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吉安市青原区绿色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绿色水稻产业是推动吉安市青原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一项主要途径。本文介绍了青原区发展绿色水稻产业的优势,分析了存在的問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当地发展绿色水稻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水稻;发展优势;问题;对策;江西吉安;青原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3-005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绿色水稻产业是推动吉安市青原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主要途径之一。绿色水稻生产要求高,技术含量高,要求生产者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诚信的合作态度,因而当前绿色水稻应实行订单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即粮食加工或购销企业与种粮大户或水稻生产合作社签订生产合同,生产者严格按照绿色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种植,确保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青原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3 473.34 hm2,其中:水田面积12 677.42 hm2,占农田总面积的94.09%;旱地面积795.92 hm2,占农田总面积的5.91%。据统计,2018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2 017 hm2,总产量131 983 t,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0 918 hm2,总产量130 217 t。种粮大户土地流转面积2 327.51 hm2,其中水田面积2 316.53 hm2,水稻种植面积4 567.00 hm2,占全区年播种面积的21.8%。现对青原区绿色水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1    发展优势
  1.1    绿色认证优势
  青原区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吉安市东南部,赣江东岸,地理位置、土地条件、水利资源、气候环境都非常适宜绿色水稻产业发展。近年来,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绿色水稻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农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农业生产集约化模式逐渐形成,具有创建绿色水稻品牌生产基地的基础。吉安市青原区富吉粮油有限公司于2002年获得国家级认证,2007年获得绿色食品标志,2010年富滩牌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2012年被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2012年被省工商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AAA企业”。公司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生产线,开始对小包装大米、精品大米和绿色大米进行了市场开发和产品研发。同时,积极向规模经营模式转型,目前拥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和专业团队,销量遍布省内和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浙江、安徽等市场。
  1.2    生产基础优势
  2018年,全区优质稻种植面积15 000 hm2,3.33 hm2以上种粮大户161户,种植66.67 hm2以上的大户有10余户,为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起到典型引路及示范带头作用。
  1.2.1    气候条件适宜。青原区为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8.5 ℃,≥10 ℃有效积温5 751 ℃,极端高温为40.2 ℃,极端低温为-8 ℃,年降雨量1 450~1 700 mm,相对湿度78%~82%,年日照时数1 600~1 815 h,无霜期280 d左右。
  1.2.2    水资源丰富。境内主要河流有赣江、富水、泷江,其中富水流经区内4个乡镇。全区现有大(二)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中型灌区2处,小(一)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33座,小山塘水库1 384座,总库容量为20 463万m3,可灌溉农田面积7 253.33 hm2。
  1.2.3    耕地条件适宜。青原区耕地大部分面积为典型丘陵地形,土层深厚、保水、保肥性能强,土壤理化性质好,无污染的土地资源有利于绿色水稻的生产。
  1.2.4    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成效显著。经过近年来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工培训,农民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基本掌握了水稻生产的操作规程。粮食绿色高产创建、工厂化育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推广、优良品种的选育,促使水稻单产和品质逐年提高。
  1.2.5    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本区域农户现拥有水田耕整机120台、插秧机逾50台(套)、大中型收割机40台(套),同时每年外省收割机跨区作业加入青原区双抢农忙工作,水稻机插和机收面积大幅增加。全区机插面积达到30%,机收面积达到90%以上,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1.3    企业带动优势
  绿色高效是青原区水稻产业的发展出路,要进一步提高对绿色水稻重要性的认识,首先遵循一个原则,即“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围绕“两个提高”,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合作社组织是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参与经营的桥梁和纽带,现有水稻专业合作社10余个,吸收、参与的户数达3 500余户,涉及6个乡镇。2018年,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绿色水稻种植面积670 hm2以上,农民土地流转给大户或合作社2 320 hm2,土地集中连片方便机械化作业,统一生产经营,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合作社引领,企业、农户一起走上“抱团发展,共同致富”的道路。如2015—2017年市场软粘收购单价3.1元/kg左右,2018年开展吉安市井冈山牌稻米品牌建设,市场软粘收购单价达到3.2元/kg左右,较2017年提高0.1元/kg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大多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多数农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生产意识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市场意识不强,管理水平偏低,没有创新意识,难以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全区各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民的科技水平层次不齐。
  2.2    乡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不够健全
  乡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薄弱,服务平台仍不够健全,深入基层传授的技术力量有限,科技推广服务不到位等现象依然存在。
  2.3    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拉动不强,农民合作社组织不完善
