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潜山市水稻育插秧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水稻是潜山市重要农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对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总结潜山市水稻育插秧技术,包括工厂化育秧技术及水稻插秧技术,以为当地水稻种植者提供参考。
  关鍵词    水稻;工厂化育秧;插秧技术;安徽潜山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8-0038-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潜山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温和多雨,雨量充沛,地形地貌分布较为丰富,非常适合种植水稻。潜山市是国家优质大米的生产基地和国家粮食的示范基地。为了更好地发展水稻生产,该市转变传统的手工生产为机械化生产,目前拥有收割机1 500多台,总功率逾40万kW。为此,笔者对潜山市工厂化育秧及插秧技术进行了总结。
  1    工厂化育秧技术
  1.1    播前准备
  1.1.1    育秧前准备。一是种子处理。在播种前,要对其进行药物浸泡消毒。二是育苗场所准备。大棚的材质多为热镀锌铸铁管、塑料复合管以及无滴薄膜,配套具有通风功能的装置。对于大棚制作的大小应该因地制宜,一般长度为3.2 m左右,宽度为8 m左右,大棚内部要放置一些灌溉设备,以利于后期管理。
  1.1.2    营养土准备。选择富含营养物质,不含杂草的黏性土壤,然后加入一些农家肥、有机化肥、营养剂等,农家肥应按照农家肥∶土=1∶6的比例混合,营养剂与土的比例应为1∶100。
  1.1.3    种子选择。种子要精心挑选,且每粒种子都要经过严格的72 h药物浸泡,然后捞出种子晾干后才可播种。
  1.2    精量播种
  1.2.1    播种时间。潜山市播种时间一般在5月22日、23日,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
  1.2.2    精量播种。使用播种机铺土、洒水、播种及填土。填土时要注意将土覆盖到合适高度,太浅容易出苗,太深则容易导致秧苗生长受阻。洒水要轻,每孔播3、4粒左右,之后将秧盘放置于空气流通、光照充足的地方,以便秧苗生长。
  1.3    大棚管理
  1.3.1    灌溉。作物出苗阶段土壤相对含水量不能低于80%,土壤湿度要持续稳定。大棚内比外界气温更高,蒸发旺盛,早晨灌溉后不能保证晚上的土壤湿度,特别是顶层,晴朗的天气中午一次浇水最多湿润2 h。因此,除了盖草之外,每天还要少量多次补水。顶层蒸发旺盛,所以每天的补水次数也更多,一般每天需补水4次,时间分别是7:00—8:00、11:00、13:00、17:00—18:00,以保证土壤足够湿润,阴天补水次数减少,每天2次补水,第4天齐苗后便无需盖草。中下层补水每天只需2次,时间为11:00和17:00—18:00,若阴天则无需补水。若出现盘土发白,作物卷叶的情况即可出苗后依据不同情况进行补水。补水时出现秧盘开滴水的现象即证明盘土水分饱和,补水可停止,一般一次补水时间3 min。
  1.3.2    施肥。于一叶一心期结合施多效唑,施用1%尿素、0.25%磷酸二氢钾作断奶肥。
  1.3.3    温度控制。温度控制的重点是防止高温危害。晴天中午工厂化育秧棚内温度能达到41~42 ℃,不利于秧苗的生长。采取遮光措施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温度,但不利于秧苗采光。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降温:一是通风,开门、摇起棚膜,促进空气流通;二是补水,补水措施可让中午温度降低3 ℃左右,最终使棚内温度保持在35 ℃以下[1-2]。
  1.3.4    增光。工厂化育秧棚内光照不好,秧苗光照不足,应采用立体苗架,且将层间距设置大于50 cm,以提高光照条件。放置在苗架的每个秧盘的间距应大于10 cm,以保证中下层秧盘有充足光照。二叶期后,对秧盘定期进行上下、里外倒盘,使秧盘均匀采光。
  1.3.5    通风。良好的通风是工厂化育秧的必备条件,通风有利于换气、炼苗、降温调湿。出苗阶段大棚不开放,保持适当通风即可。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只需白天通风、夜间闭棚即可。二叶一心期之后需全天通风,降温炼苗。
  1.3.6    防病。工厂化育秧棚内温度高,秧苗易感染恶苗病、青枯病、稻瘟病等。可用浸种灵和使百克浸种防治恶苗病。青枯病发生在二叶一心期和三叶一心期,需施用旱秧绿2号预防。二叶一心期、三叶一心期及抛栽前1~2  d易感染稻瘟病,宜采用稻病清防治。
  2    水稻插秧技术
  2.1    移栽期选择   温度对水稻种植至关重要。水稻移植的最适温度不低于14 ℃,温度过低会导致水稻根部坏死,从而导致水稻秧苗枯萎,而且不利于水稻返青。水稻返青与温度也有紧密联系,一般水温在18 ℃时,水稻的根系生长最好。因此,应根据温度情况选择合适的移栽期。
  2.2    秧苗疏密度与插秧规格的选择
