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皖西地区主要果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近年来,皖西地区果树产业蓬勃发展,面积已达到3万hm2。为促进该地区果树产业提质增效,本研究深入产区一线,对产业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提出了主要对策,以期为当地的企业、合作社、果农等生产主体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果树;产业技术;问题;对策;皖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7-009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皖西地区属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6~15.6 ℃,年平均降水量900~1 600 mm,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64.8~520.9 kJ/m2,年平均日照时数1 960~2 330 h,年日照百分率为46.0%~52.8%[1],年平均无霜期为220 d左右,光、热、水资源配合良好,适合多种果树作物生长[2]。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皖西地区果树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栽培面积已达到3万hm2 [3],形成了以桃、葡萄和猕猴桃三大果业为主,多种果业并存发展的局面,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随着规模的扩大以及消费者对果品品质要求的提高,提质增效格外重要。
  本研究围绕桃、葡萄和猕猴桃三大主产果业展开调研,根据各产业的具体分布情况进行科学划片,每个产业至少4个片区,从每个片区随机抽取至少5个果园,抽取的果园至少包含大型农业园区、中型家庭农场和小型户办果园。以期通过调研深入了解产业技术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虽然皖西地区的果业发展在技术标准、推广环节、技术落地和管理水平上仍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该地区政通人和、环境适宜,发展基本面总体向好;在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江淮果岭”战略的推动下,企业充分发挥内生动力,产业技术不断革新,未来可期。
  1    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政策面向好。近年来,地方政府实施了“江淮果岭”战略,从财政、金融、土地、科技、品牌、项目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深入促进了皖西地区果业的发展。二是规模不断壮大。皖西地区果树产业总面积已达到3万hm2,其中桃、葡萄和猕猴桃分别超过14 666.7、2 000.0、2 000.0 hm2。皖西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桃主产区之一,并抢占了约10 d的错季供应市场,葡萄和猕猴桃产业也逐步在行业中声名鹊起。三是科技支撑明显增强。来自农林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的高中级专业人才和管理精英积极涌入皖西地区,本地区的技术管理骨干也竞相抱团,成立了水果产业协会,为本地区果业技术发展提供了支撑,也给多元化的果业经营主体带来了信心。四是品种日趋丰富。为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三大主要果业品种日趋丰富。桃产业以脆、黄、蟠等特征为主;葡萄产业以早中熟品种为主,早熟品种有夏黑和金手指等,中熟品种有巨玫瑰、醉金香和巨峰等;猕猴桃产业以黄肉中华为主,主栽品种有皖金、皖翠、红阳、东红和金圆等。五是栽培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以生态栽培、轻简化栽培和设施栽培为主的产业技术体系在本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例如桃的“Y”形栽培、葡萄的全设施栽培、猕猴桃的仿原生栽培等。六是加工技术逐渐成熟。果脯、果酱、果酒、果醋等加工品在本地都有发展,例如黄桃干、葡萄酒、猕猴桃酒等,延伸了果业产业链。七是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建立了金安脆桃、金寨猕猴桃等地理标志,形成了晶鑫农业、周瑜、猕先生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品牌,并逐步得到了市场认可。
  2    主要现存问题
  2.1    规划建园方面
  一是果园选址。部分果农不重视科学选址,将果园建在风口、阴坡或者地势低洼(或水源缺乏)、气候骤变性强、土壤黏重、交通闭塞等的地方,留下难以逆转的后遗症。二是园区规模。尤其是新入行的企业主,缺少对果业的认知,急功近利,动辄投入超过13 hm2的大园区,导致管理跟不上,品质难提升。三是园区规划。有的果园道路和行距设计不合理,极大地增加了后期管理的物运成本;有的果园排灌设计不合理,旱涝风险极高。四是品种规划。部分果园品种选择不当,盲目引进外来新品种或已被市场淘汰的老品种,致使产品难以达到预期品质或销售困难。另外,有的果园品种结构单一,在集中上市期间容易滞销;有的果园种苗来源不清,假苗、病苗给果农带来了极大困扰。
