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质学术语翻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项丹 范武邱

  摘 要:地质学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且与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是人类了解地球演变历史、开采深部矿产资源、开展岩土工程建设的基础,其术语也有鲜明的特点。文章以2016年出版的《英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大辞典》所涉及的词汇为基础,对地质学术语的特征、构词特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地质学相关文献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质学;科技英语;地质术语;翻译技巧
  Abstract: Geology as a highly profess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is the basis for human being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exploit deep mineral energy, and carry ou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whose terminology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word-formation of geological terminology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for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We hope our results can give some valuable enlightenments regarding translation of geological terminologies.
  Keywords: geology; EST; geological terminologi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一 地质学术语的特征
  1.普通词汇科技化
  与普通词汇相比,科技词汇具有语义严格的特点。科技词汇通常讲求简洁明了,不带感情色彩,具有科技感和学术味。然而科技术语翻译的陷阱往往是一些常见常用的词[1]。
  地质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大量的普通词汇在地质学领域被赋予了新的、科技化的含义。如“fabric”的日常含义为“织物,布”,而在地质学中的含义为“结构”,表示由于地壳运动发生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又如“joint”原义为“联合的,联合,联结处”,而地质学中“joint”多为“(岩石的)节理”;“sheet jointing”译为“页状剥离(作用)”。这样的术语特征要求科技文献翻译者必须具备专业修养,切莫望文生义。
  2.多义性与单义性并存
  在地质学领域内,却存在着多义性与单义性并存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尤见于科技化的普通名词。专业性强的词,义项往往是单一的,如“goyazite(磷铝锶矿)”“gorceixite(磷钡铝矿)”“Dresbachian(德里斯巴赫阶)”等。而科技化的普通名词往往存在多义的情况,如“drifts”,根据作用的方式不同,可译为“洪积物”,也可译为“冰碛堆积物”,这是因为前者是由于河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而后者是由于冰川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如下面示例。
  原文:Professor Agassiz maintains that the horizon-tal layers of pure ice which are formed between the beds of snow from which a glacier is born, constitute many of the identical veins or plates of pure ice which pervade the glacier when it is in full life and activity[2].
  譯文:阿加西斯教授坚持认为,纯冰的水平层形成于冰川的雪层之间,在整个冰川活动期间,它们构成了冰川内部许多类似的纯冰纹理或板条。(孙惠南译)
  上述例子中,“beds”“veins”“plates”分别表示“(雪)层”“纹理”“板条”,而不是常见的“地层”“地脉”“板块”。
  由此我们或许能够认识到:科技术语的单义性并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专业度越高的术语,其单义性越强;而专业化程度越低的术语,其单义性越弱。
  3. 合成术语较多
  地质学术语中,合成词的占比最大,即由两个及以上的单词构成复合名词、复合形容词、复合动词等。地质学术语中合成词较多的原因是:其一,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地球的面貌,而这些相互作用也使得术语的构成发生了关联,因而产生合成术语。如“soil”一词在《简明英汉地质词典》[3]中的相关词条就多达69条,如“soil water”(土壤水)、“soil gas”(土壤气)、“soilulmin”(腐殖质)就体现了岩石圈与水圈、大气圈以及生物圈之间的联系。其二,合成术语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词汇的绵延与拓展,也更为丰富地展现了地质特性。如“slip”表示滑的,“slip of fault”表示滑距,“slip fold”表示滑褶皱;“oil”表示石油,“oil band”表示集油带,“oil structure”表示储油构造。总而言之,合成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单词间的自然关联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搭配也会产生些许不同甚至截然不同的译法。如“solid burnable mineral”(固体可燃矿产)、“solid emplacement”(固态侵位)、“solid stage”(凝固期)、“solid structure”(实体结构),其中“solid”分别译为“固体”“固态”“凝固”“实体”。又如“hard ”一词,在“hard rock”(硬岩石)、“hard shore”(基岩岸)、“hard hat”(安全帽)中,分别译为“硬的”“基岩”“安全的”,意义截然不同了。   4. 学科交叉性