  龙头加工企业订单拉动面窄,辐射带动范围小。现仅富吉粮油公司一家龙头企业,其他加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农民种植的水稻自产、自加、自销、生产经营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意识还没有彻底改变,自发组建的粮食生产合作社还没有形成规模,组织化程度不高,参与户数少,种植面积小,带动、辐射面窄,与龙头企业对接比较困难[1]。
  2.4    扶持力度不强,绿色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2016年吉安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的实施意见》(吉府办字〔2016〕131号)、2017年中共吉安市委出台了《关于全力推进农业六大富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吉发〔2017〕9号)、2018年吉安市农业局出台了《吉安市“井冈山”牌稻米品牌建设专用绿色优质稻生产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吉市农字〔2018〕111号)等文件,但具体操作和落实难度较大,扶持力度不够强。在目前稻谷市场价下行、农资价格上涨,而优质稻产量低的形势下,种粮比较效益低甚至亏损,发展绿色水稻生产受到极大冲击。
  2.5    有机肥投入量不足
  自从分田承包到户以来,无机化肥对水稻产量提高效益比较明显,农民渐渐开始不重视施入农家肥,尤其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城镇化发展,农民自产猪、牛粪、尿基本绝迹。目前,土壤养分不平衡,长期缺乏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的现象凸出,水稻生产几乎靠无机化肥,增产幅度不大,生产加工的稻米无论外观品质、碾米品质还是口感均与高端稻米存在一定差距。
  2.6    种植品种多样化,缺少优质主打品种
  全区水稻品种繁多,杂交品种面积逐年减少,而常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自留种和串换品种导致品种混杂,产量和品质下降。各家各户种植品种多样化,没有统一性,影响统一加工、包装、销售,没有长效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
  2.7    水稻种植面积逐年缩减
  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农村土地逐步流转到大户,农业生产管理粗放,粮食生产效益下降。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水稻面积逐年缩减;另一方面,双改单种植模式逐渐增加,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耕地抛荒面积存在,导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整体逐年缩减。
  2.8    品牌营销力度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绿色稻米品牌建设滞后,社会认知度、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尚未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全市创建井冈山牌稻米品牌刚刚起步,与国际粮食品种相比,品牌营销力度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对策
  3.1    实施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
  争取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区域重点扶持,对带动标准化生产的龙头加工企业、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给予优惠政策和生产成本资金的扶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以吉安市井冈山牌稻米区域品牌为中心,开拓国内稻米市场,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2-3]。
  3.2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推介,提高社会知名度
  通过电视台、报刊、电子商务、参加各类农博会、推介会等媒介,切实做好绿色品牌的宣传推广,扩大产品市场知名度,加大做好“井冈山”稻米品牌标志力度。
  3.3    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力求提高农民素质
  强化农业科技培训,聘请科技特派员,做到现场指导工作。农闲时节组织大户或基层农技人员到培训基地集中学习。坚持先进、实用、实效、安全的原则,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通过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使先进实用技术直接延伸至千家万户、田间地头,确保每户有1名科技明白人[4]。
  3.4    提高农技农艺综合配套措施,深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
  一是推广使用生物技术,挖掘有机肥资源,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补充营养元素,提高稻谷品质。坚持使用生物技术,调动农民施用有机肥料的积极性。采取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推广稻草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同时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卫生、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二是推广优良品种,改善稻米品质,对签订收购合同的农户实行“六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插秧、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烘、统一收购,提升绿色水稻稻米品质。三是推广粮食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按照绿色水稻生产规程,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稻—稻—油、稻—油轮作以及稻虾共作、稻鸭共栖栽培模式。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耕作,降低人工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四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防渗沟渠建设,减少灌溉用水浪费。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抓好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浅灌与湿润相结合,适时晒田,采用浅、湿、干灵活调节灌溉措施。合理开发地下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实现节水灌溉效应。五是加强病虫草害防治,确保水稻安全生产。通过选择抗病虫品种;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提前做好预防;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按照吉安市绿色水稻生产规程严格选用低毒低残留药剂实现病虫害的科学防治。
  3.5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速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在已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进一步落实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熊健生,肖筱成,曾敬富,等.吉安市绿色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J].生物灾害科学,2013,36(2):237-240.
  [2] 宋泽.发展绿色水稻产业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J].北方水稻,2013,43(5):75-77.
  [3] 古文.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推广路径研究[J].江西农业,2018(22):130.
  [4] 何孔鹤.无公害、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8):76-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89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