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西省藜蒿标准化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藜蒿原属于野生植物,自人工种植以来,种植规模不断增加,给当地种植农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总结了江西省藜蒿标准化栽培技术,包括产地要求、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扦插、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储运等方面内容,以期提升江西省藜蒿标准化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关键词    藜蒿;标准化;栽培技术;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    S63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8-0052-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藜蒿,学名狭叶艾,又名芦蒿、水蒿、青艾等,属于一种野生植物,一般生长在湖泊草滩岸边附近。江西省盛产藜蒿,尤以环鄱阳湖沿岸分布最多,目前以人工种植为主。藜蒿可药食兼用,深受消费者喜爱,人工栽培的藜蒿1年种植可以多年受用,特别是春、秋2季可以批量供应[1-2]。目前,有关藜蒿繁殖、栽培、病虫害防治、储藏保鲜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多[3-9],但是结合江西省生产实际,系统提出藜蒿标准化栽培技术的较少。现将江西省藜蒿标准化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产地要求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透水能力强的砂壤或轻黏壤田块栽培,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NY/T 5010—2016)要求。保护设施应选择具有保温作用的塑料大棚、中棚。
  2    品种选择
  主要选择昆明大叶白藜蒿、南京大叶青藜蒿或本地驯化品种。
  3    整地施肥
  栽植前,全田撒施腐熟农家肥30 t/hm2、优质复合肥1 125 kg/hm2,土壤深翻20 cm以上,做成宽1.5~2.0 m、高20 cm的畦,整细耙平。
  4    扦插
  每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藜蒿留种田中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半木质化茎杆,除去顶端嫩梢,剪切成15~20 cm长的扦插条备用。扦插时,按株行距10 cm×10 cm的规格,将剪好的扦插条生长点朝上斜插入泥土中,深度为插条的2/3左右。扦插后压实土壤,浇透水,并保持土壤湿度,有条件的可覆盖遮阳网降温保湿,插条生根后撤除遮阳网,植株封行前及时清除杂草。
  5    大田管理
  5.1    温度管理
  11月中下旬,当气温降至10 ℃时扣上棚膜,并在扣膜前砍去地上部植株,清除田间枯茎残叶。保持棚内温度18~25 ℃,如膜内温度超过30 ℃,揭开膜的两头通风降温排湿。翌年3月中旬以后气温上升时,及时揭除棚膜。
  5.2    养分管理
  扣棚后当嫩芽长至3~4 cm时,追施优质复合肥375 kg/hm2或尿素225 kg/hm2、钾肥150 kg/hm2,施肥方式可采用兑水浇施或行间撒施,撒施后浇透水,肥料使用应符合《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 496—2010)的规定。以后每采收1次,同量追肥1次。
  5.3    水分管理
  扦插后3~4 d灌1次透水,发芽后酌量减少水分供应,扣棚后每次追肥时适当灌水,保持土壤湿润,大雨后应及时清沟排水。灌溉水质量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的要求。
  6    病虫害防治
  藜蒿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白粉病、菌核病、灰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小地老虎、蝼蛄、菊瘿蚊、烟粉虱、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大田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6.1    农业防治
  选择长势旺盛、茎杆健壮、无病虫害的田块作留种田。及时清园,注意清除病株残叶及田间杂草,减少病虫源。合理轮作栽培,科学管肥管水,实施健身栽培。
  6.2    物理防治
  一是用25目的防虫网覆盖,防止害虫进入。二是用25 cm×20 cm的纸板涂上黄漆,上涂一层机油,悬挂于植株上方,诱杀蚜虫,纸板设置密度750~900块/hm2。三是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可以采用性诱剂诱杀。
  6.3    生物防治
  可选择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防治夜蛾类害虫;释放天敌丽蚜小蜂、海氏浆角蚜小蜂防治烟粉虱等。
  6.4    化学防治
  控制病虫害使用的农药严格按《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 1276—200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1—2000)执行,控制施药量,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①根腐病:选用戊唑醇或甲基托布津喷淋根茎部防治。②霜霉病:选用普力克或雷多米尔防治。③菌核病、灰霉病:选用农利灵或扑海因防治。④白粉病:选用阿米西达或三唑酮防治。⑤地下害虫:用米乐尔或辛硫磷均匀撒施后翻耕。⑥蚜虫:选用吡蚜酮、噻虫嗪、吡虫啉防治。⑦红蜘蛛:选用噻螨酮或氟虫脲防治。⑧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玉米螟、棉铃虫:选用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虱螨脲、虫酰肼交替防治。⑨菊瘿蚊、烟粉虱:选用阿维·啶虫脒或阿克泰或联苯菊酯防治。
  7    采收与储运
  7.1    采收
  当藜蒿嫩株长到20~30 cm、顶端心叶尚未散开、茎杆未木质化、颜色呈白绿色时及时采收。收割时沿地表以上1~2 cm处用镰刀割取地上部分,摘去老叶,仅留上部少数新叶,剪去底部木质化部分,稍软化后可上市。藜蒿栽种后可采收3次,每次间隔时间在45 d左右。
  7.2    储运
  藜蒿储运可以参照《藜蒿》(DB36/T396—2018)执行。
  8    参考文献
  [1] 杨振国,杨艺青.江西藜蒿小史[J].农业考古,1996(1):193-195.
  [2] 赖芳兰,邹桂花.鄱阳湖藜蒿的特性及繁殖方法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20(2):247-251.
  [3] 王健全,曾纪逢,谢慧琴,等.藜蒿的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8(13):48.
  [4] 韩群营,汤长征,徐波.藜蒿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综合防控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7(8):18-19.
  [5] 杨望明,彭传文,张凤英.藜蒿无公害栽培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05(4):13-14.
  [6] 龚世伟,孙伟,李茂年.蔡甸藜蒿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0(14):69-70.
  [7] 何永梅,李建国.藜蒿人工高效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0(4):28-29.
  [8] 何永梅.藜蒿主要病虫害防治要点[J].农药市场信息,2009(24):43.
  [9] 李冬生,康旭.藜蒿的保鮮贮藏[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4):138-1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43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