化剂或者稳定剂的修复方法,投入的固化剂或者稳定剂与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充分结合,在一定环境作用下发生理化反应,进而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降低土壤的污染度。这种固化稳定修复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在短时期内快速改善土壤的污染情况,但是它同样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即这种改善只是在一定时间内缓解了土壤的污染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的污染物会进行二次释放,因此这种修复技术缺乏长久性。
  2.1.2 换土技术
  顾名思义,换土技术就是向被污染的土壤中加入新土,降低单位体积内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土壤污染的危害程度。这种方法的本质是起到了对污染物的稀释作用,通常适用于土壤深厚受污染程度较轻的情况。
  2.2 化学修复技术
  2.2.1 土壤淋洗技术
  使用淋洗液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淋洗,淋洗后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会从固体土壤中转移至液体洗液中,再使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将土壤中含有污染物的液体进行抽取,达到减少土壤污染源,修复土壤的目的。这种方法虽然修复较为彻底,但是工作量极大,且修复成本极高,另外淋洗液作为一种化学物质,同样会影响土壤的原有结构,降低土壤的肥力。
  2.2.2 改良剂改性修复技术
  这种技术指的是向土壤中投入一定比例的改良剂,改良剂与土壤中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能够有效吸附一些有害物质,达到提升土壤质量的目的。当前改良剂改性修复技术还处于初级试验阶段,其对土壤修复的有效性以及长远性还有待观察。
  2.3 生物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指的是在土壤中种植或者饲养一些具有顽强生命力以及降解能力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这些动植物的不断新陈代谢,逐步改善土壤的结构形态,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相对以上物理、化学修复技术来说,生物修复技术更加经济安全,同时不会对土壤产生二次伤害,近年来已经得到相关人员的广泛重视,有望在未来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上施以广泛应用。
  3 结语
  总结来说,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环保部门对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结合土壤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合理、经济、有效的治理改良方案,以达到彻底解决土壤污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亚远.土壤环境安全及其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7):37-38.
  [2]易芳,龙斌,王涛.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3):26-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17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