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东省阳春市山坪银矿区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全面研究了阳春市山坪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因素,分析了银矿床的物质来源、控矿构造,对矿区的找矿前作出初评,认为该矿区找矿潜力很大。
  关键词: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前景;山坪;银矿
  中图分类号:TD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23-0119-02
  阳春市山坪银矿区位于华南成矿带(Ⅱ)之粤西-大明山中生代钨锡铅锌金银成矿区(Ⅲ)内,区域构造位置处于吴川-四会深大断裂带西南段之西断裂束之合水口大断裂与分水坳大断裂的夹持部位,在阳春复式向斜盆地西南端外侧。本文对矿区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
  1 矿区地质
  1.1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中上元古界云开群(PtY)和第四系(Q)。
  (1)中上元古界云开群(PtY):主要出露于勘查区北西部,其次呈长条状散布在勘查区东部的混合岩中,且北东向展布。该地层原为一套浅海相类复理石沉积碎屑岩建造,且经过多期次变质变形改造,以发育的片理化为特征。主要岩性有石英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等。地层走向30~50°,倾向南东,局部向北西倾斜,倾角40~70°;局部受区域构造的影响,倾角较陡,可达83°。厚度>860m。中上元古界云开群(PtY)是勘查区的主要含(银、金)矿层位。
  (2)第四系。多为冲(洪)积物、坡积物和残坡积物。冲(洪)积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和山间盆地中,由褐黄-浅黄色粉砂质粘土、砂质粘土及砂砾组成。坡积物与残坡积物多沿山坡、平缓的山脊或山麓分布,由黄色、灰黄色砂质粘土及岩石碎块组成。厚度一般为2~8m,局部达50m。
  1.2 岩浆岩
  矿区内西北部出露加里东期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3),具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成分有钾长石(25~30%)、斜长石(25~30%)、石英(25~35%)、黑云母(5~8%)。局部见长石斑晶。岩石局部经受动力变质—糜棱岩化作用。
  此外,还有燕山晚期的花岗质岩脉(γ53),主要是二长花岗岩脉和花岗闪长岩脉,多数呈北东走向的长透镜体状,少数呈北西向。
  1.3 构造
  矿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仅分布在中上元古界云开群(PtY)地层中,呈零星产出。褶皱多为小型的褶皱或揉皱,一般规模小,其轴长几米~几十米。
  矿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多达90条,其中北东走向61条、北东东走向11条、北西走向6条、南北走向3条、近东西走向7条。北东走向和北北东走向的断裂构造带以数量多,规模大,分布最长为特征,是勘查区的控矿、赋矿的主要断裂构造带。
  1.3.1 北东向(NE)断裂构造带
  北东向(NE)断裂构造带主要是合水口大断裂和分水拗大断裂的次级断裂破碎带或其伴生的断裂破碎带,是探矿区的控矿、赋矿的主要断裂构造破碎带。如:榕木顶矿段的F60、F9、F8,百足头矿段的F12,坑口矿段的F13,石溪矿段的F1,新垌矿段的F13等。现将主要控矿、赋矿的断裂构造破碎带阐述如下:
  (1)F3断裂(合水口断裂)为区域性主断裂,位于矿区西侧,石溪矿段西北角出露明显,两盘地形差异较大,局部为陡崖。走向北东(25~55°),倾向北西,倾角60~75°。走向长度大于17km,破碎带宽度变化较大,一般为数十米,在矿区西侧被平移断层F10切割。在区域内,构造岩石有云开群(PtY)黑云母斜长变粒岩、云开群(PtY)黑云母石英片岩、加里东期(mi3)混合岩及混合岩化岩、加里东期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3)、糜棱岩等。经现场观测,断裂带中未发现矿化体。
  (2)F60断裂构造:分布在榕木顶矿段的加里东期(mi3)混合岩及混合岩化岩石中;呈NE65°走向,倾向南东,局部倾向北西,倾角73~83°;延伸长度>1.14km,破碎带宽度0.65~2.5m。构造岩石主要由碎裂岩、碎裂黑云斜長花岗岩、压碎岩及硅化石英细脉组成,其中石英细脉沿裂隙呈细长条状、尖灭再现或侧列分布。岩石发生强烈的碎裂和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蚀变,具银金矿化。V7号矿(化)体就赋存在该断裂构造带中。
  (3)F9断裂构造:分布在榕木顶地段,产于加里东期(mi3)混合岩及混合岩化岩石中;呈NE55°走向,倾向北西,局部(南西部)倾向南东,倾角60~83°。延伸长度>1.40km,破碎带宽度0.65~1.3m。构造岩石主要由碎裂岩、碎裂黑云斜长花岗岩、硅化压碎岩及梳状硅化石英细脉组成,其中石英细脉沿裂隙呈细长条状、尖灭再现或侧列分布,断裂面平直、光滑,断裂两侧围岩均为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局部具强烈的碎裂和绢云母化。岩石发生强烈的碎裂和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蚀变,具银金矿化。
  (4)F8断裂构造:分布在榕木顶地段,产于加里东期(mi3)混合岩及混合岩化岩石中;延伸长度>1.34km,破碎带宽度0.65~1.0m,呈NE60°走向,倾向北西,局部倾向南东,倾角55~85°。构造岩石主要由碎裂岩、碎裂黑云斜长花岗岩及硅化石英细脉组成,其中石英细脉沿裂隙呈细长条状、尖灭再现或侧列分布。岩石发生强烈的碎裂和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蚀变,局部具弱银金矿化。V8号矿(化)体就赋存在该断裂构造带中。
