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知识付费背景下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互联网+时代,移动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目前高校网络教育平台普遍存在移动学习体验差、课程形式单一等问题,无法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移动学习需求。通过对当前主流知识付费平台进行体验,采用文献分析法整理现有知识付费相关研究,结合大学生移动学习特点,参考“得到”APP等优秀知识付费平台建设模式,从平台形式、平台定位、内容来源、内容呈现形式、质量控制和互动性6个方面,对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提出建议,以促进大学生移动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知识付费;高校网络教育;互联网+;移动学习
  0 引言
  目前众多知识付费平台上线运营,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代。截至2018年,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到2.92亿人,2019年预计增长至3.87亿元[1]。知识付费平台的兴起激发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移动学习需求,受到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知识付费研究也相继展开。在关于知识付费产品内容生产机制研究中,冯帆[2]比较了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以及PUGC(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用户生产内容)3种模式的优缺点,指出PUGC模式將是知识电台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关于知识付费产品呈现形式研究中,仇檀[3]指出短音频更符合现代人碎片化、多元场景学习需求;在关于知识付费用户研究中,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慕课)和网易公开课联合果壳网MOOC学院共同发布的《2016知识青年报告》显示,2016年70%的在线学习者购买了在线付费学习资源,而在线学习者中在校大学生占比达到50.52%[4];杨方铭等[5]针对知识付费用户这一特征,提出知识付费平台借鉴中国知网与高校图书馆的合作模式,按照高校用户数量或级别收取年费,使大学生可以在学校IP地址范围内免费使用其平台资源;喜马拉雅电台还与专业教育机构合作推出高教类知识节目,既扩大了高等教育知识传播范围,也为传统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6]。但目前众多研究尚未有借鉴知识付费平台运营模式打造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的尝试或探讨。
  大学生专业学习需求大且求知欲望强,勇于尝试新事物,同时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因此大学生愿意为有价值的知识买单。各知识付费平台上的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但高校投入大量资源建设的网络教育平台却乏人问津。一直以来,高校网络教育平台都存在访问量低、内容更新慢、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移动学习体验差等问题,限制了平台教育功能和网络优势的发挥。为促进高校网络教育平台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移动学习需求,本文借鉴主流知识付费平台的运营模式,从平台形式、平台定位、内容来源、内容呈现形式、质量控制和互动性6个方面进行探索,为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改革提供参考。
  1 平台形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打破时间、空间、环境限制,以移动设备+无线网络为基本元素构成的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形式。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备品,也是最主要的移动学习设备[7]。目前基于电脑端的精品课程网站仍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的主要形式,然而用手机学习时直接使用学习APP,远比通过浏览器访问学习网站简单、高效[8]。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如果能开发手机移动客户端配合网站使用,则一方面可优化访问方式,提高学习便利性和体验感,进而促进平台访问量增加;另一方面能让教师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完成课程录制、编辑、上传全过程,简化了内容制作流程、降低了制作难度,这样既提高了内容更新速度,又增加了内容库存。因此,网站+移动客户端模式是高校网络教育平台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大学MOOC就是一个成功榜样。
  2 平台定位
  “定位”理论由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杰克·特劳特提出, “得到”APP正是凭借精准的用户定位和内容定位成为知识付费行业的佼佼者。高校网络教育平台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知识服务,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学习呈现出以下新特点:①更多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于手持的移动设备;②更多利用小块碎片时间进行学习;③具有泛在学习特征,习惯借助音频的背景声功能随时随地即时学习;④学习目的明确,追求更高效、实用、多元、优质的知识;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互动。高校网络教育平台要根据以上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开发和平台建设:首先在符合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将知识碎片化、精简化,以满足学生利用课间、排队等碎片化时间学习的需求;其次,大力开发基于移动设备端的音频资源,以满足学生多场景学习需要,使学生在运动时也能借助背景声获取知识。同时平台提供的学习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专业课,而应该以专业知识+泛知识的形式,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努力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边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另外,平台要充分考虑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学习互动需求,进行学习社区等互动功能开发。
  3 内容来源
  目前教科书知识仍是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师作为平台的主要授课者,除讲授教科书中的内容外,还能为学习者提供什么?大学作为科研学术的前沿地,每天都在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教师可以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推介给学生,将研究经验与学生分享,将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传递给学生。大学教师中不乏国内外名校硕博士,学霸老师们的学习经验、考学经验、留学经验都是学生求之不得的“通关秘籍”。除本校教师外,高校网络教育平台也可以尝试与自媒体合作,邀请知识大咖、业界精英、学界专家加入,既能丰富平台内容体系,又能拓宽大学生的认知边界,满足多元学习需要[9]。除了专家生产内容,平台还可以有一定比例的用户生产内容,即学习者生产内容[10]。授课教师会更了解学习同伴的需要,选择的授课主题更容易引起广大学习者共鸣,传授的经验、技能也更容易获得认可。   4 内容呈现形式
