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智慧化城市规划思路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该文以智慧城市规划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进而分析了智慧城市与当前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此,研究了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和结构,最后,论文从“智慧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体系”“智慧城市协同规划设计”“智慧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创新”3个方面探讨了智慧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智慧城市  规划  空间组织  结构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a)-0188-02
  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和人口快速集聚,加速推进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但同时也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堵、公共安全等“城市病”,影响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为了应对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病”问题,“精明增长”“集约发展”等城市发展理念不断被提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旨在通过一系列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促进城市交通、医疗、环保等方面的智慧化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12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并先后确定193个试点城市,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但从目前中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来看,仍以城市信息化建设为主,忽视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空间整体规划控制,部门整合程度较低,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因此,该文基于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发展,从技术、社会、经济、制度和空间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角度,探讨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和规划建设。试图通过智慧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营造,提升城市空间效率、节约能源资源、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来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和健康城镇化发展。
  1  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体现可持续发展:(1)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集成和应用,进行“三网融合”、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智慧城市创新技术支撑系统。(2)智能应用和智慧经济发展可以提升社会服务效率、促进生态、低碳经济发展。依托智慧城市的创新技术支撑系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服务质量、效率,通过效率提升来节约能源,引导城市更加生态低碳发展。(3)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城市智慧管理水平,实现社会管理、社会运行成本的节约,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4)智慧空间的建设可以实现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统筹和协同发展,优化整体城市空间的功能结构,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实现人、空间、生态、基础设施的协调和一体化发展,促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引导社会公平公正。由此可见,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促进城市技术创新,提高城市创新发展能力和运行效率,并实现城市的生态、低碳、协调、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生产、生活空间组织和要素布局产生变革性影响,这对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规划目标、城市规划方法和内容等带来新的要求。在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将智慧城市发展理念融入已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和内容,进行协同规划设计、规划思路与方法创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公平、人性化的规划,成为当前国内城市规划创新的首要任务。
  2  智慧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体系
  当前国内的城市规划体系主要包括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等方面,可以将智慧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不同层面的规划,构建智慧城市的规划体系(见图1)。在城市战略规划中,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建设重点以及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层面,确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与规模、落实智慧生产、智慧生活、智慧生态等空间布局,按照“宜居城市”“生态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等要求,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智慧产业等专项规划,并且与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等相协调,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实际社会生活需要;按照因地制宜、技术适用的原则进行智慧城市的近期建设规划。
  分区规划层面,主要考虑商业中心、居住社区、产业园区、绿色开敞空间等功能区规划,从功能优化、品质提升的视角规划各类智慧功能区。详细规划层面,重点落实智慧城市的技术和空间指标、容量控制、设计意向等内容。总之,智慧城市发展理念不仅需要融入到不同層面的规划中,而且可以逐步突破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围绕“智慧技术、生态、生活、生产”等核心发展要素,拓展新的城市规划类型,如进行智慧宜居生活城市规划。
  3  智慧城市协同规划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数据与信息平台、资源环境、社会文化、设施布局、空间结构、城市管理等众多内容,以及政府、企业、市民等不同主体,因此需要进行协同规划与设计,实现基础平台共享、不同主体协作规划、多元功能复合、空间融合建设和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构建城市基础数据和信息平台,满足不同主体的平等使用和信息共享要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参与者,包括政府、社会、市场间的沟通和协同努力,不同层级、类型的规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协同互动,将有助于解决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城市的重要节点、有线和无线的流动要素,以及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复合和融合建设,将大大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一体化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过程、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日常管理的协同发展。   4  智慧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创新
  智慧城市规划方法创新,可以从规划公众参与、基础数据调查与获取手段、城市空间模拟和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如微博)、电子政务等信息时代的互动平台和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满足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要求,进行规划的反馈和评价,增加城市规划的社会透明度。利用大数据应用等技术手段,获取居民活动、交通流量、生态环境等时空间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基础数据。同时,通过位置服务LBS、GPS等技术方法对城市系统的时空动态规律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居民行为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由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强调社会生活的综合性空间规划;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演变趋势进行模拟与可视化。
  5  结语
  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手段,并非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数据和信息平台构建、智能应用使用,将智慧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空间组织和规划,打造新的融智能技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制度文化为一体的城市生产、生活和空间组织范式。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围绕居民的活动与地理空间的关系,打造便捷、舒适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构建高效、畅通的城市各类要素流网络,营造生态、低碳的城市功能空间。根据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从智慧基础设施支撑、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智慧的生态环境建设、公共健康安全、智慧城市管理等方面,解决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建设健康、宜居、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智慧城市规划建设首先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城市的发展基础和实际需求,确定差异化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内容,引导技术与生产、生活、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均衡发展,避免技术过度超前发展而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结合当前的城市规划体系,将智慧城市建设内容融入城市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不同层面规划中,并根据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拓展新的规划类型。突出智慧城市规划中的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的协作,提高居民公众参与程度。智慧城市应在总体统筹规划的框架下,落实分期建设内容和重点,突出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智慧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应以物联网、信息技术等基础网络和系统建设为重点,搭建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数据平台和智能应用基础;中远期规划逐步扩展智慧应用领域,将智慧应用与空间功能相结合,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可持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广斌,范美燕,王捷,等.“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J].上海城市规划,2013(2):11-14.
  [2] 仇保兴.智慧地进行城镇建设积极促进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2,21(10):1-4.
  [3] 姚南.智慧城市理念在新城规划中的应用探讨——以成都市天府新城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3,29(2):20-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24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