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卓越计划”的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研究 芦光新 李宗仁 孙海群 温小成

  摘  要: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为了构建“卓越计划”的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分析实践课程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之间的相关内容,通过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拓展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了实践教学的形式、运行模式以及过程管理的模式,为探索实现草业科学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草业科学  “卓越计划”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c)-0099-03
  草业科学是以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植物、动物以及草畜结合,并且将草产品和畜产品进行加工经营,获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产业[1]。从畜牧学科分离出来的草原学,随着对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不断认识和研究,发展为基于草地农业系统理论的草业科学学科[2-3]。因此,发展草业科学高等教育,培养从事草地资源与保护的专业人才,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使命。
  2012年笔者学院被青海省教育厅和教育部批准为“卓越草原师”培养教育试点单位。跻身于全国草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但因地处西北,基础设施和信息相对落后,随着学科和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逐步呈现出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及社会需求不够匹配的现象。青藏高原草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需要大批的草业科學方面的专门人才,呼唤我们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卓越草原师”人才。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形式,是最贴近生产的关键教学环节[4-5],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6]。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和首要任务,是全球教育政策的共同价值取向,是国际社会倡导的共同教育目标”。因此,基于“卓越计划”理念,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形势下草业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对于提高草业科学专业的内涵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并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卓越计划”的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1.1 分析实践教学课程的性质,进行培养方案的调整
  教学模式方面,确定采用3+1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草原师(3年为在校学习理论课程,累计1年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植物生长季节的情况,可将实习方式一致的相关课程的实习时间进行调整。
  1.2 分析课程关联性,整合相关内容
  草业科学专业在野外实习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课程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属于专业基础课(平台课),包括普通生态学、植物学和土壤学等3门课程,第二类属于专业核心课,包括草地资源学、草地培育学、草地保护学、牧草栽培学。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植物(生物因素)和土壤(非生物因素)的基本特征为切入点,最后融合为分析和探索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为实践教学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主要进行草地规划、草地生产力评估、草地等级评价、草地利用方式分析、草地有害生物防控等专业课程内容的实习。这些课程的设置既相对独立,又融成一体。从实践教学的安排和现有条件,可以考虑将相关课程组建课程群,科学地整合相关的实习内容,实现课程的联合与协同,并把“综合”的理念贯穿在实习的整个过程中。
  植物学课程是学习草业科学专业的基础,植物学实习的主要内容是草地植物调查、植物鉴定与标本的制作等,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在草地保护学课程的实习过程中,采集草原有害昆虫(蝗虫和毛虫)、啮齿动物(属兔、鼢鼠、旱獭和田鼠)及牧草病害(主要为真菌病害)的标本,进行标本制作与鉴定等内容,同时要进行草地有害生物的种类、数量、危害程度的调查。这两门课程涉及草地植物、动物、微生物,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从实习的内容和方式上,可以把这2门课程的实习集中在一个时间段进行实习,通过对不同生物种类详细地认知、全面系统地训练与比较,可更好地掌握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调查技术与分析方法,同时为生态学课程中生物因素的调查奠定基础。在非生物因素的调查中,在土壤学课程中可以开设土壤结构特征、土壤剖面分析、草原土壤类型分布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等内容,着力分析非生物因素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植被形成和土壤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在生态学课程实习时,在前面课程实习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层次理解土壤、植被及其他生物类群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实习方式可以将不同课程的内容互补,协同推进,提高实习效率。
  在草地资源学与草地培育学课程的实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实习基地的自然情况进行开展相关的实习内容,根据不同草地类型(灌丛、草甸和草原)设置调查样地,记录调查地点的经纬度、草地类型、海拔、地形(坡地、滩地)、退化程度、放牧情况、草地利用状况、围栏等信息,进行草地群落结构的分析,以草地群落结构的数据,分析草地的载畜量、评价草地的等级,划分草地的退化程度,提出草地管理与退化草地培育的措施与建议。同时结合3S技术和无人机技术,进行草地调查和制作草地资源分布图;两门课程的实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掌握不同草地的监测和评价技术,学会草地放牧利用与管理方面的技能,最后完成当地草地畜牧业生产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等。综上所述,通过相关课程指导教师间的相互沟通,实现教学实习内容的整合。这样既可节约时间,提高实习效率,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动手能力。