  地質学的分支学科包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地质学、地貌学、构造学等。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地质学的知识理论及掌握的资料完全可以应用于地球表层有关的其他学科,同时地质学本身在其应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4],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如水文地质学、农业地质学、生物地质学、军事地质学、核地质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得地质学术语也带有交叉特色,这也极大地丰富了地质学的专业词汇。如“fluviomarine”(河海沉积)、“flurosion”(河流侵蚀)等与水文息息相关,属于水文地质学的范畴;“nuclear explosion seismology”(核爆炸地震学)、“nucleogenesis”(核起源)等与核能密不可分,而核能与地质不无关系。而地质学的学科交叉性这一特点也促成了术语多义性的特点。如“drop”一词在水文地质学中可以表示河流的落差,而在矿产地质学中则可以用来表示(煤层顶板的)沉积岩侵入漏斗状体。
  二 地质学术语中单词的构词特点
  一般来说,单词由三部分构成,即词根、前缀与后缀。词根决定单词的意思,前缀能够改变词义,而后缀通常决定词性。通常知道词根的意义,就可以知道单词的基本意义。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单词的词义并不完全等于词根意义+词缀意义。单词意义与词根意义有很大距离,甚至毫无联系,但它们之间确有一条曲径相通[5]。在地质学术语中,笔者大致将词素分为以下几类。
  1. 表示地质组成的化学成分
  地球中的矿物已知的有3300多种,常见的有20多种[6]。矿物在地壳中常以集合的形态存在,这种集合体可以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这在地质学中被称为岩石[7]。岩石和矿物中包含多种元素,因此相应的术语会由含有某种或某几种元素的词素构成。如“molybd(o)-”表示“含钼的”,“molybdosodalite”表示“钼方钠石”。再如“ferrolite(铁矿岩)”,其中“ferro-”表示“含铁的”。
  另外,一些表示反应或者作用的词也含有表示成分的词素,此类词素多以前缀与词根形式出现。这是因为当这些反应或作用发生时通常伴随着某种或某几种元素的富集。如“ferruginization”(铁化作用)(“ferr(o)-”表示“含铁元素的”),是指铁质胶体在湿润的季节游离后,在干旱的季节随毛管水上升,并覆在黏粒表面(或与有机质胶体结合),并固化和结晶化,形成赤铁矿,使土壤红化的过程[8]。
  2. 表示地质“类别、性质、作用等”的名词性后缀
  地质学中研究最多的对象便是岩石和矿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性质及其地质作用或反应等。一些常见的名词后缀。“-ite”表示一类岩石或者矿物,如“molybdenite”(辉钼石)、“monazite”(磷铈矿)、“moissanite”(碳硅石)等;“-tion”“-ing”“-ism”通常译为“……作用”,如“magma assimilation/contamination”(岩浆同化/混染作用)、“halogenation”(卤化作用)、“diapirism”(底辟作用)、“magmatism”(岩浆作用)等;“-logy”“-try”“-ics”等通常为学科后缀,如“geology”(地质学)、“petrology”(岩石学)、“ergonomics”(工效学)、“geochemistry”(地球化学); “-ity”通常表示“……性”,或者“……度”,相应词汇有“zonality”(地带性)、“permeability”(渗透率)等。
  3. 表示地质运动、变化
  自地球诞生以来,地壳就在不停运动。地壳运动造就了地表千变万化的地貌形态。因而地质学中不乏表示地质运动或变化的术语。相应地,这些术语由表示运动、变化、动作的词素构成,以词根为主。如“fract-”表示断折,相应术语有“fracture”[断裂(构造)],又如“dilate”表示扩大、膨胀,相应术语有“dilation”(膨胀)等。
  4. 表示地质样态的描述性前缀
  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及变化,地质形态发生着各异的改变,因而凸显出不一的特性。相应地,在地质学英语词汇中,也出现了许多表示描述性意义的前缀。“sharpstone”(尖角石)是指带有棱角的砾石,词素“sharp”表示“尖的,有棱角的”。词素“flat”表示“平缓的”,“flatiron”表示“平顶山脊”。另外如单斜构造“monoclinal structure”是指水平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而均斜构造“homoclinal structure”则是指水平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向两侧倾斜相同的岩层。其中“mono”表示“单一的”,“homo”表示“相同的”。可见地壳运动引起的形态变化同样也反映在了词汇的变化中。
  三 地质学术语翻译建议及策略
  1. 把握专业性
  科技知识的匮乏是科技翻译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可以说专事科技翻译的人语言功底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否则他就不具备从事科技翻译的基本条件[9]。然而普通词汇的科技化使我们不免产生把握不好专业性的情况,使得译文缺乏专业气息。这就需要了解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设备、操作流程、原理及专业概念,参照国际行业翻译规范,给出术语正确的翻译。
  笔者在阅读地质学外文书籍的过程中,发现普通词汇的科技化往往是造成阅读障碍的首要原因。词的专业性越强,单义性也就越强,译者也往往可以通过词根或是词缀判定大概的词义或者类别,再通过词典确认便能明了。而科技化的普通词汇,往往存在多个译项,受到普通译项的干扰,若译者专业知识匮乏,便容易出现误译。如前文提到过的“drifts”一词,它的原形“drift”原义为缓慢地移动,而由它衍生而来的一些地质学术语却让笔者初见摸不着头脑,如“drifter”表示平巷挖掘工或架式风动凿岩机,“drifting”表示平巷掘进,“drift mining”表示浅矿床开采,“drift plug” 表示楔塞(一种施工用现场测量工具)。遇到这样的术语,如若译者没有一定的工程知识,难免产生误译。再如下例。   原文:Such large fragments of core material may not have been present initially but this is not necessary because agglomeration of core material from smaller “seeds” may be envisaged[10].
