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毕节市七星关区森林生态产业现状分析与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依据2019年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森林生态产业资源大普查成果资料,对森林生态产业资源现状进行了总结。七星关区各森林生态产业面积特征表现为特色经济林>菌材林和竹林>森林旅游>珍贵林木>森林康养>林下养殖>林下种植,主要以特色经济林为主,其他产业规模较小。特色经济林以核桃、刺梨、茶叶为主。森林生态产业分布较多的乡镇为白马山林场、拱拢坪林场、岔河镇、撒拉溪镇、阴底乡。同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该区森林生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森林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生态产业;现状;对策;七星关区;贵州毕节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general survey of forest ecological industry resources in Qixingguan District,Bijie City,Guizhou Province in 2019,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industry resources was summarized.The area of each forest ecological industry in Qixingguan District was characterized by economic forests>fungus forests and bamboo forests>forest tourism>precious forests>forest recreation>undergrowth aquaculture>undergrowth planting,mainly characterized by economic forests,while other industries were small in scale.Walnut,roxburgh rose and tea we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economic forests.The townships with more forest ecological industries were Baima Mountain Forest Farm,Gonglongping Forest Farm,Chahe Town,Salaxi Town and Yindi Town.At the same time,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logical industry in this area,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s of forest ecological industry.
  Key words    forest ecological industry;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Qixingguan District;Bijie Guizhou
  根据贵州省森林生态产业大普查,森林生态产业共分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珍贵林木培育6个大类。森林生态产业是对森林多维空间的利用,对构建生物多样性和构建复杂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林下养殖作为一种循环经济模式,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养殖的家畜、家禽种类,进行合理养殖[1]。林下种植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立体林业复合生产经营,对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林业生产经营者有效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2-5]。特色经济林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的主要以改善农民的收入、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主导产业[6]。森林旅游是以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外部物质环境为依托,开展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文化教育等旅游活动[7]。森林康养是指把优质的森林资源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有机结合,开展森林康复、疗养、养生、休闲等一系列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8]。珍贵树种是指能提供高经济价值的优良木材和副产品,并具备一定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的树种[9-10]。本文以《毕节市七星关区森林生态产业资源大普查成果数据库》为基础,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取该区的森林生态产业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加强对森林生态产业的研究和掌控,为今后进一步发现、拓展、整合森林生态产业资源,加快推进森林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以及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毕节市七星关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云、贵、川三省区域中心城市和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交通枢纽,地处东经104°51′~105°55′、北纬27°3′~27°46′,东与大方县相邻,南与纳雍县接壤,西与赫章县和云南镇雄县毗邻,北与四川叙永、古蔺县隔赤水河相望,总面积3 412 km2。七星关区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 217 m,最低海拔470.1 m,平均海拔1 511 m。全区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区年平均气温14.2 ℃。七星关区属中山地貌类型,东北部山地与沟壑交错、地势陡峭,中部属中山山地和河谷平地,西部属中山、高中山及谷地。土壤以石灰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为主。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5 ℃,适于生态疗养、避暑度假,被誉为“中国十大避暑城市”。多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 377.7 h,年降雨量为954 mm,无霜期250 d左右。七星关区在贵州省属水能资源丰富县区,拥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七星关区国土面积为341 220.00 hm2,林地面积为162 432.06 hm2,森林覆盖率为45.5%(不包含非林地森林及四旁树)。其中,喬木林地面积68 546.41 hm2,竹林地面积86.26 hm2,疏林地面积80.01 hm2,特殊灌木林地面积86 112.73 hm2,一般灌木林地面积5 868.78 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68.77 hm2;其他林地面积1 269.10 hm2。   2    森林生态产业现状
  2.1    七星关区森林生态产业组成
  由表1可知,七星关区林下种植面积30.51 hm2,林下养殖面积65.67 hm2,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25 828.91 hm2,珍贵林木培育面积5 275.01 hm2,森林旅游面积6 452.32 hm2,森林康养面积2 173.77 hm2,菌材林和竹林面积10 801.00 hm2。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特色经济林、珍贵林木、森林旅游、森林康养、菌材林和竹林所占全区生态产业的面积比例分别为0.06%、0.13%、51.02%、10.42%、12.74%、4.29%、21.33%。该区森林生态产业以特色经济林、菌材林和竹林为主,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七星关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重发展食用菌、茶叶、生态畜禽、经果林、中药材等产业,使特色经济林、菌材林和竹林的面积迅速增长。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面积最少,主要是由于这2种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相关技术要求比较高,农户对其认识不足,难以普及推广,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因而产业面积相对较少。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属于新兴产业,较特色经济林、菌材林和竹林发展起步较晚,该产业对森林资源和森林质量要求比较高,对林相景观资源的色彩多样化有一定的要求,因而在短时内无法大面积发展。