  2  教学实践的形式与设计
  2.1 实践教学内容的拓展
  在上述相关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拓展。如:采用“项目式”教学的方法,将实践教学过程中获取的数据资料,加以整理和统计分析,结合当地气象数据,深入分析草地的成因,进一步认知草地退化演替进程中植物、放牧家畜及环境间的互作与因果关系,通过强化项目的综合性及系统性设计,在验证基本现象的同时,加深对草地生态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实现实践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相关课程的指导教师共同设计研究型“小课题”,也可以是自设项目,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如贴近生产的项目“人工草地的种植”“草地的围栏封育对草地的影响”“草地畜牧业生产系统调查与优化设计”等较宏观的选题。要求学生在几门课程实习的过程中進行调查访问和有效信息数据的收集,经过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充分准备和不断讨论,综合应用所学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较高质量的实习报告。提高学生从发现问题、应用已有知识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2.3 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模式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对于草业科学专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全学程的学习过程中,力求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体系以及各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与互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针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论文以及创新创业训练的整个实践过程,形成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单向到多向、层次分明的学习过程。
  在低年级主要进行认知训练,通过感性认识,认知草地环境(草地景观、草地类型、草地植物、草地有害生物、草地微生物),进一步熟悉草地生态环境,感知草地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土壤学、植物分类学、草地生态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掌握土壤分析、植物分类基本技术、草地样方调查等基本技术。在高年级通过草业科学专业课程群综合实习,掌握天然草地资源调查、草地管理技术和保护技术,同时掌握人工草地建植、牧草栽培、育种技术,通过参与企业实习,了解天然草地生态保护和饲草料加工、贮藏以及家畜养殖技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3  综合教学实习的过程管理模式
  3.1 实习前的准备与组织
  实习前,汇总各课程的实习任务与内容,组织野外教学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实习计划的讨论,有效衔接或整合设计相互关联课程之间的内容,完善实习方案,落实实习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根据实习的整体安排,讨论实习时间、路线选择及实习内容。召开常规的实习动员大会,下达实践教学的任务和要求,组织学生自行编制实习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实习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书、实习基地的植物名录、草地啮齿动物和昆虫图谱等实习参考资料,分发实习工具等。
  3.2 综合教学实习过程的管理
  在到达实习基地后,联系企业的技术人员介绍实习基地的历史背景和当地的民俗民情以及草地畜牧业生产状况、草地畜牧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存在的问题等,强调野外实习期间的安全注意事项。在每个实习项目外出前进行室内培训,指导老师简要讲授实习内容,让学生明晰相应的实习目标和基本思路,学生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共同完成观测记录、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全部工作。
  3.3 综合教学实习的总结与拓展
  在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还要根据相关课程的关联性,举办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专题讲授,可以开展植物群落调查、标本制作与鉴定、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整个过程按不同小组的进展和实习内容掌握的程度,进行答疑和专题辅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结合野外实际,对已经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合理推断与分析,将不同课程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知识得以巩固和系统化。利用空闲或雨天等时间,组织相关老师从不同课程交叉的角度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讲授如藏区草原文化专题等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结语
  草业科学专业实践课程很大程度上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是学生从学校向企业和科研岗位过渡的桥梁。在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等教学的理念。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反复讨论和分析,今后,继续依托稳定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实习内容,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的模式,为实现草业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任继周.草业大辞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任继周,侯扶江.草业科学框架纲要[J].草业学报,2004,13(4):1-6.
  [3] 侯向阳.我国草牧业发展理论及科技支撑重点[J].草业科学,2015,32(5):823-827.
  [4] 周立业,朱铁霞,张永亮.草地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草业科学,2013,30(2):310-313.
  [5] 周寿荣,干友民,张新全.美国高校成功的经验与我国高校改革和草学发展[J].草业科学,2011,28(10):1878-1881.
  [6] 赵亮.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改革实践与成效[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1):9163-91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41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