  2.2    栽培管理方面
  一是果树管理。有的果园树形选择不得当或修剪不到位,枝条的功能层次不清楚、长势不均衡、排布不规范,常造成果园郁闭或果树空膛、病虫害加重、结果能力变差、产量和品质降低。有的果园不重视疏花疏果,常年过载,叶果比达不到要求,品质难提升,树体易衰。有的果园管理时间不得当,如冬剪过早,错过了最佳的果树管理时机,影响全年生长。有的果园为抢早市或图省工,进行早采或不分批次地采收,品質严重不达标,影响整个区域品牌。二是环境管理。有的果园不重视农家肥的使用,使用量不够或偏施化肥,使贫瘠的土壤雪上加霜,造成果树生长受阻,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使得果实的品质、产量逐年下降。有的不重视生态培育,过度使用除草剂,干扰了土壤中益生菌和益虫的生存活动,破坏了果园生态和物质能量循环。有的果园不重视林下小气候环境培育,温湿度和CO2/O2的自我调节能力差,透光度不够,抵抗骤变气候和病虫风险能力差。三是植保管理。有的果园轻防重治,错失预防病虫害的最佳时机,为后期病虫害成指数态暴发提供机会。有的果园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对种群结构造成极大威胁,破坏生态平衡。有的果园用药时间、用药部位、用药方法不准确,药到病不除,难以达到预期防治效果。   3    对策
  3.1    优化品种结构
  ①重视品种选育。设专项支持本地区科研单位开展果树育种研究,挖掘地方优势遗传资源,选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品种。②开展引种试验。整合本地区的果业科研和推广资源,建立区域试验联盟和区域试验点,筛选一批适宜本地区发展的优良品种,建立良种推荐数据库。③规范种苗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主要果树的良种采穗圃,加强零散种苗市场监管,提高种苗供应质量,杜绝假苗、劣苗。④科学选择品种。企业要因地制宜,根据果园选址的具体环境特征和市场定位科学选择品种。
  3.2    把握关键环节
  ①重视适度规模。彻底破除“单产×面积=总产”的工业思维,引导企业转变思维,集中人力和财力做小果园、做精品园,通过品质化、品牌化,实现提质增效。②坚持“一园一策”。果樹产业只有通行的理论基础,没有通行的技术标准,要因地制宜,不能搞技术标准“一刀切”。无论是温光水气肥、根茎叶花果,还是菌虫草等,都要坚持“一园一策”。③提升果园地力。强调地力条件的重要性,引导企业重视使用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通透性,同时勤追肥、追薄肥,通过提升土壤品质来提升果实品质[4]。④培育林下生态。树立生态立园的理念,推广捕食螨、频振灯等生物和物理植保策略,减少除草剂和农药的投入,培育草、虫、菌食物链,推广生物残体还田,通过改善植物营养结构提升果实品质。
  3.3    完善必要设施设备
  ①提升叶幕架支撑强度。葡萄、猕猴桃属于攀援作物,应重视叶幕架的投入,架面的支撑强度应至少按照30 t/hm2设计。桃亦可适当投入树形支架。②因园投入避护设施。对于葡萄、低抗猕猴桃品种,应大力推广避雨棚。③重视推广轻简化设备。在旱涝频发和土壤排灌性较差的园区,应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设备;在平原区的果园,应结合标准化建园,推广割草、施肥等省工设备[5]。
  3.4    强化技术落地环节
  ①利用好国家、省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建立有桃和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安徽省也建立有果树产业技术体系,地方政府应搭建平台,支持企业与之建立长期性科技合作,支撑本地区果业长效发展。②培育科技服务主体。以新业态形式,培育本地区的科技服务主体,通过出售技术、技术入股等方式,托管生产企业的果园,为之提供完整的建园规划和周年管理实施方案。③设立公益性科普基金。设科普专项,让本地区的科研、推广单位和科技服务企业竞标承担,支持其传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
  3.5    调整政策补贴方向
  ①强化地力补贴。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应将补贴重心从完善基础设施转移至强化果园地力上,优先保障果园地力条件提升。②增设达标产品补贴。扭转以面积为补贴标准的政策方向,以“达标产品产出量”为政府补贴的主要标准评价果园成效,分级补贴,引导企业重视品质,从而走向适度规模。
  4    参考文献
  [1] 王善珍.六安市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9):11-12.
  [2] 王成荣,杨军,张金云.江淮丘陵低效桃园更新及快速整形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3):43-45.
  [3] 唐云洲,周晓峰,田刚,等.加快推进“江淮果岭”建设的调查与建议[R].六安:2017皖西发展调研报告,2018.
  [4] 束怀瑞.提高果树产业发展质量  科学有序解决存在问题[J].中国果菜,2004(1):5-6.
  [5] 周楠楠,王海霞,王继飞,等.山东省果树种植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果菜,2018,38(11):47-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2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