  2.2    森林生态产业各乡镇空间分布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林下养殖主要集中在撒拉溪镇、水箐镇、田坝桥镇、田坝镇、团结乡、鸭池镇、杨家湾镇、阴底乡、长春堡镇、朱昌镇。在这些乡镇传统养殖的影响下,林下养殖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自发利用已有的养殖基础与经验,同时在相关政策影响和政府倡导下合理地利用林地,增加收入。森林康养产业主要分布于拱拢坪林场、撒拉溪镇。主要是由于这些地方的森林植被比较茂盛,森林地块成片分布,林地破碎程度低,负氧离子含量高,适宜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主要集中于白马山林场、拱拢坪林场、阴底乡、朱昌镇,主要是受该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文地理景观以及森林景观的影响,其拥有自然形成的喀斯特风貌景观、人文景观、多彩的森林景观。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丰富的森林旅游景观资源。特色经济林主要分布于岔河镇、青场镇、撒拉溪镇、阴底乡、长春堡镇。七星关区政府要求大力倡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乡镇极力推行宣传,特色经济林得到有效的发展,成为乡镇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在部分林农的带领下,相关产业规模得到大力发展。珍贵林木主要分布在大河乡、放珠镇、海子街镇、鸭池镇、野角乡、朱昌镇,主要由于这些地区前期有一定自然分布的珍贵林木分布,发展珍贵林木培育有一定的林木资源基础,其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有一定的参考依据。根据自然分布情况选定培育树种,有利于珍贵林木资源的选育,成功培育珍贵林木的可能性较大。林下种植主要分布于青场镇、田坝镇,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中药材产业在产销上形成产业链,同时发展该产业投入资金相对较少,经济效益显著。总体上分析,森林生态产业分布较多的乡镇为白马山林场、拱拢坪林场、岔河镇、撒拉溪镇、阴底乡。
  2.3    特色经济林不同树种组成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在特色经济林中,刺梨、核桃、油茶、茶树、蓝莓的面积分布比例为18.63%、65.59%、0.69%、15.04%、0.05%,核桃>刺梨>茶树>油茶>蓝莓。核桃面积最多的主要原因是七星关区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合核桃生长,核桃产量和质量都比较高,种植核桃能给当地农户带来经济利益,在该地区有很多天然分布的核桃树。同时,受贵州相关政策的影响,在七星关区推广核桃产业。茶叶和刺梨的面积居中,刺梨和茶叶的销售、生产都形成了相对较稳定条件,不会出现短时间内大面积的增多或者减少。分布最少的是蓝莓,由于蓝莓是最近几年才引进的产业,在技术和加工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其规模受到自然条件和后续产业的影响比较大。
  3    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较低
  除特色经济林外,已发展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规模都较小,已发展资源占资源总面积比例偏低。现有产业发展多由农户或林农自发形成,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普通种植、养殖模式。很多群众经验不够,缺乏相关种植、养殖技术,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容易造成无序化生产,且缺乏专业技术指导的产业发展容易造成生态破坏。
  3.2    技术不成熟,产业化水平低
  在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产业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和估测,产品的生产带有盲目性。产业仍然处于传统阶段,现代化水平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自然条件。同时,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规模化、集中度、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不尽如人意。
  3.3    疫病防控困难
  目前,动物疫病复杂,形势严峻。在林下养殖中,树林过密会形成阴暗潮湿的环境,家禽密度大、开放式养殖增加了疫病防控的难度。同时,散养造成的环境污染面大,隔离消毒工作不到位,家禽与鸟类、鼠类的接触增多,雨、污未分流增加了疫病交叉感染的机会。林下养殖的家禽或者特种经济动物与野生动物接触时容易把疾病传播给野生动物,对当地野生动物生存造成威胁。
  4    对策
  为满足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对于满足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特色经济林、珍贵林木培育条件的单个种类森林资源面积小于33.33 hm2的行政村,不建议发展相关产业。
  4.1    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注重规划引导
  结合本地城乡建设、旅游等相关规划,在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的前提下,制定切合本地实际情况、突出本地特色的森林生態产业发展规划,整合森林生态产业资源,使森林生态产业规划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攻坚各项项目、林业产业发展等内容相融合。通过规划引导、科学设计,加快推进森林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4.2    加强政府引导,建设示范基地
  按照“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原则,充分利用林地、林木资源发展适宜的种植、养殖产业。加强政府引导,发动群众参与,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鼓励企业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培育珍贵林木,集中建设林下种养示范基地。通过培训一批林下种养经验丰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示范带动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业发展。
  4.3    加强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各相关部门要为广大林农提供技术培训服务,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解决林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逐步改变现有传统的粗放经营管理方式,降低种植、养殖物种的病虫害发生率。
  4.4    合理补植
  建议利用现有适宜的森林资源,在林中、林缘空地补植珍贵林木。补植要合理控制密度,尽量减少对原植被的破坏。通过补植珍贵树种,加快现有森林由低端价值向高端价值转变,提高林分价值,同时也为森林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源泉。
  5    参考文献
  [1] 沈忠明.林下养殖模式及实践形式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6-7.
  [2] 高柱,冯敬,余发新,等.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趋势及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126-2128.
  [3] 馮达,郑云玉,温亚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57-10359.
  [4] 海渤.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0(8):19-20.
  [5] 罗金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发展林下经济探析:以广西田林县为例[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11(2):19-22.
  [6] 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J].云南林业,2015(1):53-56.
  [7] 兰思仁,戴永务,沈必胜.中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三十年[J].林业经济问题,2014,34(2):97-106.
  [8] 邓三龙.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2016,29(6):1-6.
  [9] 苏泽源.保护古树名木的方法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2):67-70.
  [10] 张占平,蒋荣山.农村古树名木价值评估的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2010,37(6):28-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73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