  譯文:最初地核物质中可能并不存在如此大的碎块,不过这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可以假设地核物质是由较小的“籽块”凝结而成的。(齐红艳译)
  在上述例子中,“seeds”的翻译是一个难点,“seeds”原义为“种子”,在此处含义为构成地壳碎块的较小的物质。因此若将“seeds”简单地译为“种子”,则学术味殆尽,而将其译为“籽块”,生动形象而富有学术气息。
  2. 明确一词多义与一词多译
  地质学涉及许多交叉学科,其术语不免带有多义的情况,要针对不同的领域,选择恰当的词义。而当词义表示的概念相同时,则必须统一译名,确保词义的单一性,避免出现歧义。谭载喜认为:词条翻译过程中如何贯彻“一致”原则的问题也是特别值得讨论的[11]。基于一致性原则,我们在翻译术语时应采用相同语境下一词一译的做法,在同一文本中采用一致的译名。如在《简明英汉地质词典》中,“plateau basalt”兼有“溢流玄武岩”与“高原玄武岩”的译项[3],若是在同一文本中前后译法不一,不免使人困惑,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岩石。又如“mid-ocean ridge”大陆名为“洋中脊”,而台湾名为“中洋脊”,指在大洋中延伸的海底山脉,在翻译时也要注意全文的统一。
  3. 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汉译科技术语时,应反复推敲,使之符合译入语,即汉语的表达习惯,读来不至晦涩拗口。如“hydro-”在“hydroclast”(水成碎屑)、“hydrochemical”(水文化学的)、“hydropower”(水力发电)中分别译为“水成”“水文”“水力”。再如“horizontal”一词,原义为水平的,而在“horizontal borer”(卧式钻孔机)、“horizontal broaching machine”(卧式拉床)中译为“卧式”。由此,可以得知在进行英汉术语转换时,并不是生搬硬套,而应思考再三。术语翻译并非易事,反复斟酌应是良方。
  4. 零翻译
  邱懋如于2001年首次引进了零翻译的概念,并把零翻译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零翻译现象出现在因两种语言句法结构差异须作调整时,例如,英译汉时不译某些冠词和人称代词,汉译英时不译某些量词;第二类零翻译表现在音译和移译上”[12]。第一类零翻译现象由于较为普遍,在此不做讨论,第二类中音译现象在地质学翻译中鲜有,因而以下只探讨移译现象。
  源语国家与目的语国家的语言表达差异、文化差异以及源语词汇创新,给翻译工作者带来很大的挑战,出现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合适的解释词汇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保留原文、另加注释的做法。在地质学领域,有一些源语表达为业内人士熟知,通常为一些地质项目或者计划名称,或是组织、机构名称的缩写,又或是专业复合名词,如GARP (Global Atmospheric Research Program,全球大气研究计划),THM (Thermal-Hydraulic-Mechanical,热水力多场耦合),ISRM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等等。这些术语全称较长,因此在翻译中有时采取源语缩写,尤见于口译。当然这些源语词不尽为常人所悉,这就需要我们明确翻译服务的对象,根据翻译服务的对象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范武邱.英汉-汉英科技翻译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12.
  [2] Whymper E. The veined structure of glaciers [J].Nature, 1969,243:433.
  [3] 王章俊. 简明英汉地质词典[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4] 童潜明.浅议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J].中国地质,2000(12):39.
  [5] 蒋争.英语词汇的奥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7-8.
  [6] 方贤铨,李矞云.自然地理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1.
  [7] 陶滔,王哲隆,宋古天,等. 神秘的地质勘探[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8] 王志艳. 土壤世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9] 范武邱.科技翻译研究面临转辙的阵痛[J].上海科技翻译,2002(3):8-10.
  [10] Tolland H G. Formation of the earth core [J]. Nature Physical Science, 1973, 224:141.
  [11] 谭载喜.翻译研究词典的翻译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4(6):51.
  [12] 邱懋如. 可译性及零翻译 [J].中国翻译,2001(1):24-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0517.htm