  如今网络多媒体资源极度丰富,传统视频加文稿的内容形式过于单调,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应该在继续开发视频精品课程基础上,大力开发多种形式资源,尤其是音频资源。具体内容呈现形式可以参照“得到”APP栏目设置,结合实际情况开设订阅专栏、精品课、大师课、听书等栏目。
  定期更新订阅专栏以符合认知规律,将学科知识进行合理分割,让学生既能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又能将这些碎片知识连成系统,从而通过持续学习,系统掌握一门学科知识。
  “得到”APP将其精品课规划成实用技能培训速成班,将大师课规划成帮助用户掌握理论体系的短期培训班,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利用自身教学软件优势和设备的硬件优势,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将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提供多种主题微课系列[11]。
  阅读是大学生的重要功课,除了书籍还需要研读大量论文、课题报告、学术期刊等文献,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阅读呈现出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特点。“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栏目向用户推荐好书,并用25分钟左右时间帮助用户了解该书的内容和结构;独家解读电子书栏目则是口语化、精简化地帮助用户读懂一本好书。可以根据大学生的阅读需要和阅读特点,综合这两个栏目的形式开设一个具有高校特色的听“书”栏目。这里的“书”不仅包括好书,还包括优秀学术报告、科研论文等文献。低年级大学生专业学习还不深入,科研接触较少,既不知道怎么研读文献,也读不懂其中奥妙。如果能有科研高手、学术专家带领一起深入研读文献,则一方面能教导学生钻研文献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高校经常会邀请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开设讲座,但由于种种原因不是所有感兴趣的学生都能到场学习,如果在学校网络教育平台上同步直播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讲座结束后直播内容也可一直保留在平台上,以供错过直播和想要再次学习的学生使用。
  以上几种栏目制作成视频和音频节目皆可,但音频的适用情境更广泛,使用伴随性更强,使用时耗费的流量也更少[12]。目前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在音频资源方面有很大空白,而音频的制作难度和制作成本比视频低,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大力开发音频学习资源。
  5 质量控制
  优质内容是知识付费平台的生存之本,也是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根基,因此,内容生产必须坚持“高标准进入、高标准输出”原则。高标准进入指要严格挑选授课者,不仅必须为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学界专家、业界精英以及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而且还要有对学习者现阶段能力提升和未来长期发展皆有益的内容;高标准输出指要严格把控输出内容的品质。为达到这一目标,平台在内容制作的每个环节都要与授课者紧密合作,与其共同完成内容选题,并在录制前对其进行必要的语言和授课指导。内容录制和剪辑主要依托高校电教中心完成,也允许有条件的授课者自行完成,但在内容发布前平台和授课者要一起反复对内容进行打磨,在内容发布后也要及时根据学习者的反馈改进内容,以确保学习者能获得优质知识。
  6 互动性
  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的互动功能要从学习者与授课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平台三方面进行开发。目前多数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缺乏授课者与学习者的双向互动机制,学习者一般只能在内容评论区留言,但评论没有回复功能,这会导致授课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沟通不畅,因此完善、优化评论功能非常必要。此外,也可设置私信功能,让学习者能够直接与授课者交流,还可在直播时开设滚动评论区,让授课者和学习者实时互动交流。为满足学习者之间的互动需求,平台可以开辟出一块空间作为学习社区,学生在社区中可以发布学习笔记、分享学习心得、相互答疑解惑,也可发起话题讨论,还可组建学习小组。教师也应加入社区,发挥其领袖意见的作用,帮助学生通过互动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13]。在平台与学习者的互动方面,除被动接收学习者的信息反馈外,平台还要主动出击,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定制个性化的内容推送,例如直播预告、热门话题、上新课程等,以优化学习者的學习体验。
  7 结语
  网络教育平台是大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要实现为大学生提供高效、实用、多元、优质学习资源的目标,高校网络教育平台需紧跟互联网高速发展步伐,密切关注大学生在线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变化,虚心借鉴优秀知识付费平台建设经验,不断完善内容体系、增加内容库存、优化学习社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网络教育平台必定会在高等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艾媒咨询. 2018-2019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研究与商业投资决策分析报告[EB/OL]. http://www.iimedia.cn/63439.html.
  [2] 冯帆. PUGC模式下的互联网电台内容生产——以喜马拉雅FM为例[J]. 现代视听,2018(5):59-60.
  [3] 仇檀. 网络付费音频的变现能力探析——以“得到”APP 付费订阅专栏为例[J]. 现代视听,2018(5):41-42.
  [4] 果壳. 2016知识青年报告[EB/OL].  https://36kr.com/p/5061911.
  [5] 杨方铭,邹鑫. “得到”APP运营模式及其对数字出版的启示[J]. 出版发行研究,2018(7):9-10.
  [6] 包海清,覃洁. “知识电台”发展路在何方?——以喜马拉雅FM为例[J]. 新闻知识,2017(10): 55-57.
  [7] 王燕波,黄杰汉.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124-125.
  [8] 荆宝坤,王凯莉.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基于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J]. 软件导刊,2019,18(1):26-29.
  [9] 杜伟民. “得到”APP内容运营策略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18.
  [10] 周游.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知识服务创新模式研究——以 “得到”APP为例[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19): 16-17.
  [11] 赵婕. 大学生碎片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以苏州大学生命科学类专业为例[D]. 苏州:苏州大学,2017.
  [12] 谢金钿,周建青. 知识付费运营特点及提升路径——以“得到”APP为例[J]. 视听界,2017(5):76-77.
  [13] 范颖. “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生的新型学习方式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2018.
  (责任编辑:杜能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68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