  要保证秧苗的数量足够且成活率不能低于90%,这是保证所有秧苗能够合理利用的根本途径。
  2.2.1    秧苗疏密度的确定。一般生长期长的秧苗宜稀,生长期短的秧苗宜密;大穗型品种宜稀,多穗型品种宜密;秧苗壮的宜稀,秧苗弱的宜密,插秧早的宜稀,插秧晚的宜密。
  2.2.2    插秧规格的确定。行与行之间的通风、光照、温度、湿度以及营养程度对于秧苗以后的生长有一定影响,由此会影响到秧苗的产量。插秧过程中,应确定适宜的插秧规格,使秧苗能够均匀生长。一般插秧规格有2种,一是等距离的正方形规格,大多为边长15 cm或18 cm,这种规格可以使秧苗受光均匀,但同时也有通风差的缺点,一般地势比較低的地方采用此规格;二是宽行窄株,这种规格的通风性好,接受光照充足,从而使得颗粒饱满,一般地势高、光照充足的地方比较适合[3]。
  2.3    机械插秧技术
  机械化插秧主要包括3个环节,即机械插育秧配套技术、整地技术以及机械插秧技术。关于机械插秧有以下几项标准:一是关于秧苗的叶龄和株高,小秧苗一般有2~3片叶子,秧苗高度一般为8~12 cm;中秧苗一般有3~4片叶子,秧苗高度一般为13~18 cm;大秧苗一般有4~5片叶子,秧苗高度一般为20~25 cm;二是有关秧苗的分布情况,小秧苗密度一般为3~4株/cm2,中秧苗一般为2株/cm2左右,大秧苗密度一般为1~2株/cm2,只有秧苗的边上或者角落都有秧苗,才能保证秧苗的密度;三是要保证秧苗根系土壤适宜,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保证土壤具有黏性;四是秧苗要壮,叶片要饱满、挺拔,根系发达,能够抗旱;五是秧苗的湿度要适当,不能过干过湿。
  采用机械插秧,一是人在操控机器时要走直线,不能弯曲,每行的宽窄度要一致;二是插秧时要注意边上留出1行,以方便出入,边上最后再进行插秧;三是在插秧机器的水箱中加入足够的水,保证秧苗叶片水分充足,时刻保湿;四是对于机械遗漏的地方,要及时填补秧苗,防止漏插[4]。
  2.4    抛秧移栽秧苗技术
  该技术既省时又省力,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效率极高,不论是高地势还是低地势都可以使用。抛秧移栽秧苗技术能够帮助秧苗及时返青。抛秧育秧技术主要有旱育大苗、塑料软盘育秧等方式。技术要求:一是田地平整。田面平整有利于秧苗插入土地,对于坑洼不平的土地可以先整地再插秧,整地时要先把地整平然后再灌水,最好不要出现土地的高度差。二是如果插秧地由烂泥田改造而来,则要对烂泥田里的泥浆进行沉淀,然后再插秧,同时在插秧过程中还要一边搅拌泥浆一边插秧,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泥浆太浅导致漂苗。三是当室外温度达到15 ℃左右再进行插秧,此时最适合秧苗生长。四是插秧苗时要注意秧苗的密度,一般以25~30株/cm2比较适宜,秧苗的疏密度决定秧苗受光程度以及通风情况,应合理安排。五是秧苗与分丛,种植田地中含水量要控制在20%~30%,水量过多,则泥土太黏,分丛困难;水量过少,则秧苗失水过多导致萎蔫。六是抛秧时要用手握住秧苗,从头顶抛出大约2 m的距离,然后靠秧苗自身的重力插入泥土中。每3 m留30 cm左右的空地,然后将空地的秧苗抛到其他地方,注意秧苗的疏密度,保证秧苗密度均匀。
  2.5    人工手插秧
  2.5.1    秧苗浅插。插入秧苗的深浅决定秧苗的生长质量。一般采取浅插,即将秧苗插入泥土中。深插秧苗无严格标准,常使秧苗根系受伤,从而导致秧苗的返青期延后,秧苗生长受到抑制。
  2.5.2    秧苗保护。为了减少对秧苗的损害,在移栽过程中要对秧苗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可将秧苗底部的根系用塑料袋包裹起来,用土把秧苗底部的根系包裹起来或者在移栽秧苗时先对秧苗底部的根系进行适当的修剪,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秧苗不受损伤。
  2.5.3    插直秧苗。插准秧苗位置,把秧苗的根系与泥土完全融合,即便刮大风,秧苗也不易被吹倒。
  2.5.4    注意插秧苗时的疏密度。在插秧苗时要保证行距、穴距均匀,不能出现大秧苗与小秧苗混合的情况。只有疏密均匀,才能保证每株秧苗受到的光照面积均匀,营养物质丰富,从而提高产量。
  3    参考文献
  [1] 管小兵.潜山县水稻机械种植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8):63.
  [2] 马立群.浅谈潜山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设计及应用[J].农家科技,2012(5):74.
  [3] 余龙生,储北平.安庆潜山:工厂化育秧助力春耕生产[EB/OL].(2019-04-26)[2019-05-06].http://ah.people.com.cn/GB/n2/2019/0426/c374164-32881235.html.
  [4] 一亩田水稻频道.水稻工厂化育秧的技术[EB/OL].(2016-07-14)[2019-05-06].http://www.vegnet.com.cn/Tech/Detail/8242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43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