  (5)F13断裂构造:分布在坑口地段,沿坑口—甘垌—山螂—枚竹一带往东南展布,产于云开群(PtY)黑云石英片岩中,局部被第四系覆盖。延伸长度>2.6km,破碎带宽度0.5~6.0m,呈30°走向,倾向南东,局部倾向北西,倾角53~83°。构造岩石主要由碎裂岩、碎裂片岩、压碎岩及硅化石英细脉组成,局部含少量的碳质,其中石英细脉沿裂隙呈细长条状、尖灭再现分布。岩石发生强烈的碎裂和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蚀变,具银金矿化。V10号矿(化)体就赋存在该断裂构造带中。   1.3.2 北东东向(NEE)断裂组
  北东东向(NEE)断裂构造共11条,其中F75具有一定规模,阐述如下。F75断裂:分布在黎埇村北后山,产于云开群(PtY)黑云石英片岩中。延伸长度350m,破碎带宽度0.4~0.6m,呈75°走向,东段倾向北西,西段倾向南东,倾角71~85°。构造岩石主要由碎裂岩和石英细脉组成,岩石发生强烈的碎裂和硅化、黄铁矿化等蚀变,具弱银矿化,局部片理化发育。沿走向和倾向均呈微波状起伏。
  矿区范围近东西向(EW)断裂组、北西向(NW)断裂组、南北向(SN)断裂组还没有有效工程控制,这里不再赘述。
  2 围岩蚀变
  矿体的近矿围岩蚀变有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以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较普遍,蚀变范围宽5~10m不等。其中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与银(金)矿化关系较密切。
  硅化:为本区最常见的蚀变,没有固定的层位,主要是石英呈微粒状交代碎裂的变粒岩、片岩、黑云斜长花岗岩。有时充填于破碎变粒岩角砾之间,并交代岩石的破碎角砾,而形成硅化碎裂岩。硅化蚀变与成矿作用呈正相关的关系,根据化验结果,金、银品位高的矿体,硅化蚀变都比较强烈。
  黄铁矿化: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围岩蚀变,尤其在靠近矿体与碎裂的变粒岩或碎裂的云母石英片岩中最为显著,因此,黄铁矿化较多出现时,可判断已接近铅锌银矿体。
  矿脉受断裂破碎带控制,区域控矿断裂F3合水口断裂主要穿过云开群,且云开群为富含成矿物质矿源层,云开群围岩黄铁矿化、硅化等蚀变更强烈,加里东期混合岩及混合岩化岩石稍弱。此外,还有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主要发生在近矿蚀变—硅化之外带,交代云开群碎裂的变粒岩、片岩、呈淡绿色鳞片状集合体。因此,坑口以西合水口断裂穿过云开群部位,更具备形成银矿化体条件。
  3 地球化学特征
  2000年,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完成1:1万土壤剖面测量,并在山坪矿区西北部石溪、罗木埇、石埇、枚竹一带的云开群变质岩分布区内圈定了以Ag、As组合为主的异常,二者吻合较好,但二者的异常强度均较低,Ag一般为0.2~0.5× 10-6、最高3.1×10-6,As一般为10~20×10-6、最高32.52×10-6,均无显著的浓度分带,Au、Cu异常仅零星分布。在东南部木六岗、榕木顶一带的加里东期混合岩区内圈定了几条以Ag、Au、Cu为主的组合异常,大致呈狭长的北东向带状分布,Au的异常强度显著增强,As的异常强度减少,Ag一般为0.2~3.2×10-6,最高16.0×10-6,Au一般为5~10×10-9,最高73.0×10-9,Cu一般为30×10-6,最高53.8×10-6,As一般为10×10-6,最高36.04×10-6,除Ag异常外,其它元素异常均未见浓度分带。
  总的来说,该区土壤异常沿吴川—四会大断裂带之大陈圩~分水坳断裂与黄岭顶~合水口大断裂所夹持的次生北东向断裂分布,这一系列北东向次生断裂带中,普遍存在银金矿化,局部地段富集成工业矿体。由此推断山坪预查区之土壤Ag、Au、As、Cu异常为一系列北东向硅化破碎带中的银金矿(化)引起,异常属于矿致异常。
  4 找矿前景初步评价
  根据前述成果,对矿区的找矿前景作出以下评价。
  (1)测区内具有较丰富的银金矿矿源条件,本区银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上元古界云开群(PtY),给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对寻找Ag矿床是十分有利的。
  (2)测区历经了漫长的区域变质、断裂动力热变质和断裂混合岩化三次变质作用,使Ag元素活化迁移,在有利的构造空间和合适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可富集成工业矿床。
  (3)测区内岩浆活动虽十分强烈,但岩浆中含银量却较低。本区矿田内银矿床的形成,在物质来源方面与花岗岩的关系不大,但后期岩浆活动特別是在混合岩化的过程中热水溶液可使地层中Ag元素进一步活化、迁移形成多期次的成矿作用,为矿化富集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综上,矿区找矿前景十分乐观,应继续开展地质勘查工作。
  参考文献
  [1] 成晟鑫,吴湘滨,文继祖,等.新疆沙泉子银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J].矿产与地质,2017,31(4):99-106.
  [2] 曹志良.大顶铁矿南部矿带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J].四川地质学报,2017,37(2):257-260.
  [3] 李曼.卡林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8(12):163-1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98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